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谭献民  王军 《长白学刊》2009,(1):150-153
文化生产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发展一国软实力的根本要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开始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积极探索,并初步形成了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科学理论,它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指导方针,对今天繁荣我国文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观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从阶级斗争到以人为本的历史演进,从毛泽东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党的领导集体分别创立了以阶级斗争为核心,以发展生产力为核心和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反映了党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深化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之所在,亦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物,其八十年的历史是为在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奋斗的历史,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始终要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联系在一起。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李理 《长白学刊》2001,(3):19-21
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体系建立在对科学的生产力内涵认识基础之上。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至关重要,它涉及到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也涉及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度和执行。毛泽东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偏差。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出发,修正了毛泽东生产力观中的偏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力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5.
在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生产力理论是其理论框架的核心。解放文化生产力是邓小平生产力理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世界的竞争终将是文化力的竞争,媒介产业是文化产业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媒介生产力的解放,不仅仅关系到媒介产业自身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文化产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全部理论体系建立在对科学的生产力内涵认识基础之上。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至关重要,它涉及到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认识,也涉及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毛泽东对生产力内涵的认识存在着某些偏差。邓小平从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出发,修正了毛泽东生产力观中的偏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力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7.
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是我们党先进性的根本之所在 ,亦是党的事业不断成功的根本原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产物 ,其 80年的历史是在为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而奋斗的历史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得出的结论是 ,中国共产党在理论和实践上始终要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联系在一起。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思想 ,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也是一个历史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徐秉国 《理论月刊》2001,3(8):19-20
文章立论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围绕着科技进步与生产力发展这一主题,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为线,回顾探讨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发展生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重视科技进步动力作用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观点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揭开历史之谜的理论基础。发展生产力,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经验,也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发展理念的关键突破和发展概念的重大创新。只有发展生产力,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历史,也是不断探索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奋斗史,党的三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探索民族解放、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根本的问题上,把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原理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各自的生产力理论。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那里,生产力概念具有超越工具理性的人文关怀,兼具"物象性"和"主体性"。"物象性"表明生产力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主体性"则决定了生产力的发展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出现了知识生产力、文化生产力、生态生产力等生产力的新形态。由于生产力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它能够推动社会主体不断发展,从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社会结构及其发展水平,并于总体上推动社会持续向前发展。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12.
党的先进性就是党在社会实践中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代表历史前进方向因而走在时代和群众前列的性质.这是一个不断建设的过程.我们党在这个建设中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但是要保持这种先进性还必须要持续不断地建设.目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成功建设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王世涛 《桂海论丛》2010,26(6):32-36
科学发展观产生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它所强调的"以人为本"的实质和核心,深刻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科学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本真精神,体现了中国现代化实践和理论的深入发展和主体自觉。其中"人"的内涵是多层次的,"以人为本"与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以人为本"的中国共产党的人学观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  相似文献   

14.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党始终重视发展党内民主,从而使党内民主获得了科学发展.文章总结党内民主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经验,并以历史经验为依据,对党内民主的未来发展走向做出学理性的前瞻.  相似文献   

15.
贺先平 《桂海论丛》2008,24(2):59-6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生问题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中国的民生问题又显露出了新的内涵和突出矛盾。高度重视民生,不断改善民生,既是党和政府的义务,也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推进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重大民生问题。  相似文献   

16.
孙宁 《桂海论丛》2010,26(5):38-42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理应包括广大新兴农村城市化地区的基层党建这个层面,也即"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它的构建具有切实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文章对北京常营乡"村居合一"的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新格局进行了挖掘和研究,总结了其构建途径、实施效果和创新特色,并提出了三点对策,即以科学发展观为灵魂,以地区实际为出发点,以自身建设为落脚点,构建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童哲 《桂海论丛》2004,20(6):14-16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在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历史上关于发展问题的成败得失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苏联模式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有着极大的弊端。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传统发展观进行了积极地批判、探索与发展,当代中国之科学发展观是对社会主义发展观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思想,辽宁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结合历史和现实状况。以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为指导,形成了具有辽宁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根据人的历史主体地位原理,以民生为突破口,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本原理,保增长促发展,实现辽宁全面振兴发展;运用矛盾普遍联系的基本原理,解难题促和谐,实现辽宁协调发展;运用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原理,环保攻坚惠民,实现辽宁可持续发展;运用唯物主义系统方法论,坚持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19.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通过深刻反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史经验教训、不断总结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动、自觉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形成的实践基础,对于我们正确理解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局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注重明确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牢牢把握住“发展”这个中心和基本前提;必须大力发展以科技为核心的先进生产力来实现发展;必须明确科技与人才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和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