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民族》2016,(5):50-51
正"文面"的民族只有独龙族吗今天,文面是独龙族的文化标识,这众所周知。但高志英,在《独龙女文面的图案阐释与文化建构》一文中,却给我们讲了历史的另外一面。从唐代的文献看,云南文面的民族,最早是"绣面蛮"。这"绣面蛮"是今天的什么族?高志英说跟傣族有关,是傣族先民,属于"百濮"(百越)、"金齿百夷"。到明代,文面的民族,有记载的是怒人,也就是今天的怒族。高志英认为,傣族的先民跟  相似文献   

2.
仡佬族高台舞狮这一民间体育表演项目,蕴含了深厚而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其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典型代表与载体,现已濒临失传。从文化人类学视角探寻仡佬族高台舞狮文化的本质,对研究仡佬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修鞋、打铁、补锅……许多街头老手艺已渐渐淹没在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之中,大多只能在回忆里觅寻。街头老手艺渐渐被时代遗忘,已耄耋之年的全德棣仍然无法割舍几十年的老手艺情结——"手拉风箱,呼呼地响。火炉烧得红彤彤……"这是湖南花鼓戏《补锅》里的经典唱词。在桂林市全州县石塘镇老市场里的一个补锅摊上,每逢冬季的墟日,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老人将碎的铁锅片放进一只小小的坩埚,再把坩埚埋进火炉中,将铁锅片熔化成铁水,然后用一只小勺从坩埚里舀出铁水,飞快地倒在一块柔软、圆圆的毡子上,迅速地晃几下,铁水就变成了一粒橘黄色的小圆球。  相似文献   

4.
对各民族经济文化与交流的记载是《汉书》民族史撰述的重要内容。《汉书》将西汉时期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大致分为农耕与游牧两大类,从经济文化的角度突出各民族的特点。《汉书》重视记载民族地区的物产和工商业情况,强调"通关市"的重要作用。《汉书》提倡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倡扬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和包容,肯定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取得的成就。经济文化的交流对西汉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相似文献   

5.
一部知识性的专科辞书,在出版后的几年时间内,就从伴随着“辞书热”而涌现出来的众多辞书中脱颖而出,从大陆走向港台,从中国走向世界,这就是由郑传寅,张健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中国民俗辞典》(以下简称《辞典》)的魅力与效应。这一事实本身说明了《辞典》自有它的特点与价值。首先,《辞典》对中国民族文化体现了科学的态度与求实的精神。民俗学属于广义的民族文化的范畴。作为一门认识民族自身的学科,民俗学已经在欧美与亚洲受到  相似文献   

6.
《群众》2015,(12)
<正>"大风起兮云飞扬"。2000多年前,汉高祖刘邦一曲《大风歌》荡气回肠,在华夏历史时空中激越飞扬。《大风歌》作为徐州文化的经典音符,述说着彭城大地坚实厚重的文化底蕴,传递着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雄浑奔放的风采神韵。今天,徐州深挖文化"富矿",把文化建设摆上"两个率先"全局的战略位置,以"三个前所未有"(前所未有的重视、前所未有的投入、前所未有的成效),集全市之力打响"舞动汉风"品牌,打造区域性文化高地,探索出一条以文化引领发展、推动发展、支  相似文献   

7.
《汉书》以纪、传、志、表构成民族史撰述体系,以整齐体例和详赡记述,全面展示了西汉民族关系和民族史风貌。其中三篇民族史传,承继《史记》遗风又不泥古,体现出《汉书》对民族史撰述之谨慎与重视。《汉书》撰述民族史,宣扬天下一统,颂扬汉德,主张各民族友好相处,肯定和宣扬西汉王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统治成就;《汉书》秉持"种别域殊"之观点,强调民族间的同质性与差别性,并从地理环境、民族经济形态等诸方面做出阐释;《汉书》"以其故俗治"的民族治理原则,对我国以中原文化为主调的民族礼仪文化之形成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晋思超 《创造》2003,(9):8-9
彩云之南位于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与东南亚半岛的交接点,正处于中华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与东南亚文化圈的交汇点,因而,有人称它是亚洲各民族交融的重要节点和人类文化遗产的共生宝库,这是云南独有的优势。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在这里长期并存,构成了世上少有的多民族群体、多文化形态共生带,这更是云南的特色。云南省委、省政府意识到这片神秘之境所蕴涵的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于1996年12月首次提出建设"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大省"目标,随后,又相继制定了《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实施方案》和《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十五"规划…  相似文献   

9.
变迁,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文化亦然。可是,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发展却显得相形见绌和无所适从。笔者常年穿梭于田间地头,试图把云南民族民间濒临失传和已经消失的传统手工工艺、民间信仰仪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个案形式整理出来,就算是一次抢救行动吧。  相似文献   

10.
范可 《思想战线》2015,(3):40-47
民族国家理念隐含着内在的紧张。这一紧张在境内不同于主流人群进入"自为"状态之后体现出来。今天,这一紧张与全球化时代的条件结合,使民族国家处于困境之中。对此,不同的国家有其自身的应对策略。总体而言,弱化各类涉及民族、族群的话语已经在许多国家的社会与政治生活中成为主流,这符合当今不同文化或者民族背景者的往来前所未有地增加的全球化时代。  相似文献   

11.
各位首长、各位专家、各位同志: 今天,在这人民大会堂庄严的西藏厅举行《格萨尔学集成》的首发式,这是我国民族大家庭里学术活动史上的一件大事,一个富有意义的文化节日! 大家都知道,藏蒙两个伟大民族的人民长时期所创造和享用的英雄史诗《格萨(斯)尔传》,是民族文化的结晶,也是世界人类共同艺术文库里的一宗瑰宝!从作品的内容说,她具有贵重的社会伦理主题和极丰富的生活文化内涵;从艺术的形式说,她具有曲折惊险的情节和雄奇多彩的画面。她是我们到目前为止所知道的世界第一部长诗!她不但过去长期地教  相似文献   

12.
周玉祝 《当代广西》2014,(20):M0002-M0002
正文化的声音需要用心来聆听,文化的芬芳需要用鼻来嗅闻,文化的足迹需要用笔来镌刻。《当代广西》第18期刊发的《从远古到近代:文化铸造民族自信》一文,正是广西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的精彩缩影。文章从"通、特、专、言"四个层面评论了《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广西卷》一书,文风朴实,思想敏锐,意蕴深远。短短3000余字就把50余万言的专著概括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犹如一泓清澈的泉水,让人感受到滋润甘甜,从而明晓事理,启迪人生。的确,支撑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并非表象上的经济与军事实力,而往往是无形的"文化"。文化之于民族,就像水之于生命,蔚蓝之于大海。文化不能脱离民  相似文献   

13.
正阅读是从信息符号中提取意义并影响人类非智力因素的过程,是人类汲取精神食粮、传承和延续民族文化的重要纽带与桥梁。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第8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阅读不仅可以培育国民的知识素养、文化品位,也锤炼着国民的精神气质。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是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宋代大经学家陆佃的《埤雅》,是一部著名的名物训诂书,自成书以来,各朝均有刊刻,出现了众多刊本,而在内容上它引征广泛,保存了大量的训诂、古代文化和古代自然科学、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许多早已失传的古书、古义,也都被大量的保存下来,这对研究当时的语言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对当时的民族历史、社会情况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资料。在古籍整理研究方面《埤雅》具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以色列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民族国家,它是二战前后大批犹太移民集中迁入巴勒斯坦后通过联合国一纸决议建立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自建国之日起冲突至今,成为世界瞩目的 "中东火药桶",每隔几天就向全世界播放街头暴力冲突和自杀式袭击的电视画面。它重新恢复了已经几乎失传的希伯来文字,并在中东干燥的戈壁沙漠中创造了快速发展的经济奇迹。这些特殊性使以色列很自然地成为现代民族国家建构和民族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案例。沃尔特·拉克的《犹太复国主义史》一书向读者提供大量生动信息,勾画出自19世纪来犹太人是如何从一个散居各国的少数族群演变为一个民族并独立建国的历程。对这一历史过程的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族群演变的特性和共性,也可以为我们思考今天中国的民族问题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文化语境中的民族文化更重于保护和传承。《毕摩》舞蹈音乐的创作离不开彝族人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传播的"土坯"。与时俱进的现代舞台上,民族文化艺术这一颗璀璨的明珠,呼唤传承,期待创新。  相似文献   

17.
<正>白沙细乐的发现和保护,是建国后全国性文化事件,与江南丝竹、舟山锣鼓等被列入器乐"发掘遗产"的重要成就。(参见近期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音乐基础知识100问》)从文化部门的角度对这一"遗产"的发掘,大体上始于1956年。这一年为组织选拔"第二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节目,在丽江"发现"了只剩一个乐器艺人,濒临失传的"白沙细乐"。上期,我们栏目就这个"发现"过程做了较为详尽的报告,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流动的,从历史看,某一文化事项,很难自始至终都被某个民族所持有。从饮食文化里,更容易看到各民族间、各阶层间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涮羊肉成为今天北京著名的地方菜,其隐秘的历史,既让我们看到当代文化研究者所关心的"传统的发明",又让我们看到中国各民族共同缔造当代中华文化这一事实。  相似文献   

19.
《思想战线》编辑部诸同志你们好!你部10月8日来信,我已收到。今天又承你部编辑刘士昀同志来访,得知贵刊至明年一月,已是创刊十周年。不免使我回想起贵刊在这十年中的成绩是突出的。特别是在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云南各民族的文化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自1948年春季从北平到昆明云南大学社会学系任职以来,至今已36载。在这36年中我的民族学调查研究工作,主要是在云南。我的《民族与民族学》论文集(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出版)和《民族学概论》第  相似文献   

20.
薛晓芳 《前沿》2009,(13):178-181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西文化的交锋拉开了中西文化"战"与"和"的序幕。可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西文化"战"与"和"在五四运动前后又一次卷土重来。纵观这两个时期的论争,实际上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构想未来文化等方面进行的,双方观点各异,在"战"的同时又从对方吸收有益的思想不断地达到"和"。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对中西文明的剖析和反思愈发凸显出独特的价值,不但有助于将文化讨论推向更深的层次,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也有着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