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发生新的变化,开始了以地区为中心的聚合发展,欧洲、北美和东亚三大地区性经济区逐渐成型.地区主义(Regionalism)传统上作为一种介于全球主义和民族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或思潮,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动中以新的面目再次出现①.地区主义是一个影响20世纪后期以来世界事务演变的重要的趋势性范式,它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并将继续改变着世界.本文以新地区主义(New Regionalism)为分析视角,试图说明其对亚太地区合作所起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徐本钦教授纵论东亚新地区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平 《东南亚》2006,(3):35-39
近年来兴起的东亚新地区主义是学术界广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对于这个问题,中外的许多学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和探讨,在新地区主义的发展、内涵、特征等问题上形成了各自不尽相同的观点和看法。了解外国学者、特别是来自东盟国家的一些学者对东亚新地区主义的观点和看法,对于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东亚新地区主义是十分重要的。2006年6月,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徐本钦先生(Shee Poon Kim)应邀来到云南,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作了题为“东亚的新地区主义:朝着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迈进”的主题演讲,介绍了他对东亚新地区主义的一些…  相似文献   

3.
田野 《国际观察》2012,(2):37-44
从成员资格、议题范围、集中程度、灵活性和控制权五个维度上看,东亚峰会的制度设计具有一系列的自身特点.随着美国作为正式成员加入东亚峰会,东亚峰会在成员资格上的跨地区主义色彩更加突出,但东亚峰会的制度设计并不会因此发生重大的改变.基于东亚峰会与“10+3”、APEC和东盟地区论坛在制度设计上的差异,美国加入东亚峰会后主要地区合作机制仍会维持交叠式的互动,不大可能转向嵌套式和集束式的互动.鉴于东亚合作制度化的内生困境,中国需要在坚持开放地区主义原则的同时加强与美国在地区合作问题上的沟通.  相似文献   

4.
本文概述中国东亚战略的历史演变,指出中国东亚秩序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发展东亚利益共同体,创立责任共担、大国多担的责任共同体,大力促成东亚命运共同体,培育并巩固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平等、合作、互利、互助的东亚秩序。中国东亚秩序战略应秉持的基本原则是奉行开放地区主义、坚持共同利益路径、积极承担大国责任、适时推进地区制度建设、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保持战略耐心。本文强调,中国应深刻理解和顺应东亚一体化的基本路径选择,也要同时实现自身的观念创新、路径创新,从政治、经济、安全、人文等诸方面进行战略部署,推行基于开放地区主义思路下的新单边主义、新双边主义和新多边主义,成为东亚秩序的积极塑造者.  相似文献   

5.
欧洲与东亚安全合作模式的差异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迄今最成功的欧洲地区安全合作模式,被认为是东亚安全合作的参考榜样.欧洲模式以共同安全为基础,突出"一国安全与他国安全的相互依赖性";东亚模式以合作安全为核心,强调"确保合作过程中不同国家的安全利益".这两种地区安全合作理念反映了欧亚不同的地区安全结构背景及不同的道路选择.本文认为,由于合作理念与发展道路的本质差异,这两种模式在某些关键方面存有内在的冲突而无法相容,因此,东亚在地区安全合作上仿效欧洲模式缺乏坚实基础和可行条件.当前东亚地区安全合作所面临的困境也印证了这一判断.  相似文献   

6.
地区主义与东亚秩序的转型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结束后,东亚地区主义的兴起已成为推动该地区秩序重构和转型的重要推动力。在地区主义的影响下,东亚的内聚力和地区性不断增强、共同理念和地区规范逐渐形成,新的权力结构开始确立,这些因素不断解构着美国主导的"轴心—轮辐式"东亚霸权秩序,并使之呈现出向地区整合背景下"多元共同合作"秩序转变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7.
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动因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北亚合作并不是对欧洲、北美等区域一体化的简单回应和模仿 ,从“东亚奇迹”、“东亚模式”、“东亚危机”到“东北亚合作” ,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调整和创新。东亚危机对“东亚模式”提出的变革要求是东北亚合作的动因 ,即以制度创新引导基于“内部创造”的能动性学习与创造能力的发展。作为实践“东亚模式”的主体 ,东北亚主要经济体如果能积极有效地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促进市场整合 ,优化资源配置 ,将有力推动“东亚模式”成功变革 ,在本地区实现持续稳定的发展与繁荣。  相似文献   

8.
新地区主义视角下的中国东亚区域合作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政治中,东亚新地区主义的发展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当前,东亚区域合作外交正在成为中国外交中一个日益凸显的亮点。在新地区主义理论的视野中,中国提出新安全观,塑造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出并倡导“开放的地区主义”思想,为新地区主义在亚太地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积极推进“10+3”合作,着力发展“10+1”;积极参与东亚区域合作的制度化建设,支持东盟为推进东亚区域一体化所作的努力;以“10+3”机制为契机,深化中、日、韩三国合作。在未来的东亚区域合作中,中国应在加快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让东盟国家从中切实受益;继续坚定不移地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发挥大国作用;切实按照《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所规定的各项原则处理同有关国家的海上领土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大力发展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切实推进三国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建设;以建设性的合作精神发展中美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析东亚的区域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超 《国际观察》2002,(6):55-59
区域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政治发展的潮流,东亚也概莫能外.本文就东亚区域主义的发展进程进行分析,同时指出东亚区域主义发展的动力和特点.东亚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都比较特别的区域,区域内的合作有着自身的困难,本文也在其发展的障碍和克服障碍的措施上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欧洲地区主义与"新三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欧洲地区主义包含塑造世界制度的战略构想。新自由主义的合作竞争、相互依存是其理论基础。全球化背景下欧洲地区主义面临内外挑战。后冷战时期欧洲地区主义提出北美、欧洲和亚洲“新三角”应成为等腰三角形才有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欧盟在不稳定的国际关系中有可能成为致力于全球稳定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