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图像心理学通常把生活和艺术中对相貌的知觉与肖似性的论题有机的融注,并扩展到摄影、图片、造型、表现等更广的范围.本文以图像心理学为核心,把"相似现象的知觉性比较"视觉化,根据一般审美的心理规律,旨在从深层次上认识视觉艺术自身的艺术价值,探寻视觉艺术创作中的奥秘.  相似文献   

2.
(一) 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知觉活动、想象活动和情感活动,或者说在创作和欣赏的过程中必定包含着直觉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成份。文艺创作和文艺欣赏又不能等同于单纯的知觉和想象的直觉活动和单纯的情感活动。在创作过程中,需要对生活现象的内部联系和对生活现象的包括审美价值在内的价值结构,进行思考和作出评价。在欣赏过程中,也需要对作品的生活内  相似文献   

3.
陌生化原则与艺术表现形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明 《求索》2011,(7):194-196
陌生化原则不仅仅存在于文学创作中,它的延伸完全可以适应所有艺术创作。艺术形式陌生化,偏离一般的生活常态和逻辑规范,延长人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难度与时间,使受众在完成对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体味到美学快感与美学意味,应该成为文学创新和艺术创新必须遵循的原则。艺术新的表现形式在陌生化中生成出现,新的形式则预示作品中艺术意味的进一步提升,艺术家自由创造的空间更加的拓宽。研究陌生化与艺术表现形式的种种关系,有利于我们深入地认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有助于提炼艺术作品的美学品质,对当前的艺术创作,必然有着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积极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区别于一般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张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是一门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这一特征使其被广泛运用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并有效拓宽了大学生全程化就业指导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刘春清 《湖湘论坛》2002,15(4):19-20
变态人格的审美特异性,其实质乃是一种在审美活动中习以为常的心理畸变倾向。它可表现在审美主体的认知系统、情感系统、意志系统和个性动力系统诸方面。它的存在意味着心理整体系统的弱化或其局部系统的“坏死”。他们在欣赏和表现美的一系列过程中,其美感的价值取向(审美内容)和价值心理调控,已明显丧失了常态人格应有的审美识别与调整能力。从其特异性的内部机理分析看,表现出三个特征:其一是潜意识的审美残迹性,即审美主体以往人格经历中的挫折所造成的缺损或扭曲,成为审美心理映象之变态,这点正是延续其特异性的人格动源;其…  相似文献   

6.
孔建英教授积数年之功推出的新著《艺术范畴的心理分析》(武汉出版社,1996年),以传统美学范畴为考察对象,以现代文艺心理学方法为分析的切入点,对典型、意境、艺术共鸣请范畴作了全新的阐释,深化了传统美学范畴的研究,开创了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新局面。我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始于三十年代,在八十年代得到恢复,九十年代是其深化发展时期,除了翻译出版大量国外研究著作外,还撰写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论文和专著。我认为,与诸家相比,初建英的《艺术范畴的心理分析》,是一部沟通古今,融合中西,具有包融特色的理论著作。一、沟通传统与现…  相似文献   

7.
闫俊文  ;刘庭风 《求索》2014,(5):66-69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范畴中的最高审美境界。意境的蕴成,是我国特有的艺术与哲学、古老的人体科学等相结合的产物。意境是艺术创作和接受过程中,通过联想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精神的传播交流场域。意境的形成和接受都是审美场作用的结果。意境的"审美空间"强调意境是生于象外的"艺术空间"、"想象空间",注重意境生成时的心理想象特征,注重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超越"象外"的艺术趣味,切合中国艺术审美实践的感性经验。  相似文献   

8.
表现主义以其夸张、扭曲、叛逆和变形的手法广泛地应用在文艺影视作品之中。将东南亚风情影片《晚娘》与西方作品及中国大众文化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之后,可清楚地看到该片的表现主义的形式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及其表现出的审美欣赏与道德欣赏的碰撞所产生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审美人类学并非对于"美"的纯粹凝视,亦非流于对其文化事项的收集,而是关于审美和艺术的物质基础,及其"美"之规定性的同构性的系统性研究。在美学与人类学的交流互补中,审美文化这一聚合性对象根据其表现形态、场域性和心理机制等层面,主要形构为如下三个方面:(1)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包括原始艺术抑或"艺术前的艺术"、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仪式中的艺术,以及当代富于杂糅性和流动性的艺术形态;(2)地方性审美经验;(3)审美偏好。审美人类学是关于审美和艺术形构机制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在人类学与美学的契合与边界之处,审美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理念与方法都将呈现出新的气象,并由此开拓出当代美学新的研究格局与未来。  相似文献   

10.
族群社会心理: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模糊界定,难于给研究者提供科学的、明确的研究方向。文章分析了我国民族心理学研究者对民族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各种观点,并引入人类学的“族群”概念,提出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应该为族群社会心理,而不是一般的民族心理。民族心理学研究并非一般心理规律和意义的研究,而是具有特殊性和具体性的研究,是在社会实际场景中,在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中才能完成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何清 《求索》2010,(8):192-194
关于意象的研究由来已久,一般学者都将它作为中国古典审美的一个核心论题来讨论。从它生发的文化土壤到其嬗变历史;从它涉及的美学命题到审美范畴;对意象的本体、意象的特征、主体的创造力乃至意象的分类等方面的探讨,都有浩繁的成果。本文从人类艺术活动的意象性出发,认为艺术活动本质上就是意象活动,是一种灌注人类艺术心灵体验的有生命的整体,是人类艺术心灵的直觉图像,是跨越文化局域限制的人类艺术追求之至境。对意象的解读不是逻辑分析和理论求证,而是个性心理能量之间的感应和交换。  相似文献   

12.
残疾人舞台艺术,是由特殊人群作为艺术创造主体的舞台艺术,有着特殊的内在规律。本文试图从审美的角度,立足于探求残疾人舞台艺术的美学意义、审美规律和审美趋向,挖掘其不同于一般艺术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3.
<正> 周恩来同志对于文艺规律的论述,内容十分丰富,这里只谈四个最重要的方面。一、塑造艺术形象是文艺创作的根本特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人们有几种不同的掌握世界的“专有的方式”: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所谓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正是指文艺用艺术形象的方式认识、掌握和描写世界的特征。周恩来明确指出:“文艺为政治服务,是通过形象”,“无论是音乐语言,还是绘画语言,都通过形象、典型来表现,没有了形象,文艺本身就不存在,本身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政治服务呢?”他认为:标语口号,不是文艺。只有艺术形象,才是文艺区别于其它事物的根本特征。从周恩来的有关论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所谓艺术形象,首先是指作品中所描绘的具体的感性的、  相似文献   

14.
高丽 《理论月刊》2004,(12):121-122
大众传播心理学是由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构成的一门多极交叉的学科,它既可以属于应用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又可以归入新闻学与传播学中的新闻理论的一个次级学科。之所以称其为多极交叉学科是因为构成它的母体学科———大众传播学和心理学各自本身就是交叉学科。从本质上讲,大众传播心理学就是研究大众传播活动中传受者的心理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5.
一、研究对象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概括而言,就是研究与犯罪有关的心理现象发生与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具体说,是研究犯罪主体——犯罪人的心理。其中包括这样几个内容: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及发展变化的规律;犯罪人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在被侦查(包括预审阶段)、审判、服刑过程中犯罪人的心理  相似文献   

16.
<正> 关于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建国以来我们谈得较多的一个问题。但迄今除一般原则性问题的反复重申之外,并无多大理论上的进展。几十年的研究达成的共识有三个要点:从目的和方向来说,文艺是为人民的;在文艺的来源上,文艺反映人民的生活,抒写人民的情感;在艺术品与人民的关系方面,文艺要创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这几点分别是从创作者,作品以及作品与欣赏者的关系等三方面来说的,与其说是科学研究,还不如说是研究成果对文艺提出的要求。很显然,在这一研究中有一个共同的思路,即在社会生活、创作者、作品和欣赏者这公认的文艺活动四要素的交互关系中去研究文艺与人民的关系,研究视野只限于文艺的生产交流过程。我称这种以生产交流过程为主的研究为“第一视野”。  相似文献   

17.
<正> 人言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个特殊性。这“特殊性”就是规矩、规律,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方圆”便有了“圈子”,行行就都有了职业圈、专业圈,鲁迅当年就说过:“没有‘圈子’的批评家那才叫怪汉子呢!”这样说来,摆弄文学艺术的人有自己的文艺圈,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文艺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种以个性化的审美创造来满足全社会精神生活需求的意识形态,一个作品的价值实现要由广大接受者的审美效应来检验。因而文艺活动便具有了人民性、社会性,这决不仅仅是一己的消遣、渲泄或圈子内唱和、酬答。邓小平同志讲的“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很  相似文献   

18.
丁奕 《群众》2022,(12):53-54
<正>《“十四五”艺术创作规划》提出,要全力推进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推进中华优秀艺术传承传播、推进新时代文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文艺团体建设、构建新时代文艺评价体系。如何充分发挥艺术人才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把更多艺术元素应用到城市规划建设和更新中,增强城市审美韵味、文化品位,让艺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9.
罗祖文 《前沿》2012,(3):12-15
生态美学视阈中的自然审美不是一种实体性的审美,而是一种“此在与世界”的关系审美;这种审美超越了传统艺术审美中距离与感官的限制,是一种身体感官全部介入参与的动态审美;而且,它还是一种欣赏与沉思相结合的深度审美。  相似文献   

20.
成海鹰 《求索》2008,(8):125-127
审美反应通常相对文学欣赏而言,在文学作品阅读和欣赏的过程中,有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分,审美主体作用于审美对象产生审美经验,审美经验的积累形成作为审美主体读者的审美反应能力,据此能力,读者可分为实际读者、理想读者、知识读者、意向读者、超级读者、隐在读者等。通过阅读介入,读者有能力为自己找到隐藏于本文深层结构中的信码,读者的介入是完成本文的基础。对审美反应的伦理学分析是反对误读和曲解并区别于阅读的陌生化效果,使读者的审美期待能尽可能在恰当或正确的意义上重构作品、理解并解释作品,从而正确地对待作品的全部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