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1 毫秒
1.
政府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主体,治理的成功与否与其伦理取向密切相关。政府治理伦理作为能够表现人类对未来或应有世界价值追求的综合性标准和尺度,能够有效推动政治伦理、行政伦理、技术伦理等在深层次的贯通融合,并通过对党的执政伦理的即时转化、国家治理文化的核心凝练和制度建构与演进的现实推动,逐渐成为推动新时代治理变革创新的内在依据。因此,以现实主义的平实视角剖析政府治理伦理的内涵、逻辑定位和时代价值,能够更加清晰地辨识和阐释我国政府治理伦理的独特性和先进性,并通过现代治理制度和机制等落实于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提升,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道德信任是从伦理社会学的角度对人际之间信任的考量。道德信任不仅是维护个体完善的内在需求,也是实现群己和谐的重要基础,还是增进普遍社会信任进而构建道德体系的基本动力,因而成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伦理期待或要求,既要突破"熟人信任"以实现传统信任道德的现代伦理转型,也要消弭社会风险以实现利益交往格局的伦理优化,还要满足"互予性需要"以实现在道德平等中追求美好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应对道德风险、实现治理现代化要求,确立了新时代公民道德信任建立的伦理治理转向,即建立政府诚信制度、经济信任制度、公民契约伦理制度,为公民道德信任建立注入制度关怀;强调法律的"刚性支持"、伦理的"破立并举"、社会的"群体监督"、教育的"个体洗礼,强化对公民道德信任建立的道德控制。  相似文献   

3.
科研伦理作为学术道德的准则之一,考验着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价值取向和人性道德追求。高校是科研治理的主阵地和科研创新的重要支撑,应从学术道德教育、科研伦理管理、科研伦理失范惩治三个层面建设科研伦理治理体系,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学术伦理观,恪守科研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新时代政府创新治理与服务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经过近年来的实践探索与发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推动政务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效。本文以"互联网+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推动辽宁全面振兴发展为出发点,指出"互联网+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分析其对辽宁全面振兴发展的实践价值,并结合实际对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路径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5.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提出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党的二十大再次作出部署: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在乡村公共治理场域,国家、乡村社会和农民作为重要的结构力量与实践主体,共同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S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践说明:依托国家高位推动、地方政府专项部署与生活场域机制构建的耦合作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逐步深入农民日常生活,实现与农民以家户为核心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接”。在这一过程中,国家治理资源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持续重塑农民生活空间,以家户为治理单元规范农民生活秩序,并通过现代化改造形塑农民生活实践,进一步赋能农民主体参与,从而建立起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国家-社会”关系的变迁,政府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方式实现了由管理到治理的飞跃。目前,我国形成了突发性公共事件的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公私协作型治理模式和社会自发型治理模式。目前,我国突发性公共事件治理三大模式的实践表现都未能满足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因此明确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的应用场域、强化政府主导下“一核多维”的治理框架、推动多属性治理的法治化,能够推动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明确公私协作型治理模式的应用场域、加强公私协同关系的制度化建设、实现公私主体在协同关系上的情感嵌入是实现公私协作型治理模式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明确社会自发型治理模式的应用场域、强化社会主体的自治能力、促进与公私协作型治理模式的衔接,能够实现社会自发型治理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任务,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责任担当和伦理自觉。道德治理是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需求。当前党内政治生态的德治式微和缺失主要表现为道德教育"去生活化"、道德评价异化、道德文化滞后、道德制度缺失。因此,新时代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必须推动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系统、培育良好的道德文化氛围、加强道德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实现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应以法治基础,良法奠定现代化治理的制度前提,法律平等促进政府依法治理,司法公正纠偏政府治理失范等。然而,当前中国的法治建设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效能尚未充分发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须克服这些不足以发挥法治的应有效能。我们应当坚持不懈地培养全民法治信仰,完善行政法制,落实行政法制监督,加强权利救济保障以及进行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进而实现法治对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功能。  相似文献   

9.
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具有浓厚的伦理意蕴,是价值目的论与社会道义论的有机统一.全面发展,为人走向完善的存在指明了方向;协调发展,意味着实现每一社会个体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人的实践本质使可持续发展体现为人之存在进入澄明之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治理现代化是基石和重点。从历史经验和当前实践来看,中国公民参与治理的主要形式是“被动式参与”。要改变被动、实现治理目标,注重协同效应是良策。公民治理可以为当前国家整体层面的治理提供呼应和支持。通过深化改革实践,构建强政府、大社会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实现公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治理实践的伦理追问是指导社会治理的前提。社会治理他者所指为社会和社会多元主体,社会治理的他者伦理问题据此有两个面向:一是需要考虑他者的需求,从伦理角度考虑治理行为的正当性,省思复杂社会治理关系背后的伦理意蕴;二是确证社会治理中多元社会主体的他者地位,承认他者的存在,与他者合作共治,并能够在社会治理过程为他者负责。社会治理他者伦理的基础在于社会诚信,实现目标是社会公正,具体涉及社会治理过程中自我与他者的商谈伦理、责任伦理、制度伦理与发展伦理。社会治理的他者伦理问题在理论层面提供一种学科交叉的视角,实践层面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内在支撑。  相似文献   

12.
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生产力、生产关系的不断进步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推动了公共管理领域新的理念与实践的发展。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中国社会处在了“大转型”的时代关口,经济利益格局调整、阶层分化,随之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这将是全面深化改革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于是。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目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成为当前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指向。但作为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它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从观念、制度和实践层面全方位合力推动。  相似文献   

13.
陈一收 《桂海论丛》2007,23(4):19-21
服务型的公共行政是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它突出了服务的伦理价值,决定着各级领导在行政实践中的价值选择和道德责任。主观形式的道德责任,体现着人的伦理自主性,对于领导者以理性的方式履行客观责任是必不可少的。依据道德觉识和职业理性,超越客观规范的约束,把服务的义务转化为个人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实践,是领导者实现个人价值的必然选择,更是提高自身修养的伦理路径。  相似文献   

14.
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治理现代化是基石和重点。从历史经验和当前实践来看,中国公民参与治理的主要形式是"被动式参与"。要改变被动、实现治理目标,注重协同效应是良策。公民治理可以为当前国家整体层面的治理提供呼应和支持。通过深化改革实践,构建强政府、大社会的协同治理模式是实现公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传承》2016,(6)
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已经成为当前一些地方政府的重要政治问题,是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化、常态化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要扎实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承担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管理社会事务、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职责,政府依法行政和治理的能力水平是影响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因素。建立常态化的“一府两院”联动机制(以下简称“府院联动”),促使行政与司法在公平正义的法治轨道上有机衔接、协作互补,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行政效能、提升司法效率,加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建 《长白学刊》2021,(2):9-16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续奋斗中,着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实践,标注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深刻回答,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引领与担当。梳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治理经验,即坚持党的领导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在统一,坚持改革、发展、治理三者的高度统一,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的辩证统一,坚持实现"中国之治"与改善"全球之治"的有机统一等。这些基本经验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国家治理观,明晰国家治理现代化新要求,开辟国家治理现代化新境界,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现代化的现实要求,人的观念现代化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改革作为一场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与精神状态的伟大革命,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现时代的思想解放典型表现为推进人的观念现代化。从历史发展看,人的观念现代化正成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从实践进程看,人的观念现代化推动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思想解放。从理论基础看,人的观念现代化夯实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根基。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府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的重要主体,其治理能否实现现代化是国家治理能否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本文在阐述现代化的新涵义的基础上,分别阐述了治理现代化的涵义以及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以此为依据,分别从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两个方面构建了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测度指标体系,为推进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20.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国家的核心要义,是实现中国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指出要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应运而出。"四个全面"搭建了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框架,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作出了总体性部署,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动力、保障和主导进行了规划,"四个全面"实质上就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顶层设计。理论诠释—价值意涵—实践路径为理解"四个全面"提供基本框架和系统化的视角,是阐释"四个全面"作为国家治理现代化顶层设计这一命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