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与国际社会的认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角色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两重性规范。中国国际角色的客观性是依据自身实力的角色定位,但这种客观角色定位常常被国际社会错误领会和认知,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国国际角色的主观建构与中国国际角色的客观定位有很大的偏离,从而造成中国与其他行为体之间的角色紧张和冲突。“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与这种偏离存在着直接的关系,而这些错误认知来自于美国等西方大国对中国过去的国际角色和现存国际体系评判的固化,这种固化忽视了中国在崛起过程中国际角色的不稳定性,也忽视了中国国际新角色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条件。  相似文献   

2.
宋效峰 《东南亚》2011,(1):22-27
国际机制是和谐世界构建的重要路径,也是实现国家利益与世界利益和谐互动的基本手段。构建和谐亚太是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的切实步骤,积极参与和完善亚太地区有关合作机制,是保障中国与本地区其它国家共享和平与繁荣的重要条件。当前亚太地区的合作机制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存在若干不足。未来中国与其他相关方仍需立足于地区实际,稳步推进本地区相关合作机制建设,通过和谐地区建构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周边环境和战略依托。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国际机制的参与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机制的参与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两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国际机制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提升.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对国际机制的参与,及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与积极参与国际机制并在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国际社会与国际体系概念的辨析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社会这个概念现在用得非常普遍 ,但是 ,国际体系这个概念并没有消失。国际社会是英国学派创立的 ,其中又分成强调规则和规范与共享文化价值两派。他们认为 ,国际体系是条件 ,是源泉 ,是最先存在的一种概念 ;国际社会则是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 ,一种结果。中国学者在划分国际社会和国际体系界限时具有模糊性 ,实际上两者的发展关键是内涵指标不一样。学者布赞提出的国际社会是由异质性和同质性社会互动后产生的理论突破了西方文化统一全球的囿见。但是 ,国际社会作为一种分析框架有其先天性的弱点 ,过分相信和依赖规范、理性的大国间均势和统一的价值观的力量 ,无法重点性地构建和反映现实的力量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秩序转型看中国的和平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际秩序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期,与历史上其他时候的国际秩序转型不同,这一次国际秩序转型并非发生在大战之后,其驱动力主要是全球化与冷战的终结。冷战的结束使原有的国际秩序被颠覆,而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国际秩序。东亚的力量组合、所处的国际环境、内部环境以及观念、身份、制度以及利益等均出现新的演变。总的来看,东亚秩序出现"和平转型"特质,它体现在三个转型之中:一是中国的转型,一是东亚的转型,一是中国与东亚秩序的关系的转型。国际秩序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后期开始,国际关系正经历一场缓慢而深刻的变化,与此同时,中国也开始在国际社会的这种变化中和平崛起。对于这些新现象,中国学者发掘自身文化资源,参考西方先进理论,提出了"国际社会共生论",试图对这些新现象做出解释和提供解决之道。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以全球治理为切入口,从变迁、结构和话语等几方面具体探讨国际社会发生的种种变化,并论述"国际社会共生论"在解答变化和解决问题上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7.
国际机制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效用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有效的国际制度安排将引起行为体的利益追求以及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变化,以致国际关系行为体将在多大程度上遵守国际机制的约束。东亚区域合作具有非正规化、非制度化等特点,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机制规范并非完全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机制属性主要体现在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协议中,并且是以基础的机制层次如区域性危机防范、救援机制等为发展点。由于这些发展点具备了机制属性,国际机制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效用性便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以使得东亚货币合作能被更好地加以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8.
李洋 《东南亚》2012,(1):44-49
经过十余年的摸索和准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已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并开始承担起联通东北亚和东南亚商贸往来的重要使命。本文以国际机制理论为切入点,以折中主义为认识论,以CAFTA为经验范本,分析国际机制在改变国家主体行为选择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的结论是:与欧盟和NAFTA的硬性机制化不同,CAFTA呈现出"软机制主义"的特点,既符合东亚的实际发展水平,又避免了在全球机制化浪潮中被边缘化,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建设自贸区提供了良好示范。  相似文献   

9.
世界关注中国的发展具有必然性,这将是一个长期的国际现象.中国和平发展遵循共生性国际社会内在的发展逻辑,充分利用国际社会中全球体系与国际体系并存而又联系互动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以及史无前例的和平发展空间.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前进,既适应国际社会共生性发展的需要,也将使中国在和平发展道路上越走越宽广,根本上没有复制“强国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的必要性.中国和平发展既有益于自己的人民,又为推动构建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东亚地区的政治、安全、经济形势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东亚合作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并存,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2015年11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亚研究中心主办了题为“东亚合作论坛2015:东亚形势新变化与东亚合作前景”的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蒙古、印度等国3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东亚地区形势的新变化与新特点”、“东亚安全新秩序的构建与安全困境的破解”、“东亚经济新秩序的构建与区域合作的未来”三大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12.
13.
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社会化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国家由于足够的交往,形成了某种国际政治文化,而这种文化反过来又从发源地向周边其他国家扩大传播的过程.国际政治社会化是人类历史进步在国际政治层面上的基本表现,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它首先导致了国际体系的产生,接着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而在当代国际政治中促成了许多安全共同体.笔者认为,未来世界社会时代的到来,也有待于国际政治社会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16.
赵可金 《国际观察》2006,30(4):25-32
随着经济全球化在社会各方面的展开,全球正义逐渐成为学术界全球范围内的话题.通过剖析思想家们对于全球正义的理论和逻辑,我们发现,对全球正义的理解必须从历史演变的社会生产和交往结构中去加以说明,全球正义是历史的正义体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是理解未来全球正义秩序实现的关键.因此,在全球公民社会创造的平台上,积极推进全球政治民主化,谋求实现全球正义,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The article makes the case for scrutinising 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s (IOs) as key sites and agents of inequality re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in international society. Drawing on sociological inequality research and institutionalist approaches to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we argue that IOs reproduce and transform broader stratification patterns in their global social environment through intertwined processes of categorisation and distribution. We propose to capture these twin processes from three observation points, which highlight different material and symbolic practices operating within IOs and at the interface between IOs and their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brings together the English School literature, postcolonial approaches to culture, the historical sociology of sport, and IR's own tentative engagement with sport to argue that world cricket constitutes a sui generis postcoloni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in the sporting sector.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tradition within IR has been criticised for its failure to take sufficient note of the history of imperialism, and contributions from postcolonial scholarship can provide a necessary corrective here. However, the adoption of cricket in colonial societies involved a complex mixture of acceptance of and resistance to elements of British imperial culture, as has been documented in the work of some historical sociologists of sport and of philosophers of cricket such as C.L.R. James and Ashis Nandy. Contemporary world cricket is an arena in which the former imperial centre and a number of postcolonial states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within a framework of quasi-legal provisions (the Laws of Cricket), associated normative expectations (“The Spirit of Cricket”), and an international/transnational sporting organisation (the International Cricket Council). The concept of a geographically (but not regionally) limited, historically specific, and sectoral international society therefore still has some purchase here. This sphere is currently being shaped not by a clash between imperial values and postcolonial resistance, but by tension between the routinisation of international cricket and a shift of wealth and power within the game towards India. World cricket can be characterised as a sphere of non-violent sporting competition which may, perhaps, function as a source of international civility in relations between regions of the world influenced by British imperialism.  相似文献   

19.
全球市民社会与当代国际关系(上)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全球市民社会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人们在应对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危机、克服日益突显的全球化弊端以及探寻冷战后世界新秩序的重建过程中迅速兴起的。自产生之日起 ,其在经济与社会、国际和平与安全及环境人权等国际政治领域的活动和网络密度就不断增强。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及其广泛活动对于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整体化、民主化、法治化和多中心的方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同时 ,它也意味着国际政治中伦理价值的回归。当然 ,目前全球市民社会对国际关系的影响还只是一种趋势 ,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在自身能力建设、民主化建设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断完善。此外 ,发展中国家还要大力推动自身社会力量的发展 ,以防止全球市民社会成为西方的意识形态和霸权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