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公共”的中文语义就强凋多数人共同或公用。在古希腊社会里,公共是一种所有成年男子都可以参加的政治共同体,其主要职责是建立一些永久的标准和规则,目的是为了获取最大之善。现在,“公共”概念已发生很大改变,几乎成为政府和政治的同义词。在现代政治社会里,公共性是国家政策取得合法性的基础和影响权威性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一元性社会向多元性社会的演变,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的置换。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土壤;公共领域的壮大、公民社会的兴起、价值体系的重构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契机;从利益整合、政治整合、价值整合的三个层面进行的社会整合是我国公共意识现代生成的路径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当今的公共领域,最引人注意的现象是异质性较大且价值较为混乱,这根源于公共政治文化的缺位。传统单位社会治理无法解决现代公共社会治理的价值共享和利益共享问题,也不能在个体与公共组织之间建立新的文化和政治联系。所以,重构一种有序、多元的公共政治文化,对现代公共生活形式的生成和确立,具有社会整合和公共秩序建构的治理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网络新媒体发展的语境下,需要从实现公共生活优化的视角对现代社会治理进行政治哲学分析。辩证地认识网络新媒体及其发展所带来的公共生活的范式转换,就是认清了现代社会治理的生活世界场域。基于实现优化公共生活的政治哲学主题,我们认为,公民自由及其实现程度体现了现代社会治理的基本内核,社会民主及其保证呈现了现代社会治理得以发生发展的路径依赖关系,公共舆论及其塑造则为现代社会治理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话语支撑力量。围绕公共生活的优化对现代社会治理的基础性理念进行政治哲学奠基,对于现代社会治理的研究与实践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现代公共决策中的技术论与艺术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形势和时代特征要求决策主体要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以提高公共决策的公共性、科学性和民主性。公共决策中的政治技术包括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运用、建设思想库、运用决策模型、举行政策听证等等。公共决策中的政治艺术主要包括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识人善用、模糊决策等等。现代政治技术和政治艺术进入公共决策系统并成功的运用,保证了公共决策的公共性、科学性、民主性与合法性,加速了公共决策主体的公共理性化。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中的公共治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复兴之后兴起的协商民主理论与现代公共治理的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逻辑性。协商民主的研究视角使我们看到公民社会的思想意识、精神状态以及公共利益、美德等价值观对现代公共治理的重大意义。引入协商民主理论,倡导公共治理中的对话与协商,公民参与意识与积极的公共精神,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在公共治理中的良性互动,由此也将促进协商民主与善治的实现。  相似文献   

7.
陈晔 《人民论坛》2010,(6):238-239
公共理性建构的理论从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的角度提出,人类政治共同体必将走向一个要求整体性和一致性的政治共同体,这种公共理性的合法性基础是基于人类文明进步中对政治伦理中善的力量的首肯。而这恰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法性理由。  相似文献   

8.
政治是对社会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在分配社会资源时要遵循一定的理性精神。按照现代化理论,通过对前现代国家(包括氏族社会的分配组织)、现代国家、后现代国家政治理性的考察,可以看出政治理性从等级、神权、王权理性转换到现代国家理性,现代国家理性正逐步转换到后现代的公共理性。这种转换带来的结果是促使政府治理理念从现代官僚管理型政府转换到公共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9.
公共理性建构的理论从与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的角度提出,人类政治共同体必将走向一个要求整体性和一致性的政治共同体,这种公共理性的合法性基础是基于人类文明进步中对政治伦理中善的力量的首肯。而这恰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合法性理由。  相似文献   

10.
公共意识的现代生成决非易事。而是由经济图式、政治图式和文化图式所构成的一个复杂图式。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公共意识生长的经济图式、政治图式和文化图式会呈现出不同的动态演变。进而造成我国自然社会中公共意识蛰伏与异化的图式;建国后三十年中,公共意识狂热与虚妄的图式;改革开放以后,公共意识渐显理性与本真公共性的图式。  相似文献   

11.
论公共精神     
现代国家中的个人以公民身份建构起不同层次的群己关系,公民资格中的公民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支撑起公共生活的骨架,包括社会和政治两个层面的公共精神赋予公共生活以生命意义。当前,我国公共精神呈现出衰落和弘扬并存的阶段性特征,其发展受制于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政治体系的吸纳功能不足、社会向上与向下矛盾发展的变化趋势、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建构与撕裂等挑战。因此,公共精神的涵养需要我们变维稳思维为维权思维,从制度的配套和程序的可行两个方面使公民的权利内容和保护落到实处;推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精细化;以过程监管来鼓励社会自组织;以增强公民的权利行使能力为目的,培育公共精神。  相似文献   

12.
社会正义是当代中国诸领域之最高的德性价值新话语。当代中国社会正义观的建构,必须先行明确使"正义"作为一个问题——非正义性现实的症结、难点、实质所在。从根本上讲,中国社会的正义难题,在于没有形成一种有完善而有力的社会"公共价值"体系,以此来应对、规约日益膨胀的私欲对于社会公共财富的侵占和不断的"合法化"要求。在现代政治哲学视域内,我们需要探寻一种由准"富裕社会"到"美好社会"的价值通道,以此化解"财富"与"正义信仰"之间的严重的冲突,从而切实回归公共价值实现的真实目标——中国民众之普遍而真实的福祉。从制度安排上讲,则要立足现代政府之实施正义能力形成的角度,从"权力政治"形态走向"权利政治",体现现代人本政治的公共性旨趣;从社会治理理念上讲,是遵循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共同富裕"、"改革成果人民共享"等理念,紧紧抓住当代中国社会正义问题的根本性症结——财富分配问题,做出属于中国学者自己的智识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公共精神孕育于现代公共生活之中、以公共性为基本价值信念和伦理诉求,其"公共性"的核心在于关注公共利益,追求公共价值,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公共精神能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精神支撑,但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五个层面来看,我国社会公共精神仍然比较缺乏;从个人、社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看,我国公共精神的培育面临系列困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当代中国社会亟需公共精神的关照,加强公共精神教育、扩大公共参与、拓展公共领域和完善法治体系是当前我们培育公共精神的现实途径和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14.
论现代公共与古典公共的不可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近期国内政治哲学的论述中,一些主张回归古典政治哲学的学者再次提出古今之争的问题,试图以古典政治生活方案超越所谓具有明显缺陷的现代政治生活方案.其中,关于公共问题的古今方案的可逆性论述,成为他们论点的主要支持理由.然而,依据已有对公共历史构成状态的描述,现代公共与古典公共两者之间具有不可逆性,这种不可逆,既是因为历史类型的既定性,也是因为理想类型的不相通.因此,试图改进现代公共政治生活状态,就只能在现代方案的基础上进行,而不可能以回归古典公共来取代现代公共的方式达成.那种回归古典公共的理论主张只不过是一种历史眷念和知识追源的智力游戏而已.  相似文献   

15.
公共文化服务因其特性承载着愈来愈多的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而日益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成为城市文化和现代城市生活理想的重要体现和幸福要素。  相似文献   

16.
现代国家建构是近代国家建立与发展的基本政治前提。地方国家作为国家在地方层次的完备体现物,其公共管理运作本质上是以现代国家建构为目标的。本文从现代国家建构的两个主要层面——现代科层制发展与社会生长的历程,探讨了地方国家公共管理运作机制。文章认为,以国家能力建设为核心的现代科层体制的成长与“准先发内源型”的市民社会的发展,构成了地方国家公共管理运作的机制,体现着现代国家体制在公共管理运作机制中的建构逻辑。  相似文献   

17.
唐爱芳 《理论月刊》2007,3(12):144-146
当代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先前"只闻国家,不见社会"的政治模式现正逐步向"小政府-大社会"的模式转变,阳光政务、法治国家建设、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等都为公共领域的孕育和繁衍提供了绝佳的土壤。公共领域的生成和提升在当代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意义重大,它完善了对政治权力的批判和监督功能,促进良性循环的政治稳定的形成,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10,(9):37-37
姜明安2010年7月29日在《检察日报》上载文《软法:备受现代社会青睐的公共治理手段》认为,软法是通过自律和他律相结合的软规制而非通过国家强制力来规范人们行为,是调整社会关系的现代公共治理机制,它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适应现代民主政治的需要,为参与民主、协商民主提供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以公民权利制约公共权力的机制建设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公共权力的运行环境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公共权力的扩张是社会现代化的结果,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但公共权力的不合理增长及一定程度的失控却是一个始终存在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促动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并进入攻坚阶段的社会发展关键时期,政治体制改革如何继续推进,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权力制约机制,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所谓权力制约,就是公共权力所有者运用民主与法制手段,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对公共权力行使者进行一定的限制与约束。能否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共权力制约机制,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政治哲学主流代表即先秦儒家所力倡的"崇公"观念在规范个体行为、维系良好的社会政治秩序等方面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然而,从现代公共性的视角来看,其存在"公而不公"的内在缺陷,其长期流变限制了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我国公共领域的形成、民众公共意识的形成和公共精神的培育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从现代公共性视角对先秦儒家的"崇公"观念进行扬弃,首先要在理念层面进行"私的官"与"公的民"的双重价值调适,其次要在实践层面培育独立、成熟与理性的公共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