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权、财政权、监督权、调查权、建议与赞同权以及决议案等途径 ,对中美安全关系产生重要作用与影响 ,其大小取决于国会与白宫之间、参议院与众议院之间、共和党与民主党之间的互动与制约 ,以及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内部运作模式。影响美国国会对中美安全关系态度的主要因素包括国际战略形势、选民意愿和选区利益、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国会幕僚和助理、军工产业集团、美国新闻媒体、台湾的游说等。  相似文献   

2.
长期以来, 有关美国的战争权力分配问题一直是美国国内政治的一个争论不休的问 题。尽管美国宪法意图遏制总统的战争权, 但在美国的历史和具体的战争实践中, 总统的战争权不 断扩张。尽管国会也曾试图扭转总统在战争权上的主导地位, 但由于战争特有的性质和惯例的作 用, 总统在战争权力并未受到大的影响, 而且随着安全威胁的多源化, 还有进一步扩张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美国联邦政府预算主导权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国立法与行政部门的权力斗争中,国会拥有的"钱袋权"(power of purse)——即预算权一直是个焦点问题。2011年,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就年度财政预算、提高联邦政府举债上限,以及削减财政赤字等问题曾展开激烈争夺,显示国会在联邦政府预算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一、联邦预算与国会的预算权预算,英文为budget,其原意指当时英国财政大臣到议会提请审批财政法案时携带的一个装有财政  相似文献   

4.
美国总统、国会与"导弹防御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仅从美国总统和国会关系的视角考察美国"导弹防御计划"的演变,揭示在这一演变过程背后美国总统和国会之间的权力较量,还探讨了小布什总统和107届国会在这个问题上的"合作机遇".未来美国政治格局可能出现的变化,也会对美国这一计划的实施进程构成影响.  相似文献   

5.
利比亚战争已尘埃落定,然而由其引发的思考应该说刚刚开始。其中引人瞩目的一项就是美国白宫和国会围绕“宣战权”的“府院之争”。虽然被美国人捧为圣经的《美国宪法》明确规定国会拥有“宣战权”,然而在实际战争中,总统往往先斩后奏、先战后报甚至不报。此次奥巴马政府面对利比亚战争也没有例外,这再次引起了国会的极大不满。两党议员纷纷谴责奥巴马没有遵守宪法以及1973年的《战争权力法案》。而奥巴马则辩称,利比亚行动不算“战争行动”,因此无需得到国会的批准。其实,  相似文献   

6.
国家战争权又称为“诉诸战争权”,是指国家对外发动战争或决定对外宣战、参战的一种权力.传统国际法认为,战争是国家解决国际争端的强制手段之一,战争权意味着行使战争的绝对权力.战争权在历史沿革中经历了从被认为合法到进行限制再到被认为非法的过程,从绝对的“诉诸战争权”到对“诉诸战争权”的限制,再到国家“诉诸战争权”在条约中的废止.传统的战争权被现代国际法废止后,战争在国际法上被认为是非法的,但是《联合国宪章》并没有绝对禁止使用武力,取而代之的是“合法的诉诸武力的权利”,不过,这一权利却在当代战争中受到挑战.实际上,只有从对战争权的规范与限制中,才能找到维护世界持续和平的良方.  相似文献   

7.
斯大林不相信有关苏德战争"提前"爆发的各种情报的原因是斯大林确信德国不会在对英战争结束前进攻苏联而使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苏联情报人员对其所提供情报的可靠性不敢保证,有的甚至主动向斯大林指出这类情报不必相信;各情报所讲到的德国进攻苏联的时间一再不应验,使斯大林对这些情报的可信度产生了怀疑.希特勒"提前"进攻苏联的原因是防止苏联率先进攻德国而使自己陷入被动;利用对英战争掩护针对苏联的兵力调动和军事突袭;认为苏联不堪一击,进攻苏联并不会使自己长时间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虽然德英战争尚未结束,但德国仍具有进攻苏联的力量;认为只要打败苏联,英国就会失去斗志,不战而降.  相似文献   

8.
偏向录用"专才"和注重从弱势群体中招收成员的美国文官制度所催生的文官阶层,构成了美国中产阶级的核心组成部分和美国政府管理的中坚力量。美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性有赖于其三权分立且制衡的政治体制的良性运行,不少学者认为,20世纪以来,这一体制呈现出总统权力膨胀的趋势,威胁了美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性,但这种担心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总统只是在处理危机以及外交和国防等领域内的权力在扩大,行政分支权力的扩大不完全等同于总统权力的扩大。文官系统与国会、总统之间形成的"一仆二主"关系以及与国会、利益集团之间形成的"铁三角"关系,遏制了总统权力的膨胀势头,加强了国会的地位。也有学者认为,不断膨胀的文官系统掌握了实权,架空了总统,但这是误把文官系统看成是一个整体。权力和利益都很分散且彼此竞争的文官系统重塑了三权分立且制衡的政治体制,使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从而为美国政治制度的稳定打下了新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台湾当局从90年代起大力"拓展国际生存空间",企图借此实现"一中一台".在这个过程中,台湾通过大力游说获得了美国国会的支持,特别是国会积极支持台湾加入各种国际组织.本文试图通过对国会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这一个案的研究,找到国会支持台湾拓展国际生存空间的一些特点,并提出一些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从"美国例外论"的视角看美国对伊战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作用于美国外交的"美国例外论"为出发点,首先阐明这一政治文化传统的基本内涵,通过个案研究的方法,结合最新形势,分析它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决策所产生的影响,并对美国外交今后的走向进行了初步的预测.  相似文献   

11.
2006年初,美国基于布什政府对外战略与政策实践的教训与经验,提出“转型外交”,意在加强外交手段在实施美国对外战略中的作用。但由于全球唯一超级大国身份所决定的美国在动用武力方面的内在冲动,军事力量仍是美国维护国家利益的基本手段。“转型外交”实际上服务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家安全战略,也服务于以军事实力维护国家利益的战略取向。  相似文献   

12.
"9·11"事件后,日美谋求"全面加强全作","日美同盟"关系呈现"全球化"趋势.这种趋势将在众多领域(尤其是军事行动)得到显现和发挥作用.但日美之间的相互利用与反利用、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也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3.
"Strategic Reassurance" and the Future of China-U.S. Rela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trategic reassurance," a new concept in Obama's China policy, should be fostered bilaterally by dialogue designed to highlight and reinforce the areas of common interests while addressing the sources of mistrust directly. Yet in practice it seems that U.S. strategic reassurance has contrasted all China's core interest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must recognize their different social systems and asymmetrical national strength in seeking to realize strategic stability. Crisis control requires sophisticated management of both side, especially on sensitive issues like weapons sales, the Dalai Lama,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  相似文献   

14.
In geopolitical terms, despite its broader global significanc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 rising China and a hegemonic America, had nevertheless all along been confined largely to East Asia, or the "Eastern Front," where issues like the Taiwan question, the nuclear program of the DPRK as well as bilateral trade, economic and military exchange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observers or analysts.  相似文献   

15.
“名人小组”与联合国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1月 4日 ,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致信第 5 8届联大主席亨特 ,通告已组建了一个高级别名人小组 ,其任务是研究全球面临的重大威胁和挑战及联合国改革等问题 ,并于 2 0 0 4年第 5 9届联大前拿出报告。安南的这一决定标志着联合国新一轮改革正式启动。联合国改革问题由来已久 ,而对伊战争无疑是联合国新一轮改革的“催化剂”。伊战使联合国陷入窘境 ,但也打破了联合国改革的僵局 ,促使国际社会及安南本人下决心改变现状 ,进行新一轮改革。自联合国创立以来 ,《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和联合国地位受到挑战已不是第一次。但伊战使《宪章》原则和联合…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后,中美关系呈现东西两线互动的新格局。较之于"东线"(即东亚沿线),中美在"西线"(即中亚-中东-南亚-东南亚沿线)的利益交汇超过分歧,合作多于竞争。这为两国继续通过合作来满足打击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确保能源安全、维护地区稳定等共同利益需求,进而利于双方战略关系全局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双方在"西线"已初步形成相互竞争的客观态势,且各有优劣。未来关系的发展仍取决于一些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美国外交政策有较大影响,以总统任期为序,可概括为5种具有一定规律性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中美关系也呈现出某种规律性的波动。本文在分析美国总统选举政治框架下美国外交政策模式,以及1972年以来美国总统选举政治对中美关系的作用规律基础上,从美国总统选举政治的视角,展望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18.
"台独"问题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长期以来在台海问题上的两面性政策导致"台独"势力的恶性发展,近些年来更是在主张维持台海现状的同时纵容"台独"坐大。美国自认为可以掌控"台独"势力,实际上对"台独"的遏止是有限的,这是当前台海局势潜伏危机的严重所在。  相似文献   

19.
2005年,美国学界、政界、媒体等纷纷就中国问题发表观点甚至展开辩论,掀起一股关注中国的热潮。辩论的焦点包括军事、经济、能源、投资、环境、外交、政治等问题,涉及中美关系的方方面面。本文试图透过这些现象,考察美国对华观念变化的蛛丝马迹,寻找影响美国判断的主要因素,并简要探讨这些辩论的特点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美国-伊斯兰世界关系与"文明的冲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与伊斯兰世界间互不信任、渐行渐远成为国际关系的重要特点。导致双方关系紧张的原因很多。“文明冲突”的因素的确存在 ,但主要应归因于美国的相关政策。冷战结束以来 ,意识形态斗争并未完全被“文明的冲突”所取代 ,价值观的对立与“碰撞”凸显。不同价值观并非水火不容 ,关键是避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人。现在还不能说不同文明之间已经全面发生冲突 ,但是迫切需要进行文明间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