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敏 《思想战线》2012,38(2):1-5
本世纪初以来,社会学将个体安全纳入到研究范畴之中,开辟了社会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个体安全研究对社会学三大传统范式进行了有机的"融合汇聚",在"社会互构论"的方法论指导下开展理论研究,通过综合运用演绎逻辑和归纳逻辑使得理论研究和经验走向结合,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个体安全研究的"多棱透镜原则"。这些研究立足于中国社会转型的现实,反思性借鉴西方社会学理论传统并建构本土的个体安全理论体系,既体现了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又发展了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2.
"国家VS.社会"理论是西方社会学研究国家组织形式和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视角,也逐渐成为中国社会科学界的主流分析范式。然而,在运用该理论范式分析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时,中国学者更多的倾向了"社会"一侧,以至于国家和政府成了一个黑影,这种社会中心论不利于考察我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特性。随着本土化崛起和理论自觉的呼吁,国家开始回归,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治理行为研究兴盛。受此研究转向的启发,应用新经济社会学不完全契约理论中的"剩余控制权"思想,考察作为现代民主国家典范的美国历史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形塑过程,或可为中国学界研究美国地方政府的治理问题提供一个统一的探索性的理论视角和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3.
臧得顺 《思想战线》2011,37(4):46-51
中国30年经济改革和社会巨变的过程中,社会科学研究的成果也颇为丰硕。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培林研究员及其培养的博士生的研究成果(主要是博士论文和专著)已经初步形成一个师承性学派——社会结构转型学派。这个学派以"社会结构转型作为资源配置的另一只看不见的手"为核心命题,专注于对"非正式制度"、"关系性社会结构"等问题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拓展,对于推动社会学把社会结构作为研究的核心、社会学学科的发展及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提出社会建设的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文化社会学所研究的是特定社会中的文化实践和文化关系,这种研究一方面体现在古典社会理论家们为解释现代性世界的文化意义、文化经验和文化后果而进行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理论的方法尝试中,另一方面也与当下的文化研究以及社会理论的兴起有着复杂的共生关系。文化社会学的理论浮现并不是要实现文化与社会学的简单嫁接,而是一种以文化与社会学为核心的极具张力的理论社会学研究新范式。在这个张力场中,跨学科性、审美性与批判性是其独特的理论品性。文化社会学对处于生成中的文化与社会的整体意义给予阐释的向度与空间,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传统社会学由于过于注重实证考察而导致的现实阐释层面上的理论缺失。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学的理论地位、理论内涵、理论学派,都离不开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理论自觉是提高中国社会学理论地位的有效途径。中国社会学应该充分利用中国社会历史性变迁的巨大舞台和现实性宝贵资源,形成自己的学术话语,为世界社会学增添中国社会学者自己的创造。  相似文献   

6.
张艳萍  ;刘海兰 《求索》2008,(6):64-66
和谐社会指由人所组成的社会有机体系统内部各要素及结构功能的正常发挥与协调运作,表现为一种健康、有序、快速发展的社会形态。公民情感是和谐社会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石和主观内化;公民情感的平衡发展必须以和谐社会的进步为物质前提,社会的和谐进步又必须以公民情感的和谐健康发展作为心理动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注重加强公民情感教育和制度文化建设,以培育公民高尚社会情感。  相似文献   

7.
刘珩 《思想战线》2013,39(5):49-58
以文化转型为导向的中国乡村建设已经在学界达成共识。同样以文化转型作为问题意识的欧洲人类学的"本土化"过程,在知识范式、研究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对于中国乡村建设具有多重的借鉴与启示作用。二者在特定的区域所进行的研究,以及获得的地方性民族志经验表明,文化价值体系不能脱离社会实践语境及其实践主体,地方性知识应该也必须构成经验反思的基础和前提,才能使具有这一文化自觉意识的乡村建设运动,不至于沦为西学的一种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结构分析范式和社会网络分析范式构成了社会学的两种主要研究范式,在社会学研究领域也一直处于宰制地位。结构解释试图在个体之外寻找行动主义的根源,把结构作为深层秩序的规则总体和体系的潜在逻辑,结构决定了栖居其上物体的位置和功能,过于强调行动对结构的受动性和强制性;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大多把关系作为一种生产的资源(生产者模式),把网络看成是理解社会和行为的“基本建筑材料”,两者都忽视了其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日常生活实践特征,忽视了人们能够创造自己生活世界和进行意义建构的能力,社会学研究需要一种面向日常生活实践的研究转向。  相似文献   

9.
"十一五"期间,理论社会学的理念导向更趋成熟,理论社会学研究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以及理论社会学的应用研究的兴起,是为中国理论社会学的重大进展标志.此外,理论社会学研究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社会学理论主流题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和分支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批显著成果.在此基础上,中国社会学理论自觉精神的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理论研究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持续发展、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引介吸取与反思批判、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创新性运用、社会学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发展等,将成为下一个五年可以预见到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城市社会空间分化已成为当下中国居民的日常体验。从齐美尔和芝加哥学派的早期探索,到政治经济学派、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和新韦伯主义学派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化的研究,空间逐渐进入主流社会学的视野。立足于西方城市社会学对城市社会空间分化的理论研究,从资本逻辑和权力逻辑的运作及二者合谋的角度,对转型时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分化的现象进行分析与解释,会发现中国式城市"增长联盟"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11.
围绕市场交易秩序形成的具体机制问题,制度经济学、信息经济学和新经济社会学在反思新古典经济学的前提下,分别形成了制度主义范式、信息主义范式和嵌入性范式,它们在方法论上呈现出目的论的个人主义与机械的结构主义之间的对立,因此上述研究范式都难以恰当地处理交易行为主体的能动性与结构的制约性之间的关系。通过借鉴布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市场的交易过程就被理解为实践的一种特殊形态,而且这种迈向市场的社会实践理论就成为超越市场交易秩序已有研究范式的理论局限与方法论困境的一种新范式。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理论虽然脱胎于文化事业理论,却建立了一套独有的理论范式和政策逻辑,为中国文化体制改革提供了一种"架构知识",形成重构政府、社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模式的原则,并成为推动国家文化管理体制从事业体制下一元化行政命令体系向市场体制下多元化契约体系转型的理论共识和政策措施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3.
童潇 《学习与实践》2008,(11):139-146
本文提出了"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概念,用以概括郑杭生教授及其学术团队在理论社会学及其应用方面所开创学术成果的整体内容。本文认为,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创建来源既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中国传统哲学及传统文化、西方哲学与社会学思潮的影响,又深深根植于中国转型社会加速期与新型现代性的建构实践。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逻辑理路是:世界观——建设性反思批判思想;方法论——本土特质与世界眼光;具体方法——立足现实、开发传统、借鉴国外、创造特色;深层理念——促进社会进步,减缩发展代价:思想展开——社会运行论、社会转型论、学科本土论、社会互构论。这五个方面既相互影响,又浑然一体。郑杭生社会学思想的贡献是:在世界上提出了具有东方学术品格的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社会学理论,形成了一套分析中国社会特别是转型社会的理论框架,为社会学本土化工作提供了某种典范,也为不同类型社会的良性运行提供了某种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化的本土化建构需要一种文化自觉,需要自觉克服本土文化知识内部的学科隔离和思想樊篱。这一方面需要对西方的文化体系进行批判与改造,同时也需要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吸取养分,并与传统文化资源实现新的契合与融通。谭嗣同兼收并蓄,展开与西学的对话与沟通,创立了其"仁学"社会思想体系。本文以谭嗣同仁学思想及文化建构路径为个案进行探讨,为文化本土化建构提供一种科学方法论和新的研究范式,为中国文化建构的合法性问题、文化自觉问题强化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论公务员对政府的组织承诺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织承诺作为一种重要的非正式制度,其研究始于企业管理理论,其实质是一种心理契约。将组织承诺引入行政管理领域是因为它对加强行政文化建设、规范公务员的责任与义务意识、增强其责任感与事业心、提高行政效率等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公务员对政府的组织承诺制度,必须从加强行政文化建设、推行公务员就职宣誓仪式等入手,以连续承诺等形式推动公务员对政府组织较高的情感承诺,从而为行政效率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迈克尔·曼恩因其在《社会权力的来源》中对权力的深入研究而赢得了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等学者的广泛赞誉,安德森在文化霸权范式向总体权力范式转换的过程中遭遇这一思想,他在《迈克尔·曼恩的权力社会学》中阐述了人类关系的权力本质,从而超越主体与结构的两元对立,将历史理解为重大事件集合而非线性过程,总体权力范式由此初步建构。安德森总体认同曼恩关于权力来源于经济、意识形态、军事的观点,但对其忽视同等重要的政治因素与夸大文化的作用给予了批判。安德森在《W. C.朗西曼的新进化论》一文中批判了朗西曼的《论社会理论》,将政治指认为贯穿古今的权力来源之一,以政治、军事、文化、经济构成的总体权力范式来分析社会历史问题,由此完成了总体权力范式的建构。  相似文献   

17.
刘继同 《学习与实践》2008,(12):122-127
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国际健康与全球医疗卫生议题,人口结构变化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尤其是医学生活化与生活医学化运动,导致医学社会学研究议题再度"浮出水面",医学与社会的关系议题成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议程的优先议题。本文首次全面、系统、综合介绍和评价中国医学社会学的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研究议题与研究重点、研究成果与研究队伍,简要分析中国医学社会学发展缓慢和面临诸多结构性困境的基本成因,最后在参考借鉴欧美国家医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经验和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中国医学社会学的发展前景,并提出若干促进中国医学社会学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中国医学社会学研究30年:回顾与反思(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继同 《学习与实践》2008,(11):130-138
中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国际健康与全球医疗卫生议题,人口结构变化与医疗保障制度建设,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尤其是医学生活化与生活医学化运动,导致医学社会学研究议题再度"浮出水面",医学与社会的关系议题成为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议程的优先议题。本文首次全面、系统、综合介绍和评价中国医学社会学的发展阶段与基本特征、研究议题与研究重点、研究成果与研究队伍,简要分析中国医学社会学发展缓慢和面临诸多结构性困境的基本成因,最后在参考借鉴欧美国家医学社会学学科建设经验和中国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预测中国医学社会学的发展前景,并提出若干促进中国医学社会学健康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陈鹏 《求索》2023,(6):154-165
作为一种社会学认识方式,社会体制是社会理论的新发展。长期以来,社会结构分析构成中国社会学研究的支配性范式,对社会体制分析缺少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在中央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的背景下,社会体制重要性日益凸显,并成为中国社会建设的核心问题。从历史和理论脉络来看,人们对社会体制概念的认知,经历了一个逐步明晰的发展过程,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定义模式。作为人类文明演进的重要内容,社会体制生成与转换进程的核心主线,是国家—市场—社会三角关系的变动与重组,并体现出嵌入性、建构性、历史性、治理性的特征。围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体制建设的主要目标在于:优化社会结构,维护社会权利,提高社会质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国社会体制具有刚性与韧性交融互通、活力与秩序有机兼具的鲜明特点,并突出体现在新型举国体制、枢纽型社会组织体制、基层群众自治体制以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等四个关键方面。社会体制视角的提出,有助于丰富和扩展中国社会学理论范畴,对于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课程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本学科理论研究的广泛和深化为基础,以学生的需求为前提条件,以教师积极主动的教学为决定性力量,在国际基金的推动下,近几年来中国大陆女性社会学的课程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今后的几年中,开设女性社会学及相关课程的高校将不断增加,课程的设置将出现综合化和专题化的两向发散现象,学科化程度进一步增强;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将更注重合作化和组织化运作,女性社会学教学网络的建设将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