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马克思主义真正中国化 ,并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必然趋势。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旗帜下 ,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化是当前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发轫以来就与中国文化紧紧相依。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文化向度的历史脉络能为有效推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马可 《传承》2014,(2):48-4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一直是相互变异、选择、融合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则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土壤。但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时存在着正效应和负效应。分析、认识这些负效应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良性发展的需要,也是更好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其社会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有深层次的契合之处。从实现过程看,在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自觉地对中国传统文化作了重新阐释,使之能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双向互动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过程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先天地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互动关系的必然需求;两种文化所具有的开放性特质与内在的契合,构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的可能性前提。探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互动关系的前提、内容以及互动的意义,对于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理论主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和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在场决定了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应注重丰富发展传统文化并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构筑我们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课题,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谐发展必须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融合的可能性与必然性为出发点,结合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与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具体价值体现,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利用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薛学共 《求索》2010,(12):112-114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外来文化,必须经过中国本土化和民族化的过程,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被中国人所接受,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有着许多相似或相通之处。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土壤,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作原材料去构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独具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势必要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遇,这就涉及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为什么必须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对立存在的,两者之间也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变革中国社会,才能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果;只有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才能在中国取得胜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具有历史的必然性、理论的必然性与实践的必然性,两者的融合是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革命性诉求与选择,既符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共同要求,同时也肩负着当代中国文化理论的民族复兴使命。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实际包括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吸收、改造、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一环。从文化渊源上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毛泽东。毛泽东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终其一生为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同中国的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角度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世界;从过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积极推进文化自觉的过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文化自觉的进程中,先后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文化自觉对于我们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重要启示和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中华 《长白学刊》2021,(1):142-148,F0002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有机地融入中国文化及其传统。因此,从中国国情的角度了解并把握中国文化的特质,对于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学理上的可能性具有重要的前提意义。土地、农民、儒学,既是中国国情的特点,又塑造着中国传统文化本身。从明清之际的"西学中源"说,到晚近的"马克思主义中源"说,虽然是特定历史语境中的某种文化心态的反映,但也从某个侧面折射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能够创造性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熟谙中国国情。由中国国情所塑造的中国文化背景,在自觉和无意识的双重意义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杨燕 《桂海论丛》2013,(4):34-39
近十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重心,并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具体表现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的相关研究,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大众化关系以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等。但在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之下仍然存在着盲点、问题及其需要深化的领域,需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进一步加大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相似文献   

14.
何成学 《桂海论丛》2007,23(1):24-2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即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需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发展的本质要求和实现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进步要素具有价值契合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张昊雷 《长白学刊》2021,(3):143-149
双重继承法指的是在圆融和合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方法。在双重继承的过程中,批判继承和抽象继承是逻辑先后的关系而非时间先后的关系,是共通互补的关系而非相互排斥的关系。双重继承法既能保持文化自省精神,又有力地回击了否定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倾向。通过双重继承法可以充分继承和科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并赋予其时代意义,使之与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相契合,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增添了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坚持双重继承法有助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并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不管现代文化怎样的色彩斑斓,怎样的气势夺人,维系整个中华民族的纽带和基础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恰恰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扬弃并形成中国现代主流文化的历史过程.本文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中的基础地位与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怎样在统一战线工作中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徐建 《桂海论丛》2007,23(3):5-7
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规律,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的具体国情、历史文化、民族特性相结合。进行国别化、民族化、具体化,才能发挥真正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用,才能指引各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优秀传统思想和民族特性相互交融。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深厚的文化哲学底蕴,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文化哲学底蕴的内在根据。在文化哲学视域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进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文化张力的显性化过程,这一过程始终伴随着文化哲学的渗透与追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具有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深厚底蕴,它集中体现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这三个基本点和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official ideologies. The author argues that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was a movement of ideological displacement. The acceptance of Marxism‐Leninism by China's new intellectuals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foundation of both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deep structur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reactive values. This is why the struc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and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are similar but not identical.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化就是对外来文化思想体系的整体改造和创新,使之在文化思维方式上与中华民族的文化思维方式实现对接,在思想内容上切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发展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现象的当代呈现形式,其基本理路是在切实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本质逻辑的前提下,结合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质、一定时代条件下的国情和世情来改造之,使之适应中国大地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