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宣言》过去160年了,在对"两个必然"实现问题的认识上仍然存在着割裂了"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辩证关系而孤立、教条、机械的认识"两个必然"的思想。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使一些人断言"两个必然"过时了,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走了曲折的道路,甚至一些社会主义国家解体或失败了,更使一些人动摇了对社会主义必然趋势的坚定信念。因此,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必须科学认识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论断及其辩证关系。"两个决不会"的论断是"两个必然"的补充、丰富和发展,更是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揭示了"两个必然"的实现是长期性、多样性和条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史瑞君 《传承》2010,(6):52-53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则是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科学认识"两个必然",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统一起来理解,从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体性上来把握,与时俱进,结合当代社会实践分析研究,才能理解"两个必然"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的"两个必然"的论断,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两个决不会"则是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科学认识"两个必然",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将"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统一起来理解,从马克思关于"两个必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整体性上来把握,与时俱进,结合当代社会实践分析研究,才能理解"两个必然"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提出的“两个决不会”思想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与发展,时至今日,这一思想仍然没有过时.我们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教条式”的理解,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本人的世界历史观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晚年曾设想俄国“跨越卡夫丁大峡谷”;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资本主义对于扩张生产力达到了一定的限度,而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大限度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历史发展是规律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俄国和中国革命正是抓住了特殊的历史机遇,使本国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5.
19世纪中期,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即"两个决不会"理论。"两个决不会"理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结论回答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结合变化了的情况重新解释马克思的"两个必然"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回答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7.
从“两个必然”到“两个决不会”1.以“两个决不会”补充和完善“两个必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的一条原理。这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7年受共产主义同盟委托起草的、国际共产主义政党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第一章中得出的重要结论。它指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趋势。而在一年以后的1848年,也就是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将自己的研究方法从一般转向个别,开始着眼于揭示资本主义内在的矛盾运动过程。他在1858年11月-1859年1月撰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8.
刘志  周家华 《求索》2013,(7):107-109
马克思共产主义人学思想内容丰富、思想深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实践着这种思想,对此,我们应有更清醒的认识和更自觉的行动,以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史娜 《前沿》2010,(2):21-23
马克思的"人学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核心思想,我国在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经历了从"国家主义"到"以人为本"的观念体系的过渡。本文旨在通过对这种转变的研究和分析,阐述马克思人本思想的重要性以及对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治龙  潘宗保 《新东方》2008,(11):13-15
根据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理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两个必然”及“两个决不会”规律,社会主义应该是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必然归宿。但吊诡的是社会主义并没有像马克思设想的那样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反而在落后的中国等东方国家成为现实。现实与理想判断的反差,迫使我们去开辟一条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经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的艰辛探索,  相似文献   

11.
冯娟 《前沿》2011,(7):122-124
文章立足于阐述"按劳分配"思想产生的历史演进过程,即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按劳分配"思想萌芽的产生到经典作家马克思笔下"按劳分配"理论的科学确立,来全面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思想原创性的含义,认清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提出的合理性、科学性尤其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从而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践提供理论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认为,人民是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在社会发展中享有经济主体地位、利益主体地位和监督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为主线。需充分挖掘人民主体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更好地指导当代实践。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体现在批判性反思与理论性建构两个层面。通过批判具体的社会现象和道德规则、抽象的道德观,以及阐释人之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及其实现方式,马克思确立其道德观。而全面把握马克思道德思想的核心要义,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与评价当前较为流行的社会思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是马克思晚年重要的理论成果,它是探讨东方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思考东方社会如何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用社会主义方式实现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产物。其中蕴含着宝贵的现代化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启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两人作为同一时代的两位重要思想家,对于自己所处时代的深刻批判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对于该时代所表现出的人的"异化"的关注是两人思想的相同点。克尔凯郭尔所关心的"单独的个体"与马克思关注"现实的个人"最终分别走向了信仰的跳跃和所有现实的人的全面发展。对"单独的个体"和"现实的个人"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性研究,对于理解克尔凯郭尔和马克思的哲学思想都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李杰 《前沿》2010,(19):34-37
马克思发展观面向的时代问题:把工人阶级从异化的生存境遇中解放出来,从而实现全人类解放的历史任务。马克思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和"高级阶段",并分析了这两个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马克思通过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深入研究,提出了以俄国为典型的东方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设想。马克思发展观中蕴含着理论与实践、真理与价值、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唯物辩证法。  相似文献   

17.
杜伦芳 《前沿》2012,(1):54-56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劳动"理论蕴涵了丰富的人本思想,这一思想借鉴并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它与我国新时期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具有密切的联系。正确认识"异化劳动"理论之人本思想及其与人本主义、以人为本的关系,对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王欢 《前沿》2009,(10):45-48
马克思通过资本逻辑诠释了现代社会一切现象的动力和核 心。当今社会,资本逻辑向符号悄然进行,鲍德里亚认为当今社会已经从马克思的生产社会过渡到消费社会,人也从马克思时代受制于"资本逻辑"到当下受制于"符号逻辑"。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资本逻辑以及资本逻辑的当代形态符号逻辑做出理论的回应是彰显马克思主义思想当代性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李萍丽 《前沿》2009,(12):3-5
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点,其中关键之一就是价值体系的重构。通过结合马克思关于人发展的三个阶段的思想以及相关的社会结构理论,提出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价值体系重构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能更好的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并增强其社会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大连干部学刊》2012,28(7):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我们必须毫不动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