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日前,中国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叶小文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佛教作为有着深刻和谐思想与和平理念的宗教,可以在缓和因快速发展引起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他认为,进入新世纪之后,世界经济总体呈发展态势,中国的经济发展尤其迅速,与社会财富分配相关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趋于紧张。在这种情况下,佛教可以引导信徒平静和理智地对待身边事,及时调整心态。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促进世界和谐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深刻思考和前瞻对策。宗教力量是…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河北省献县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努力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了社会和谐。我们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正确处理宗教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并在实践中探索做好宗教工作的具体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1.充分认识宗教工作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献县信教群众2.53万人,占人口总数2.2%,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可以说,没有宗教上层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广泛参与、团结合作,没有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生活和稳定的宗教形势,就谈不上社会的和谐,起码是不完整的,不全面的和谐。此外多教并存,天主教、伊斯兰教、佛教有着不同…  相似文献   

3.
促进宗教关系和谐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密切,它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地位重要,作用重大,是新世纪新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我国宗教问题提出的根本要求。要把促进宗教关系和谐作为开创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新境界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为指针,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为动力,以促进宗教关系和谐为目标,全面开创新世纪新阶段宗教工作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释心继 《世纪行》2014,(1):27-27
<正>妥善处理好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关系,促进宗教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系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挥宗教有关和谐共处的优良传统,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必将有助于整个社会健康有序和谐发展。因此,努力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是我们宗教界作为中华民族一分子的光荣任务和应尽职责。湖北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荆楚大地历史灿烂、文物荟萃,五大宗教齐全,佛教协会、道教协会、伊斯兰教协会、天主教爱国会、基督教两会机构完整,拥有  相似文献   

5.
促进各政党、民族、宗教、阶层和海内外同胞之间关系的和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当前,我国五大关系总体上讲是和谐的,但是,也存在着影响五大关系和谐的诸多消极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整合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和群体的利益,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6.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问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7.
诚信友爱,作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基本原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诚信是友爱的基础,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和出发点,也是和谐社会的落脚点。笔者理解,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而这中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又是三者的基石,只有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才能实现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诚信,既是现代社会中指导个体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8.
和谐的本质是事物发展的平衡,和谐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统一的动态过程。由于社会的主体是人,社会是人的活动在一定时空系列的展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际上熹指以人为主体的社会和谐发展状态。笔者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协调好以人为主体的三方面的关系,即: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民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这三个方面的矛盾如果得到妥善的解决,就会有一个相对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与核心是人自身特别是青年的身心和谐。人生存于世界,需要面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己身与心三重关系。在这三重关系中,人的身心是否和谐决定和制约着人和人关系是否和谐,而人和人之间关系是否和谐又制约了人和自然的关系。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和核心就是必须全力塑造青年一代健全的身心和人格。  相似文献   

10.
张艺  刘静 《传承》2010,(6):40-42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由单个的人组成,社会不能离开人而存在。从精神层面看,人的精神世界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前提。个人精神的和谐,是一切外部和谐的基础和发轫。人与人之间精神的和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的思想基础及精神力量,因此,构建和谐社会,需要重视对社会成员精神和谐的塑造。精神和谐与和谐社会二者具有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建设和谐社会是人类对自身未来发展的一种理性思考和理想架构,是人类精神不断发展的产物,是精神和谐的本质体现;另一方面,精神和谐特别是人们的和谐发展价值观念的确立,必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并为社会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道德保障。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既是一个高效率的社会,又是一个充分体现社会公平的社会;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既是一个不断提高经济效率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切实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的过程。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如何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为切入点,在经济效率和经济公平、社会效率和社会公平的不同层次贯彻不同的效率与公平原则,从而实现效率与公平的良性互动,达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2.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建立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昭元 《桂海论丛》2005,21(3):61-63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以稳定顺利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这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我国广大农村尚处于开创阶段。作为一种政府行为,它的建立与实施,必须经过试点,摸索经验,并同农村其他各项改革配套进行。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了人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它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一种后政治的社会形态。只有把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中国化,才能真正发挥其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和谐社会的目标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共识,在此前提下,如何切实推进这一进程就成为最重要的议题。在我国,政治发展与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之间有着极大的内在关联性。政治发展既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动力之源,又是和谐社会实现的基本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15.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同时也探索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问题.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分工以及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  相似文献   

16.
当前国家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公安机关强调建设和谐警民关系。从公安机关角度看,警民冲突是影响和谐的突出表现。因此,文章从警民冲突的特点、原因及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总结梳理,以求找到缓解警民关系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7.
公民社会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及其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帆  谭琳 《思想战线》2007,33(3):116-121
和谐社会构建不仅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也必须依靠各种组织和全民的力量。在我国,作为处于政府、市场、家庭之间的一种特殊组织结构,公民社会组织在社会的协调与发展中已经初显其价值与作用。重视公民社会组织的影响力,提升公民社会组织的功能,对于协调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与政府德性——以政府与社会伦理关系为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年来,我国学界关于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均在三维视野下展开,其核心内容是探讨政府与社会之间外在的权力配置关系。这一研究应该深化到政府与社会内在的伦理关系的建构上。基于这一思考角度,并结合我国政府与社会的现实关系,文章对“和谐社会”的发展战略进行了新的解读, 并认为政府的德性就在于培育和谐的社会,同时也探讨了政府在培育和谐社会中的两大责任指向。  相似文献   

19.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有关统计数据却表明警民冲突事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程度上都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我国公安机关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公共关系危机,警民关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人民警察公共关系危机的发生存在很多诱因,文章仅从民众角度来分析其诱因,并从社会治安、公信力和人民警察执法的文明规范角度来逐一探讨何谓和谐的警民关系。  相似文献   

20.
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社会和谐的基础是一个个自身和谐的生命体。离开对尘世飘泊灵魂的安顿和终极关怀.离开对现实个体生存价值的卫护和关爱,离开对个体生命精神的激发和张扬,构建和谐社会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