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机制论在犯罪研究方法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犯罪研究运用机制论的观点方法,研究犯罪发生、发展、消灭之间的内在关系,对犯罪由现象的描述进入到本质的说明.机制论在犯罪研究方法论中处于前沿地位和中介地位,对犯罪研究具有推进作用、创新作用和集成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网络犯罪罪因系统进行系统机制分析,有助于探明网络犯罪产生的原理,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在对网络犯罪社会原因、个体原因及犯罪场进行剖析的过程中,涉及机制性的问题。事实上,犯罪心理尤其是犯罪动机引起犯罪行为的作为方式和心理过程就构成了犯罪行为的心理机制。在网络犯罪的犯罪场分析中被害人与犯罪人之间的互动影响关系的分析也是机制论的一种体现。可以说机制论是通过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来进行犯罪本体范畴研究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理论工具。  相似文献   

3.
该书封底“内容简介”中介绍说:“本书分导论与纵论两大部分对犯罪形态的演化及其调控进行了研究。纵论将犯罪演化过程具体展开为:形态论一机制论~调控论三个有机统一的部分所构成的整体来进行纵向解剖式分析论证。形态论主要论证了,入世背景下暴力犯罪的恐怖化、犯罪的高科技网络化、环境犯罪现代化和总体演化趋势特征;机制论部分则与形态——对应地分别探析了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网络犯罪、环境犯罪这三类犯罪形态演化的成因机制;调控论除以国际恐怖主义、网络犯罪、环境犯罪分别作了针对性的系统论述外,还就职务犯罪的制度性调控问题展开了专门探讨,就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须实施的新型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系统工程提出了构想,作了前瞻性思考与防控对策探讨,为有关政府部门制定犯罪对策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贾济东 《理论月刊》2005,(6):117-120
犯罪论体系就是依据犯罪成立的条件及其形态按照一定的顺序所组织的关于犯罪一般理论的有机整体,它是认定具体危害行为是否构成犯罪的理论系统。围绕犯罪论的体系如何构成,大陆法系的刑法学者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并据此建立了各种不同的犯罪论体系。本文以大陆法系的犯罪论体系及其机能为考察对象,在回顾犯罪论体系的学说和种类的基础上,简要阐述了犯罪论体系的基本机能和主要表现,并对犯罪论体系建立的现实根据、文化理论基础以及犯罪论体系与其机能的辩证关系等进行了简评。  相似文献   

5.
文章首次提出定量犯罪学理论的概念 ,分析了它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初步建立了定量犯罪学的基本框架 ,给出了它的定量表达方法。研究表明 ,定量犯罪学较系统地描述了社会犯罪问题 ,通过犯罪数量指标的分析给出了犯罪趋势和控制手段 ,为对社会犯罪问题的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方法 ,提供了新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6.
曲伶俐 《求索》2011,(5):139-141
对于犯罪论体系,学界主要有三种典型的分类:以德日为代表的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以英美为代表的双层次犯罪论体系和以中国大陆、前苏联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四要件犯罪论体系,其中三阶层犯罪论体系更具影响。三阶层犯罪论体系作为犯罪的成立理论体系,为法官认定犯罪提供了从客观到主观、从形式到实质、从一般到具体、从积极到消极的操作程式。对其检视应坚持公正的立场、正确的比较方法,以案件事实与刑法规定对接的逻辑性、实用性为检视标准。我国的犯罪构成体系应以法官认定犯罪的思维进路为基准,借鉴三阶层犯罪论体系的合理成分予以改进。  相似文献   

7.
“标签论”认为 ,个体演变为罪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 ,社会按照一定标准将某些行为规定为“犯罪” ,因而产生了“罪犯” ,而并非“罪犯”个体原因所致。“标签论”运用形象互动论的原理 ,认为犯罪是社会反应与行为人形成自我形象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标签论”认为犯罪是相对的 ,阐明了“贴标签”与法定犯罪定义产生之间的因果联系、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因果联系 ,为犯罪学的研究特别是犯罪原因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但标签理论有其局限性 ,其主观唯心色彩浓重 ,对标签化的后果解释简单化 ,对社会反应的揭示不全面 ,片面强调了犯罪因素中外部条件的作用 ,否定了犯罪行为与行为人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郑海  师索 《甘肃理论学刊》2012,(3):135-140,1
风险社会中,犯罪不应再被认为是社会病态现象,而应被视为日常风险产物。为了更全面的研究犯罪现象,而不仅仅将犯罪研究拘于原因论当中,应在犯罪规律、犯罪演进、犯罪趋势等已有犯罪现象研究基础之上通过对犯罪运行的研究再次解读犯罪现象。犯罪运行机制是犯罪如何存在于社会、作用于社会并与社会进行互动的规律性与非规律性同在的运作形态,在犯罪生成状态与最终状态之中承载着过渡功能。风险视野下的犯罪运行具有其特殊的主体构造,来自内部与外部的运行动力,运行动力系统具有风险变量、表层与深层的运行模式,以及犯罪延续、犯罪异化、犯罪循环、犯罪消灭等四种最终状态。犯罪运行机制的研究转换了犯罪学研究的原因论思维,扩宽了犯罪学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9.
刑法中犯罪论体系的行为概念是先于构成要件的一个独立阶层,先天带有价值评价的色彩,只是其价值判断与构成要件、违法性、有责性等的价值判断是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刑法中行为概念的地位和作用两者关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既是决定的又是被决定的.在不同的刑法体系中,行为概念的地位和作用有所不同,因而其行为理论也不同.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我国对犯罪原因的研究非常活跃,学者和实际工作者们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对青少年犯罪原因作了许多分析,犯罪原因方面的论著峰起,争鸣活跃。从方法论看,已由“阶级斗争决定论”、“生物因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等,向“相互作用论”、多层次的犯罪原因论”、“犯罪综合决定论”、“三维结构的交互作用决定论”发  相似文献   

11.
不作为犯罪的认定在刑法学界素来众说纷纭,争论的焦点在于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在不作为犯罪的入罪化问题上,我们认为,应当以作为义务为线索,以"道德—法律"分析模式对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产生根据进行分析,然后再以一般性入罪机制和特殊性入罪机制对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的地位进行考察,从而对不作为犯罪的入罪化问题得出一个整体式的理论分析范式。  相似文献   

12.
犯罪原因是指由对犯罪的形成与变化具有决定作用的致罪因素所构成的动态系统,作为犯罪学的理论核心,存在诸种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古典学派的非决定论与近代学派的决定论并不合理,应进行修正。同时,菲利的犯罪原因三元论也并不科学,应当将自然因素从犯罪原因论中进行排除。  相似文献   

13.
大陆法系犯罪论体系乃是关于犯罪论的知识统一体,是对犯罪论进行理论构筑,其功用在于将杂多之犯罪成立要件要素整纳于一个有秩序之系统。在刑法学领域构筑犯罪论体系是有其价值和必要性的。建构目的合理体系,还应兼顾形式合理的体系以及实质合理的体系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犯罪的成本—收益权衡一直是犯罪经济学解释个体犯罪的主要原因,传统的犯罪经济学侧重于强调犯罪的惩罚成本在潜在犯罪人犯罪决策中的主体地位,对犯罪的时间机会成本却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可通过建立有效的社区失业救济机制、促进失业人员就业、鼓励失业人员创业等途径提高犯罪时间机会成本,以降低失业人员犯罪案件数量。  相似文献   

15.
犯罪预测是综合治理犯罪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它是一门新兴的尚不完全成熟的学科,其地位、作用和很多理论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现就犯罪预测的几个理论问题谈点我们的看法。一、宏观犯罪预测与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犯罪是指采取各种方法、通过不同渠道、多层次全面系统地治理犯罪现象。其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对已经成为现实的犯罪进行打击。第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进  相似文献   

16.
犯罪预测是综合治理犯罪现象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它是一门新兴的尚不完全成熟的学科,其地位、作用和很多理论问题尚需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现就犯罪预测的几个理论问题谈点我们的看法。一、宏观犯罪预测与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犯罪是指采取各种方法、通过不同渠道、多层次全面系统地治理犯罪现象。其内容主要有两点:第一,对已经成为现实的犯罪进行打击。第二,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犯罪进  相似文献   

17.
犯罪微观成本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以“成本——收益”的视角着重讨论了与犯罪人行为有关的微观成本问题,提出犯罪预期成本、犯罪现实成本和犯罪机会成本是犯罪人在犯罪前主要考虑的成本因素,它们在犯罪决择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各不相同,并尝试运用犯罪微观成本理论对一些犯罪现象作出初步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三阶层递进式犯罪论与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论的比较分析,发现其明显优于传统四要件犯罪构成论。对三阶层递进式犯罪论,不能完全照搬,而是要吸收其优势——阶层式犯罪构成理论,有关三阶层递进式犯罪构成理论的具体内容还有待我国刑法学界的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以适合我国的刑法体系。  相似文献   

19.
由于目的犯中犯罪目的的难证明性和侵犯人权的可能性,其地位遭到司法界和理论界的广泛质疑。本文通过分析目的犯与四种定罪机制的关系,肯定了目的犯在定罪中的重要地位,并提出通过规定犯罪目的的基础事实和设置兜底罪等方法,对目的犯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后,对于为什么会产生犯罪和为什么刑事案件发案率会波浪起伏的根本原因问题,犯罪学界存在不同观点,可归纳为六论,即“旧社会残余论”、“十年动乱论”、“外来影响论”、“经济发展同步论”、“商品经济发展论”、“多因素综合论”。笔者对这六种犯罪成因论持不同看法,本文试作一点剖析。所谓旧社会残余论,是苏联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这一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下不产生犯罪,所以存在犯罪是由于旧社会残余作祟。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我们沿用苏联这一理论也是为了说明社会主义制度不产生犯罪。应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