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当浮躁在一个社会中许多人身上表现出来,或者在群体认知与行为上表现出来,就成为一种群体性的情绪特征。社会浮躁的根源是,社会变迁后社会成员在认知与行为上对其不适应的反应。社会变迁是因,社会浮躁是果。它不是人为可以消灭的。浮躁心态的对立面就是冷静、淡定、理智的社会心态。其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宏观层面对此心态的调控,二是个人对社会环境的心理调适。  相似文献   

2.
浮躁的出现与我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转型大背景密不可分。其中,制度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对社会浮躁的泛滥有着重大的影响。制度所关注的是人们行为的调整,它并不能直接调整社会心理状态,但基于浮躁行为与浮躁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度是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而达到间接调整浮躁心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浮躁的出现与我们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转型大背景密不可分。其中,制度的不健全与不完善对社会浮躁的泛滥有着重大的影响。制度所关注的是人们行为的调整,它并不能直接调整社会心理状态,但基于浮躁行为与浮躁心理之间的相互关系,制度是可通过调整人们的行为而达到间接调整浮躁心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赵晖  周赟 《人民论坛》2014,(7):14-18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新变化推动了社会浮躁的产生。正是程序观念的淡薄、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们轻视理性程序规则、注重欲求结果,继而引发了浮躁心态。遵循程序正义原则有助于培养理性认知,促成认知能力对欲求能力的限制,达到两者平衡从而使心理机制处于和谐平稳状态,最终避免浮躁心态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新变化推动了社会浮躁的产生。正是程序观念的淡薄、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人们轻视理性程序规则、注重欲求结果,继而引发了浮躁心态。遵循程序正义原则有助于培养理性认知,促成认知能力对欲求能力的限制,达到两者平衡从而使心理机制处于和谐平稳状态,最终避免浮躁心态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正>就国家而言,太平、安康、稳定、持久是理想的发展目标。就个人而言,岁月静好、心亦安然,似乎才是中国人所追求的更高境界。但实际的情况却是:"中国人太浮躁了"。在当下中国,"浮躁"不仅仅是一种个人情绪和心理状态,更是一种社会状态、公众情绪、普遍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甚至是人们用以阐释社会运行逻辑的流行概念。人们对浮躁和摆脱浮躁有共识,却难逃"浮躁—焦虑"恶性循环。从个人的急躁、惶恐,到社会整体对立竿见影的过度追求、对速成快富的推崇,再到制度层面对经济效率的倾向性引导及社会整体安全感的缺乏,浮躁突破了阶层、行业的藩篱,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影响着社会良性运行。"个体的浮躁不可怕,可怕的是整个社会的浮  相似文献   

7.
青年浮躁心理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组部副部长、人事部部长张柏林在一篇题为《与年轻干部谈成长》的文章中谈到:“目前,干部队伍主流是好的,绝大多数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埋头苦干。但也有少部分党员干部忘记了党的宗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和弄虚作假、铺张浪费行为相当严重。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浮躁。”笔者理解,这里的所谓“浮躁”,实际上就是心理学上所指的“浮躁心理”。而这种心理在涉世未深的青年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故此,青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对这一问题必须要引起重视。青年浮躁心理及其主要表现所谓青年浮躁心理,指的是青年行为主体产生和…  相似文献   

8.
有人说,浮躁心态是一种冲动性、情绪性、盲目性相互交织的社会心态,其对立面是头脑清醒、处事冷静、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公平竞争。在生活中,因碰上急事、难事、烦人的事,我们很容易心急火燎,缺乏耐心,说话不理智。一时的浮躁情绪人人都可能有,过后冷静下来,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当浮躁成为一种惯性,成为一种常态,使人失去对自我准确定位的掌控,那危害就大了。人一旦染上浮躁的毛病,一则处理问题极易简单、片面,情绪支配思维,再则办事毛躁、漂浮,心思不能集中,既对处理人际关系不利,也对工作有害。要力戒浮躁心态,多些理性思维,静下心来,安心学习,认真做事,切不要无所事事,心神不定。做事情,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更不要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在一个集体里,人们难免互相比较,但要看有没有可比性,比要得当。比的目的,是从比较中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的差距,从比较中获取动力,增加信心,一步一个脚印去赶上。  相似文献   

9.
浮躁,是一种轻浮急躁的心态,是一种草率飘浮的作风,也是滋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温床。浮躁的特征是:情绪不稳定,易急躁;头脑不冷静,易冲动;心理不平衡,易偏激;精力不集中,易走神;工作不静心,易分心;作风不沉稳,易追风。与浮躁结缘的干部,往往干工作不是精益求精,而是敷衍了事;看待问题,认识事物浮于表面,缺乏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以致不能客观看待事物,正确处理矛盾;做事往往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也往往丧失了深谋远虑的功夫。浮躁的出现和蔓延,当然不是毫无来由的。目前,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转轨变型的时期,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多样化的发…  相似文献   

10.
少一点浮躁     
少一点浮躁钟国兴浮躁一经成为一种时髦,深沉的前面就被加了个“玩”字:玩深沉。于是,深沉便成为浮躁的一种表现形式,成为浮躁的一件偶尔的装饰品。是一种连小男孩为了吸引女朋友、酒吧间玩卡拉OK都可以做出的姿态。深沉成为表现给别人看的姿态,也就失去了它的根基...  相似文献   

11.
浮躁心态,像一场瘟疫在社会上蔓延,并不同程度地侵染着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这种心态,使人在思想上肤浅焦躁,在工作上飘浮毛糙,在作风上浮夸急躁,对贯彻党中央战略部署,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抵触作用,成为贯彻落实工作的一大障碍。克服这种心态,无疑便成为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注意的一个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管健 《人民论坛》2023,(3):16-19
社会心态是社会中大多数成员共享共有的社会需求、社会认知、社会情绪、社会价值观和行为倾向的总和。了解社会心态不仅是关注社会热点,识别公众情绪,其核心是化解潜在的社会矛盾,维护安定的社会环境。从整体上看,社会心态更加趋向务实理性,且逐渐由“脆”变“韧”,但不可忽视其系统关联性也在进一步加剧。因而,需要从民生治理、网络规范和涵养公民素养等视角出发予以系统性观照。  相似文献   

13.
听浮躁     
浮躁是时下常用的一个词。有人说这是贾平凹炒起来的,其实是个老话题。《论语》谓:“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鲁迅说:“轻薄浮躁……这是古来之所谓‘文人无行’。”以上说明,躁或浮躁.是自先秦以讫“五四”都很流行的词。据现代辞书解释,浮躁是轻薄、急躁的意思、引申言之,则如轻狂、轻率、轻佻、飘浮、浅薄、莽鲁、马虎等行为,大都有浮躁之意。浮躁有一个明显特征是傍大:利之所在,唯大是傍,如傍大款即其一态。贾府三小姐探春系庶出,为此她很瞧不起生母,只承认嫡母是母亲,不承认生母是母亲,乃至以“奴才”称呼影射生母。就封…  相似文献   

14.
浮躁的表现往往是表面大于实际,实质是给文化注水。浮躁的最大危害就是导致文化创造力降低,文化生命力减弱。"不要沾满了铜臭气",是最值得文化工作者警醒的告诫。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克服浮躁心态。  相似文献   

15.
眼下,浮躁已成为一种“流感”,传染了一些领导干部。一些领导干部的浮躁,从浅层次看是一种烦躁不安的情绪和心态,从深层次看,则是为人做事的一种不良“做派”。古人云:“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所谓“神难凝”,引申来讲,就是做人不踏实,做事不扎实,心猿意马,志大才疏。  相似文献   

16.
《群众》2015,(12)
<正>在"三严三实"的思想体系中,严以修身是起始,是前提,是基础,离开严以修身,其余五个方面的要求就难以做到。而要做到严以修身,须力戒浮躁。浮躁是当今社会的通病,也是干部从政的病毒。面对社会上各种错误思潮的影响和冲击,面对生活中各种名利欲望的传播和诱惑,少数干部沾上了浮躁之病,其表现特征为:一是心神不宁。在心理上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不知所措,心中无底,恐慌郁闷,对前途缺乏坚定信心。二是急功近利。在工作中好大喜功,对事业缺乏持久动力,为了早出政绩,心烦意乱,魂不  相似文献   

17.
吴大兵 《前沿》2010,(17):107-110
当前,我国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多发时期,社会生活中公民不和谐心态呈现多样性、多层性。从人作为价值主体的角度,不和谐心态主要表现为公平心理失衡、浮躁心理加剧、受害心理弥漫、感恩心理缺失等几个方面。分析其原因,除了经济因素外、社会原因、制度体制和社会文化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王智海 《群众》2008,(9):58-59
“心态浮躁,追名逐利,一事当前,总是算计个人得失,习惯于做表面文章,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脱离实际,劳民伤财”,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对领导干部中存在的浮躁之气的深刻剖析和严厉斥责。古人云:“心浮则气躁,气躁则神难凝。”领导干部浮躁之气是作风建设的大敌,是干事创业的大忌,如不高度重视、彻底摒弃,必将败坏党风政风、损害干群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浮躁"危害的不仅是个人、社会,甚至可能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日本人与日本社会一向给人以脚踏实地的感觉,少有喧哗,少有浮躁,每个人都是那样兢兢业业地干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本职工作。他们甚至被世人评价为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工蜂"。  相似文献   

20.
西方中世纪的城市文艺复兴,给人类带来了全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形态.当代中国正值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变迁期,而城市是这个时代社会与文化转型的集中地,中国城市的"文化转向"和"空间转向"所表现出来的社会发展,是一种城市文艺复兴意义上的结构性变迁,我们应该在科学的认知上、理论的研判上、学术的研究上及社会发展的应用上有所准备,创造超前意义的认知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