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回顾了我国劳动法颁布十年来劳动保障法制建设的发展历程,我国陆续制定出台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为核心的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和规章,这些法律在贯彻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丰硕成果。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带来的劳动关系的复杂多变以及加入WTO所面临的新的形势,劳动法律已暴露出严重的立法滞后问题,笔者运用与时俱进的观点,结合劳动立法与现实存在的差距和劳动关系发展趋势,不揣浅陋,提出未来劳动立法及劳动法学研究应引起完善和注意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尤雪云 《人权》2007,(6):21-24
关怀,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当代劳动法学家和经济法学家、中国劳动法学和经济法学的开拓者之一。现任中国法学会社会法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市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华全国总工会法律顾问、中国企协维护企业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委员会顾问。曾任中华全国总工会第十至十二届中央执行委员、  相似文献   

3.
在又一个“五一”节到来之际,我们不能不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劳动者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劳动合同法(草案)》。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向社会公布《劳动合同法(草案)》,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一月之内,共收到191849件意见。撮其大势,最核心的关注就是:我们到底需要一部什么样的《劳动合同法》?在此,特向大家推荐华东政法学院博导、中国劳动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董保华教授的一篇文章,另外还有两篇资料,都是本刊从人民网上整理出来的。看过这些文章和资料后,也许你就有了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4.
和谐劳动关系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晓强 《长白学刊》2009,(3):114-117
和谐劳动关系首先是一种类型,是一种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劳动关系;其次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主体双方达到动态平衡状态的劳动关系;再次是一种多层次的和谐,是一种个别劳动关系、集体劳动关系、社会劳动关系互为基础、相互促进的和谐图景。  相似文献   

5.
加入WTO对我国劳动立法和劳动关系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必将引起我国的劳动关系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按照国际劳工标准,结合我国实际,尽快完善我国的劳动法制.工会组织作为集体劳动关系的一方当事人及劳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在处理劳动关系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李小健 《中国人大》2011,(20):49-51
在劳动法学领域,关怀教授享有崇高声誉。一提到关怀教授,大家都喜欢将他描述为"我国著名劳动法学家和教育家"、"我国社会主义劳动法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劳动法学和经济法学的开拓者之一"。  相似文献   

7.
由上海市法学会劳动法研究会、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法专业委员会、华东政法大学社会法研究所共同主办,华东政法大学劳动法律服务中心承办的"劳动关系的管治与自治之二——非标准劳动关系"研讨会,于2011年4月22日在华东政法大学召开。来自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约100人参加了研讨会。一、关于非标准劳动关系的定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石美遐教授认为,对于劳务派遣的正面作用要充分认可,对于通过劳务派遣而就业的人所面临的问题,也要通过规  相似文献   

8.
《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第13章是对劳动者劳动权利保护的专门规定,体现了俄罗斯对劳动关系中劳动者一方进行倾斜性保护的立法思想。我国与俄罗斯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同样面临着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任务。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关键在于劳动者权利的保障,《俄罗斯联邦劳动法典》主要从工会、国家监督、劳动者权利的自我保护几方面规定了劳动者权利保护制度。我国应在劳动法法典化、加强工会权利保护作用和劳动监督制度等方面完善劳动立法,加强劳动权利保护。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极大地推进了劳动法治建设的进程,同时对于重构我国劳动关系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在传统意义上,同一时间内一个劳动者只能与一个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从而只形成一个劳动关系.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灵活就业形式大量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双重劳动关系普遍存在.双重劳动关系的界定.关系到劳动者、用人单位、其他相关主体合法权益保护以及责任划分问题.本文就隐形就业、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中存在的双重劳动关系问题,以劳动合同法为依据,提出应承认双重劳动关系的合法性,并应从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劳动报酬、劳动保护以及争议解决办法等方面确保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我国城市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劳动权利长期没有得到尊重和保障。新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确立了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中的主体地位,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用人单位的义务、政府的责任,从而使农民工作为劳动者的权利保障有了坚实的法律制度。因此,应当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学习宣传,普及劳动合同法知识,切实保障农民工的权利,创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1.
黄莉萍 《理论月刊》2009,(6):126-128
政府既是劳动关系的管理者,又是劳动关系的服务者和参与者.政府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应当优位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在正确区分法律规避与法律违反的前提下保护用人单位合法权益;政府应当细化劳务派遣规定、规制格式条款.顺应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政府应当依法服务劳资双方.作为劳动关系的参加者,政府应当模范地遵守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2.
连日来,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成为用人单位和职工热议的话题。职工不愿意签合同怎么办、连续工作满10年到底如何界定、经济补偿金怎样执行……日前,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课题组实际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副所长彭光华教授接受记者专访。就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3.
6月23日、24日,福建省工业园区广泛开展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研讨会在福州召开。会上,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福建省总工会、福建省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的领导及有关人员详细解读和研讨了《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福建省企业和企业经营管理者权益保护条例》、国有企业改制破产劳动关系处理、劳动标准和创建标准、劳动争议调处.  相似文献   

14.
关系契约理论解释了劳动关系的多重属性,以新的解释视角克服了古典契约论的缺陷.虽然契约始终是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但劳动关系是一种长期契约,具有不完全性,选择、交换和未来意识共同交织于一体,关系规范、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共同调整着劳动契约.用关系契约解读劳动关系,能够更加理性和客观地界定劳动关系的性质和特点,为劳动法律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关系和谐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不仅反映出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且关系着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月28日,福建省协调劳动关系三方会议第二十次会议在福州召开。会议听取了对2006年省级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与企业复评工作的情况汇报,同意对2006年17家获得省级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和96家省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继续保留称号。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12,(3):94-94
曹明睿在《法学》2011年第4期撰文认为,我国劳动关系与以往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利益目标上的冲突显性化,劳动争议呈上升趋势,内容日益复杂。现有的劳动仲裁机构缺陷愈加显现,已经成为阻碍我国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的主要因素。成立专门的劳动争议仲裁院,  相似文献   

18.
新《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劳动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的劳动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一是新《劳动合同法》明确了农民工劳动法律关系主体的适用范围;二是强化用人单位缔约责任,杜绝农民工事实劳动关系,降低农民工短期、临时合同的签订率,倡导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加大对农民工试用期的保护力度,明确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加大对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的惩罚力度,并从细则上加大了对农民工的保护,从而完善了劳动合同制度;三是新《劳动合同法》对农民工劳务派遣做出了明确规范。但其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一是对劳务合同或者雇佣合同的调整,二是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的完善。  相似文献   

19.
常凯  邱婕 《探索与争鸣》2011,(10):43-47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是我国劳动法治过程中的一项基础工程.这一法律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完善,并为今后劳动法律体系的建构提供了基础.但由于一些政府部门在社会政策和经济政策方面仍然没有摆脱GDP至上的执政理念,中国劳资力量的对比仍不平衡,缺乏一套法律和社会制约机制,<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并不理想.劳务派遣的泛滥是劳动法治最为突出的漏洞,这种情况加剧了劳资冲突.不过,<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2010年爆发的罢工潮,标志着中国的劳动关系开始由个别调整向集体调整转变.面对市场经济发展的这一客观趋势,政府、企业和工会都将面临新一轮的挑战,加快以"劳工三权"为基本内容的集体劳动关系的立法和实施,是中国劳动法治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20.
王晓晖 《前沿》2010,(10):87-89,117
劳动过程理论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分析劳动关系的理论,它重点关注工作场所里对劳动利用和管理控制。从产生到现在先后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它从"劳动的不确定性"出发,把"工作场所"置于广阔的政治经济环境内,分析工作场所内劳动双方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