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案例背景]今年9月19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对俄罗斯联邦请求引渡沙宾科夫一案公开宣读了引渡裁定书,裁定俄罗斯联邦对被请求引渡人沙宾科夫提出的引渡请求,符合我国引渡法规定的准予引渡条件。该裁定将在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后生效。  相似文献   

2.
引渡是指一国将在其境内而被他国追捕、通缉或判刑的人,根据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审判或执行的一种司法制度。现代引渡制度是国际刑事司法协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主权国家有效行使管辖权和制裁犯罪的重要保障。自1833年比利时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引渡法以来,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已制定了自己的引渡法。至于各国之间签订的双边或多边引渡条约或公约,则更多得难以计数。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的刑事司法实践中,涉外刑事案件越来越多,其中许多案件部涉及到引渡问题。然而,我国在引渡立法方面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尽管我国已先后与波兰、蒙古、罗马尼亚、俄罗斯等十几个国家签订了刑事司法协助条约,但这些条约均未包含引渡的内容,而且条约涉及的刑事司法协助的范围也十分有限,已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建立我国的引渡制度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委员长、各位副委员长、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委员长会议的委托,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草案)》的说明。 1993年以来,我国与11个国家签订了引渡条约,并且参加了一些载有引渡条款的国际公约,如《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等。为了进一步明确有关部门在办理引渡案件时的职责,为国内的引渡工作提供法律依据,有利于我国同外国更好地开展刑事司法合作,打击犯罪,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1994年,外交部开始进行引渡法的起草研究工作。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引渡法列入立法规划后,法制工作委员会根据立法规划,研究了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引渡条约,以及我国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并参考了有关国际公约、国外有关立法和实践,在征求外交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意见的基础上,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草案)》。现将草案的主要内容和问题说明如下:  相似文献   

4.
李德英 《前沿》2007,(6):120-123
引渡是有关国家进行司法合作,移交罪犯或犯罪嫌疑人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引渡法存在着许多微妙并有争议的问题,通过引渡来实现国际合作的途径,并非畅通无阻。对“死刑不引渡”原则采取附条件引渡;在主动引渡中,充分利用刑罚转换;正确认识当前妨碍引渡的深层政治因素;明确区分政治犯罪与政治行为;积极与相关国家签署引渡条约,有效推动合作等是跨越引渡实践中的法律障碍的可供参考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引渡法》的颁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的广泛开展,引渡作为国际司法合作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已经且将继续为联合打击国际犯罪提供便利,因此关注国际犯罪引渡问题的特殊性尤为必要,本文即以此为视角分析了国际犯罪,引渡及其联系与区别,并从中国的立法和实践出发,对其特殊性予以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6.
英美法系国家和大陆法系国家在对事实问题的司法审查上有不同的态度。宏观上看,英美法系国家事实审查标准较低,大陆法系国家审查标准较高。其原因与认识论基础和司法传统、行政程序发达程度、司法审查法院的性质和地位、诉讼中法院调查原则等有关。现阶段我国的行政诉讼应当保持较高的事实审查标准;长远看,只有在建立发达、完善的行政程序之后,才能考虑逐渐降低事实审查标准。  相似文献   

7.
陈长洋 《世纪行》2007,(3):17-18
我国是议行合一的国家。国家权力的两大分工,一是行政执法权,二是司法审判权。后者还包括了“民告官”案件的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权。因此,司法公正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和热点。尤其是各种矛盾和冲突迭起的现阶段,司法公正更是维护“公平与正义”的最后一道关口。  相似文献   

8.
借助刑事司法协助这一重要的国际法制度,中国能与周边国家有效控制跨国犯罪。依据《刑法》的规定,我国在承认、执行别国判决的问题上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在跨国犯罪案件上不受别国生效裁判的限制,可能造成对同一犯罪行为的重复追诉。对此,应当在改革《引渡法》中规定本国居民不引渡原则、确立或起诉、引渡原则,同时完善承认、执行别国刑事判决的立法。  相似文献   

9.
杨阳 《求索》2007,(11):58-60
在行政调查中如何有效的保护个体权利利益,甚至完成更高一层次的目标,“个别正义”与“创造性性质”是一个令人困扰的问题。由于行政调查包含任意调查与强制调查,增加问题的复杂性。通过对行政调查对于具体行政行为归属的明晰,找出其中的特殊处;发现除主流“控权”手段,即司法审查以外,还有一个有效的手段,即体现自我拘束原则的程序基准。其是“自律”与“控权”结合,其也许是与司法审查并驾齐驱的实现前述目标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0.
杨向荣 《公安研究》2001,(10):72-74
该文就公安机关在引渡中的地位和所实施的引渡强制措施、引渡讯问、实施保障被引渡人的权利、实施执行措施及向外国请求引渡等职权进行了充分的说明,并就公安机关在执行《引渡法》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提出了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11.
"政治犯罪不引渡"是国际引渡的重要原则,但由于"政治犯罪"概念本身难以界定等原因,导致该原则的适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当今国际司法协助中,政治犯罪不引渡不断受到限制,产生了越来越多的"例外",甚至已经有取消的理论主张和实践。在海峡两岸的区际刑事司法互助中,具体而言就是在逃犯移交---"刑事犯和刑事嫌疑犯"的遣返中,同样面临着是否适用"政治犯罪不移交"的问题。作为区际刑事司法互助,海峡两岸应当摒弃政治犯罪不移交原则。  相似文献   

12.
司法考试是法科学生的主要关切点之一,行政法教学过程中引入司法考试真题,能够提振法科学生学习行政法的兴趣,也是他们理解真实行政法现象的一个窗口。司考真题在行政法教学中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行政法没有统一的法典,内容难以全面掌握,把已规模化的司法考试真题科学合理地嵌入行政法课堂,能够成为构建法科学生行政法知识体系的有效工具;另一方面,行政法是近现代以来构建的规则体系,其思维方式不是自生自发的产物,利用对司考行政法真题解剖麻雀式的分析,能够培养法科学生的行政法思维。当然,司法考试真题在行政法教学中的具体运用,须有精良的课堂设计。  相似文献   

13.
引渡是国际公法的主要制度之一,是国家间在相互尊重主权基础上展开的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引渡理论精微渊深,一直以来与国际刑事司法合作实践的发展休戚相关,直接关系到国家主权权利的实现途径。以引渡实践为依托,对引渡理论特别是引渡诸原则进行历史梳理,同时结合反腐败国际合作的大背景,讨论引渡实践的困境和引渡替代措施的前景,对我国反腐败国际刑事合作实践将会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4.
外逃人员潜逃国外时往往也会违反目的地国的移民法或者因为在我国的犯罪行为而不符合入境条件面临被遣返的问题。非法移民遣返作为一种引渡替代措施在跨国追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遣返措施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如外逃人员可能会利用难民申请、遣返前风险评估等行政或司法救济手段逃避遣返。此外,遣返中我国还面临中外法律制度的差异导致的证据效力不足、量刑承诺的法律依据不足、遣返目的地不确定等问题。对此,我们应该积极配合有关国家向其提供外逃人员的犯罪证据、申请国际刑警组织发布红色通报、宣布外逃人员护照作废、综合运用跨国追逃追赃措施,以促成外逃人员依法被遣返回国。  相似文献   

15.
在法律职业化浪潮席卷全球之际,我国法制建设亦稳步推进,法学教育蓬勃发展,司法改革渐入佳境,统一司法考试制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浮出水面.本文分析了统一司法考试制度产生的深层原因,论述了实行统一司法考试制度的现实意义,探讨了统一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的互动关系,同时指出统一司法考试不应成为律考的翻版,并就司法考试制度的完善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1988年意大利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了重大修改,修改之后的刑事侦查制度确立了侦查机关采用强制性侦查措施必须遵循适合性、必要性、相称性三个基本原则,建立了严格的司法授权和审查机制以及完善的司法救济程序。意大利这一改革动向对优化我国的强制性侦查监控制度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警察出庭作证,接受控辩双方的质询,是当今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立法要求警察承担的一项义务,也是司法实践的需要。然而我国立法却未规定人民警察出庭作证制度,司法实践中人民警察出庭作证也实属罕见。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司法体制,构建人民警察出庭作证制度是必要的。人民警察出庭作证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和诉讼价值。在我国现行诉讼模式下构建人民警察出庭作证制度还存在着一些障碍,需要不断探索,以推动法制观念的更新和司法工作的完善。  相似文献   

18.
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网络民意、网络审判、网络法治成为现代化背景下影响司法场域输出司法正义的重要因素。能动回应网络时代对司法公信的质疑,从而提高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体制内外的共同任务。案情公开、证据公开、判决理由公开、允许网络法治存在、为司法松绑是司法秩序摆脱"寻租性"监督,实现司法秩序独立,回归司法原点,提高司法公信能动回应网络问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新修正的《刑事诉讼法》第93条对逮捕后羁押的必要性审查作出了规定,这是我国法治建设在人权保障方面的一个重大进步,值得予以肯定。但该条规定过于抽象、笼统,没有细化羁押必要性审查的相关要件。为此,应当进一步明晰羁押必要性审查程序的启动机制、审查对象、审查期限等内容,以使该程序所产生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考试法上的判断余地是指在国家统一考试的阅卷过程中存在的,具备行政权力特征、专属于考试主体、只受有限司法审查的高度属人性判断。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不确定法律概念导致了考试判断余地的产生,其类型包括雷同卷的判断与评分的判断。考试判断余地并非绝对排除司法审查,一旦产生法定瑕疵,就应当受到全面的审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