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创造性介入是中国外交转型研究中的一种新理念和新思路。在诸多中国外交转型的 研究中,创造性介入理念提出了完整的知识框架,包括概念界定、案例支持和理论根源以及未来场 景设想等。在此基础上,中国外交转型研究可以深入和深化创造性介入的实证研究,诸如介入的类 型学、介入的标准和成效评估、中国外交对外介入问题中的利益、伦理以及政治等问题的平衡,同时 也包括时间节点问题的研究。基于中国外交转型的实践归纳,可以提炼和总结中国外交行为模式及 其规律,有利于创造中国特色的外交和国际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2.
2009年12月4号,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外交事务研究院与校中东研究所和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共同举办了"中国外交的新领域、新议程、新机遇"的学术研讨会。研讨会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邀请了上海和浙江的国际关系学者就中国外交研究中的相关领域做了主题发言,讨论内容涉及中国的人文外交、准联盟外交、地方外交、人权外交、公共外交、援助外交、多边外交、经济外交、中国海外利益保护、20国集团、区域主义外交以及中国外交研究新议程和新机遇等话题。这次主题讨论得到《国际观察》杂志主编胡礼忠教授和执行主编武心波博士一如既往的支持。我们对讨论内容作了必要的编辑和整理,以"主题讨论"形式予以刊登,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对外政策发展至今经历了几个重大历史阶段:一、毛泽东外交思想为中国外交奠定基础,使中国外交从20世纪50年代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倒"转向70年代联美抗苏的"一条线"。二、20世纪80年代后,邓小平领导实施了中国外交又一次重大调整,开启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经受住了两极格局瓦解和世纪之交国际风云剧变的重大考验,为中国和平发展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机遇期。三、21世纪以来,国际格局变化"沧海桑田",中国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习近平同志提出并领导实践的外交思想,已历史性地成为新时期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行动指南。纵观历史,中国外交之根本宗旨,正是始终服务于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征程。  相似文献   

4.
2013年7月22日,《国际问题研究》杂志举办主题为"中国周边环境变化与外交新思路"第一期"国研沙龙",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张海文、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袁鹏、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沈丁立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应邀出席演讲。  相似文献   

5.
次国家政府外交是全球化时代外交转型的重要表现。国际上有"平行外交"、"多层次外交"等各种理论从制度、形式、规范等不同的角度阐释次国家政府外交的重要性,而中国的次国家政府外交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平衡发展,90年代到2010年左右的快速发展,及近年来以战略性与多样性的深度融合为特点的三个阶段。结合云南德宏州参与跨境合作的案例,本文认为,中国的次国家政府外交开始具备软介入、战略性、功能性等特征。次国家政府外交的进一步发展既可以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能够为外交学研究提供更多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及其经验,是我们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座金矿.中国与世界关系的深刻变化,促使我们理论研究者要想在前面,对这一变化及其世界性影响展开前瞻性研究.毕竟,理论工作者不是"救火队员",但却是"预警员",需要做"走在政策实践前面的研究".国际关系学科要受人尊重,恐怕非得从基础理论建设开始.各位谈到的许多"领域外交"研究,都可谓中国外交中的新研究议程,有些"领域外交"尽管历来就有,但是在当代却有新内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国际战略及国际政治理念分析入手,对当代日本战略性外交及政治诉求进行了初步的界定和诠释。其一,日本的战略性外交作为体现日本主体性的、旨在参与和主导国际事务的对外关系样式,充分表现出力求摆脱"和平宪法"、谋求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的战略性政策取向。其二,日本战略性外交的政治诉求表现为:以解禁乃至行使集体自卫权,谋求日美同盟的对等性;通过价值观外交,构建"海洋民主国家"联盟;介入南海问题,离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间关系;以激化钓鱼岛及东海问题遏制中国正当海洋维权,刻意渲染"中国威胁论"等等,已成为影响东亚和平稳定的不确定因素。本文认为,日本战略性外交的政治诉求,不仅严重破坏了亚太地区安全与稳定环境,而且导致东亚安全局势进一步复杂化和尖锐化。从长远来看,日本仍将通过战略性外交谋求地区乃至国际事务话语权和主导权,继续渲染"中国威胁论",力求彻底摆脱"战后体制"及"和平宪法"第九条的束缚,实现日本成为政治乃至军事大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刘中民  范鹏 《亚非纵横》2015,(1):11-24,121,125
中国对阿富汗重建的外交参与大致经历了从低调走向不断深化的发展阶段。特别是2013年以来,伴随美国从阿富汗撤军接近尾声,伴随阿富汗形势的变化和周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地位的不断提高,新一代领导集体的阿富汗政策更加清晰,中国对阿富汗重建的外交参与的主动性和力度明显加大。美国和北约从阿富汗撤军,对阿富汗重建进程和地区安全形势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此背景下,如何应对阿富汗可能出现的动荡和混乱,如何妥善处理与涉及阿富汗问题各方的关系,如何帮助阿富汗实现真正的"阿人治阿"和"阿人所有",都是中国阿富汗外交面临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随着自身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已经成长为国际体系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中国外交需要向"大国外交"转变,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和有着独特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中国的大国外交具有不同于西方传统大国主义、霸权主义的特点,已经体现出中国的特色和风格。东亚地区是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的重要区域,中国侧重于在经济领域强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表现出为地区发展提供更多公共产品的意愿;在推动地区合作上,突破"霸权稳定"的机制创设逻辑,以"平等包容"的治理理念倡导地区合作机制建设;以"和合"文化传统为基础,强调以"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地区秩序构想。  相似文献   

10.
时值2018年中国进入新时代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40周年之际,中日关系也迎来了新的历史转机。在新时代和重大历史新起点上,中日都需要对彼此有新的认识,而中国的对日新认识和新视角则蕴含在中国新一代最高领导人"对日外交思想"的宏大战略运筹中。通过对习近平的"对日外交思想"的梳理、归纳和总结,不仅可以对近十年来的中日关系的发展历程,从中国的立场出发加以总结,而且将中日关系放到习近平的"对日外交思想"这一宏大框架中加以展望,对认识中日关系的未来走向也具有十分特殊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公共外交的两条战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共外交存在"合作"与"竞争"两条战线,其中对美国和日本的公共外交为竞争性公共外交,对中东、东南亚、俄罗斯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公共外交属合作性公共外交。从中国公共外交现状看,竞争性公共外交战线处于被动局面,合作性公共外交战线则成效显著。因此,中国的公共外交实施策略必须针对竞争性公共外交对象进行设计:提升公共外交的战略地位,对其增加投入;淡化政府身份,多以非政府形式操作;不纠缠话语信息的是非曲直,以行动服人;与对手建立民间利益共生体。  相似文献   

12.
公共外交概念诞生于美国,与生俱来便带有自我中心、单向度、言行不一等美国基督教思维烙印。中国是世俗化文明和社会主义国家,其公共外交超越了"美国性",但面临西式话语霸权,呈现出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悖论,典型的有:他者化悖论、异化悖论及实力与形象的悖论。中国人传统上笃信知行合一,现时代应以社会化外交概念超越公共外交的政府—民众二分法及硬—软实力的二元对立,实践中努力让增长的中国实力更具世界性,继而为外部世界所欣然接受、所心悦诚服,最终实现中西方的相互包容。中国梦的提出,为此指明了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塑造了灵魂,提供了中国社会化外交的理念支撑。化中国梦为世界梦,才能克服中国公共外交悖论。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提出"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新时期周边外交方针,简洁生动、寓意深远,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好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既是新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的创造和发展,也是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结晶和延伸。周边外交,如果泛指与邻国的邦交,则古亦有之。古代中国各诸侯国及中原王朝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中国外交经历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发展和外交相得益彰,互为促进。中国的发展为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交则为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和平国际环境、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走出了一条与历史上传统大国不同的复兴之路,中国在全球和地区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建立在成功实践基础上的大国外交理论也随之不断开拓和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国际形势新变化,着眼中国发展新要求,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回答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由大变强的历史发展对中国外交提出的新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造性、战略性、前瞻性的外交新理念,彰显了中国大国外交的特色、风格和气派.  相似文献   

16.
第一,公共外交的内涵.公共外交(PubIic Diplomacy)是相对传统外交(附vate Diplomacy)而生,为一舶来概念.传统外交的主要特征为:具有高度的保密性、正式性、制度性、迟钝性和个人性.公共外交的主要特征为:透明性、非正式性、便捷性和大众化、个性化.公共外交的行为体多借用媒体为"外交平台",尤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崛起成为全球大国的同时,中国民间外交也进入了新时代。民间外交从人民外交而来,但已超越人民外交。民间外交与公共外交并存,但有异同。特别应警惕对民间外交概念的"泛化"与"逆化"。中国民间外交具有民间性、开放性、基础性、灵活性、独特的理论性等全新的内涵,同时也临着狭隘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外部挑战。为了推动和完善中国民间外交,中国人应更深入了解和理解世界各国人民心理,拓宽交流对象,重点做国外中产阶级的工作,以及探索建立政府与民间互动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外交概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向国内外介绍中国外交政策与实践的官方权威性书籍。已经出版的1987年卷为首卷,即将出版的1988年卷为第二卷,以后每年出版一卷。该书由外交部外交史编辑室主编,有关地区业务司和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撰稿,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吴学谦为首卷撰写了前言,概述了我国基本外交政策,他指出,本书的宗旨是:“力求系统介绍中国外交的最新实践,提供有关的第一手资料”。《人  相似文献   

19.
从远古走来的东北亚命运共同体,凸显以"和"为本的"天人合一"理念。其特点是:在天下一家观念下,践行朝贡体系、"和亲"政策,以中国中原为中心,周边围绕中心转,在以"丝绸之路"为路径,呈现"万邦来朝"的命运共同体的盛况。东北亚命运共同体"返本开新","本"为"和","开新"为"与时偕行",继往"丝绸之路"开拓"一带一路",在结伴不结盟,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开放道路上,开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外交新局面,实现中国梦与世界之梦。  相似文献   

20.
"丝绸之路"贸易通道的复兴,对于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已经开展了大量关于"新丝路"的外交活动,但中国更需要将"丝路外交"提升到战略的高度,原因在于"丝路外交"的开展不仅有利于中国突破当前的贸易和能源困境,而且也可以极大地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实质性地改善中国的安全处境。中国在"新丝路外交"中应该注意防范非传统安全威胁,利用好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各种国际协调机制,并避免恶性的大国竞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