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网络民意、网络审判、网络法治成为现代化背景下影响司法场域输出司法正义的重要因素。能动回应网络时代对司法公信的质疑,从而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体制内外的共同任务。案情公开、证据公开、判决理由公开、允许网络法治存在、为司法松绑是司法秩序摆脱"寻租性"监督,实现司法秩序独立,回归司法原点,提高司法公信能动回应网络问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民主与法制》2013,(15):32-33
1.强化司法权威,为公正司法增强社会效应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司法公信建设”,实观“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对于提高司法公信力,我的建议是:1.推进法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法官是法院运行体制的最核心部分,是公正司法的最关键因素,法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司法公正。国家应严把法官的准入关,加大法官的培训力度,健全法官的考核机制,完善法官的职业保障体系,大力推进法官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3.
司法公信力建设与司法体制、司法机关人员素质、社会公众的法律素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是司法公信力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司法公信力缺失的直接原因有:一是司法权力配置不当和司法信仰缺失;二是司法制度的缺陷和司法人员的素质不高。要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须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在司法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司法队伍的素质建设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4.
黑小兵 《人民论坛》2013,(8):152-154
当前司法缺乏公信力的原因包括司法体制现状无法满足群众期待等多方面。司法公信力主要包括维护法院生效裁判文书既判力,提高法官作出权威性判断的能力等。提升司法公信力,要规范司法行为,维护司法权威;要强化司法终局性,减少生效裁判的不稳定性;增强司法独立性,保障司法公正;提高法官司法能力,加强法官职业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安秀萍 《人民论坛》2013,(8):112-114
司法作风建设关系着司法成效、司法形象和司法公信。当前,我国在司法作风建设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司法机关的形象,损害了司法公信。为此,针对司法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切实抓好司法人员道德建设、司法机关廉政建设、司法人民性建设和司法作风建设,以提升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6.
司法公信力的本质在于公众自发地信服与认可司法过程和结果。过度放大司法公开、公众参与的作用容易逾越法治的形式,在实质上以情理代替法理。司法走向专业化、精英化、职业化是提升司法质量与效率的必然,过分强调"融情于法"存在异化为"迎合民意"的危险,会加剧司法公信力的式微。裁判文书公开制度与指导性案例制度分别对增强裁判文书说理性起到倒逼和激励作用,但可能加剧防卫型司法现象。舆论狂欢的反面往往是以法官为代表的官方话语的集体性失语。司法公信力的形塑应当从对民意的迎合走向对民意的弥合,在个案中由法官通过裁判文书的法律说理与逻辑推演,使正义被看见。  相似文献   

7.
司法的公信力是保证司法价值得以顺利实现的条件,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前提,也是提升我国新时期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对于深化司法改革意义重大。深化司法改革,内容涉及司法独立、司法公开、司法参与、司法监督、司法主体等制度。相对的司法独立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前提性要素;充分的司法公开为提升司法公信力提供了外部条件;实质的司法参与形成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形式和要径;有效的司法监督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保障;高素质的司法主体构成提升司法公信力的载体和基础。  相似文献   

8.
新论     
《民主与法制》2014,(3):26-27
公正司法的首要基础在于司法公信。司法公信力足司法职业化能够充分发挥实践作用的前提条件。司法公信力欠缺,则深刻影响着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预期目标:不仅实体规则的司法适用受到了极大制约,  相似文献   

9.
互联网颠覆性地开创了一个时代。互联网民意在敏感案件中异化为"民意病毒",其干预司法的现象日益突出。针对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司法机关若想引导民意,克服"民意病毒"的蔓延,就要设立网络交互机制,发挥自由裁量权并重视群众朴素的正义感,加快推进法官职业化和司法独立,指引公民建立法律信仰,树立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0.
刘君一  聂新国 《淮海论坛》2006,(3):43-45,37
司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器,而司法的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司法具有公信力的基础上.司法民主化、程序正义、司法官、司法既判力、法律信仰这几个方面是构筑司法公信力的基石.这些要素的完备与合理整合是司法公信力提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当前,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庭审公开作为司法公开的核心内容,理应成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着力点。然而,当前庭审公开实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庭审公开的问题与其缺乏科学合理的程序控制关系重大,需要在庭审公开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案件公开审理的范围,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将庭审公开置于程序控制之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2.
王华梅 《天津人大》2010,(12):48-48
近年来,民意、舆论对一些重大案件的影响,民意与司法在一些个案中的对立和冲突,使司法与民意的关系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在当今社会转型、矛盾凸显、利益多元、信息传递迅速的新格局下,法官在司法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民意,处理好司法与民意的关系,是适应社会司法需求,增强法官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能力,实现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应着力建设精英化的法律职业群体,改革当前以行政职级为准的管理模式,加强法官、检察官的职业道德建设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司法需求的增长和司法职业化建设的推进,司法公信力问题受到了学界、实务界乃至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有望成为下一轮司法改革的重要抓手。毋庸置疑,司法公信力不仅得益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还需要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群体来执行法律制度。易  相似文献   

14.
司法理性是司法者在司法过程中运用程序技术进行法律推理和判断、寻求结论的妥当性所体现出的一种实践性的智慧和能力。理性司法过程必须贯彻法治所固有的规则性及其内在逻辑,法治的进程正是在恢复法律的这种理性信仰,并力求以现代法治这一方式创造出更高的法和理性的结合。司法经验是思维作用于存在的产物,是人们通过对生活实践的观察而形成的心得和体会,体现在法官的个性和人性中。所以,司法的过程就是法官在被信仰的公设的法秩序框架的理性下,通过司法当下经验获得对过去发生事实的认定,进而解除纸上法律与实际适用法律的矛盾,实现司法的社会正义的法学进路。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保康县人民法院紧紧围绕"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工作主题,大力推行办案程序公开、庭审过程公开、执行全程公开和裁判文书上网公开,进一步增强司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平等权、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走出了一条强化监督、公正司法、公平执法、公开审判的公信法院之路。以监督促公信县人民法院每一位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心中有天平,自觉接受监督,以监督促公信。在案件立案时就向当事人送达《监督廉洁办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公信力具有公共权力运行的属性,是使公众信服裁判结果,并自愿遵照裁判结果执行之能力,不以国家强力的介入为必要,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必要条件。提高司法公信力,既需要确保良法之治、法律程序正当、裁判正当等,又要以制度外之因素即国民素质的提升、法律信仰的树立、公民权利意识觉醒作为推动因素,使制度内改革与制度外的文化积淀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7.
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难点即司法公信力下降甚至缺失,而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则被认为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庭审公开作为司法公开的核心内容,理应成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着力点。然而,当前的庭审公开实践并未达到其应有价值,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出台了系列关于司法公开的新举措,进一步放大了现阶段庭审公开存在的问题。庭审公开的问题与其缺乏科学合理的程序控制关系重大,需要我们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庭审公开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案件公开审理的范围,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将庭审公开置于程序控制之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18.
网络时代政府公信力的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丹 《电子政务》2012,(4):69-73
概述了政府公信力的内涵及网络时代的发展对政府公信力提出的新挑战;分析了中国政府公信力缺失的原因:一方面公民民主与法律意识增强,另一方面政府自身存在着"官本位"思想、官员腐败屡禁不止、危机处理能力不足、信息公开渠道不畅等问题;提出了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对策,即切实提高政府领导干部的网络媒介素养,通过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以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发布的质量,全方位加强政府网络传播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9.
司法裁判需要规范性依据,这是司法得以实现的基本前提。在制定法规范不能满足司法解决纠纷的需要时,从法律的原则和社会生活中寻求规范的来源。民间规则在司法裁判中的合理运用可弥补国家制定法的不足,同时也是法官作出正当性裁判的客观要求,有利于法官作出的司法判决得到公众的普遍接受,提升司法公信力。当然民间规则在司法裁判中的运用也是有限度的,对其在司法裁判中的适用应保持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20.
朱明 《前进》2016,(10):40-43
正司法公信力,体现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制度、司法机关、司法人员、司法权运行过程及结果的信任程度,反映的是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认知和认同状况。司法公信力的提高涉及历史与现实、立法与司法、体制与机制、理论与实务、主观与客观、法治环境与观念标准等诸多因素,但只有从体制上进行改革,从机制上进行创新,才能破除影响司法公信的体制机制障碍,才能从根本上推进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一、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保障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