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1年9月17日纽约爆发"占领华尔街"抗议活动以后,美国主流媒体对其态度最初是麻木不仁,但随着抗议活动规模扩大、时间延长,其态度开始发生变化,相关报道的立场、内容及引导舆论的手法也一再调整。本文通过对美国几大主流媒体关于"占领华尔街"活动报道数量与内容的跟踪观察和统计,揭示美国"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和双重标准本质。  相似文献   

2.
9月中旬爆发于美国的民众“占领华尔街”抗议示威活动不仅迅速在全美蔓延,而且不断向世界扩散。比较直观地看。美国民众与金融业的矛盾加剧、贫富差距拉大和阶级矛盾激化、两党政治矛盾和恶斗是引发抗议活动的主要因素。目前,抗议活动尚处于内聚人气、外溢影响的发展阶段,未来能否发展成为具有深远意义的社会活动尚待观察。但从时代背景看,抗议活动暴露了资本主义的深层危机和美国政治经济模式的深层弊端,也反映了全球化时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新趋势。抗议活动虽不可能发展成为美国大规模社会动乱.但对美国政治、社会乃至内外政策的影响将会逐渐显露。  相似文献   

3.
“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由美国蔓延至全世界,正演变为世界性的社会运动。目前美国的“占领”运动呈现出以青年为主、口号多变、目标不一、缺乏领导等特征,媒体对运动反应低调,政党对其看法对立。催生“占领”运动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持续衰退与失业率攀升,公众对大型金融机构失望,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以及美国公众对国家发展方向的信心不足等。该运动对美国金融机制改革、政治文化转型和2012年大选都将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使美国民众和舆论趋于保守,孤立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进而将助推国际责任的转移和国际金融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4.
2010年年底以来发生在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以及以美国"占领华尔街"运动为代表的系列"占领"运动,被国内外学术界视为构成新一轮全球抗议周期的组成部分。作者从社会运动理论有关主框架和抗议周期之间的关系出发,考察了"阿拉伯之春"和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联系与异同。"阿拉伯之春"中一个具有创新性的"变革"主框架的出现,构成此轮抗议周期兴起并具备强大动员能力的重要原因;而当系列"占领"运动在借鉴"阿拉伯之春"的话语和象征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占领"主框架时,抗议周期在主框架上经历了从"变革"到"占领"的转型过程。然而,与"变革"主框架相比,"占领"主框架在经验的可信度、经历的可测量度和观念的重要性上存在明显不足,这是系列"占领"运动的动员能力无法与"阿拉伯之春"相比的重要原因。鉴于从"阿拉伯之春"到系列"占领"运动之间的意义和象征体系的转型并不成功,大致可以预料,除非新的社会运动对话语体系进行创造性的改造,否则,这一波全球抗议周期将趋于式微。  相似文献   

5.
从中共“十八大”召开到习近平主席首次出访,以《纽约时报》等为代表的美国主流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与10年前对“十六大”等事件的报道比较,此次美国媒体的报道呈现了关注度高、报道覆盖面广的特点.与此同时,《纽约时报》等媒体通过西方话语体系来报道中国,显示出其一贯的意识形态色彩.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一段时期内中欧四国(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部分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主要内容、对华评价、信息来源、议题设置以及对双边关系的态度等进行指标分析发现,当前中欧四国媒体的中国观非常复杂:政治和社会文化议题呈现出明显的负面态度;经济上兼具正负两方面态度;在中美矛盾冲突日益激烈背景下,中欧国家媒体并没有出现“站队美国”的倾向;在科技领域,承认中国在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的进步和领先地位。中欧国家媒体中国观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发展对华关系中获得实际利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本国会产生何种作用。中欧国家媒体中国观的形成是其各自国家利益、历史经验、价值观、舆情民意等多种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议程设置论”角度探讨了中欧媒体中国观的呈现方式以及中欧媒体中国观的代表性问题,即媒体是反映本国精英的中国观还是大众的中国观。  相似文献   

7.
媒体对一个国家的形象塑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美国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纽 约时报》一直被认为是“档案记录报”。2009-2010 年,《纽约时报》对华持续保持高度的关注,其报 道的密集度较为平稳,报道内容集中于政治与经济领域。剖析其主要涉华报道,可以发现,奥巴马 政府执政以来,《纽约时报》对我国的报道已相对更加客观,更加反映中国的社会现实,这说明我国 所面对的国际媒体环境有所改善,国际媒体对中国的国家形象认知与塑造更加客观。尽管如此,由 于冷战思维的残留和国家利益的影响,美国媒体对中国的认知仍相对滞后,其报道中也常常戴着 有色眼镜,甚至是故意歪曲丑化。为此,中国需要不断强化和引导国际媒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 与塑造,从而提升中国的国家软实力,让世界更加客观地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8.
"占领华尔街"运动已经由美国蔓延至全世界,正演变为世界性的社会运动。目前美国的"占领"运动呈现出以青年为主、口号多变、目标不一、缺乏领导等特征,媒体对运动反应低调,政党对其看法对立。催生"占领"运动的主要原因是:美国经济持续衰退与失业率攀升,公众对大型金融机构失望,新自由主义的负面影响以及美国公众对国家发展方向的信心不足等。该运动对美国金融机制改革、政治文化转型和2012年大选都将产生一定影响,同时使美国民众和舆论趋于保守,孤立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进而将助推国际责任的转移和国际金融机制变革。  相似文献   

9.
2006年2月27日,台湾当局宣布正式终止“国统会”与“国统纲领”的运作与适用,“台独”活动进一步升级。美国虽表示反对“废统”,布什政府也多次对台施压,但陈水扁仍一意孤行。美国约束“台独”举措收效甚微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相矛盾的对台政策。未来两年,陈水扁将把“宪改”作为其政策主轴,在“法理台独”上越走越远。美国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放任“台独”活动导致台海危机甚至中美对抗,要么采取清晰战略遏制“台独”、防止其冲击中美关系的基础。美应立足中美合作与维护亚太安全的战略高度,以新的思路调整对台政策。  相似文献   

10.
2020年白俄罗斯总统选举期间出现的大规模抗议活动持续多日,并从一般选举抗议转向国企工人罢工。根据媒体的相关报道,抗议原因有"审美疲劳"、选票作弊、粗暴执法、对卢卡申科政府的一些政策不满等,也有反对派势力强大以及外国支持的因素。对白俄罗斯"大选抗议"的态度,外部基本上以西方和俄罗斯为主采取两种立场。由于卢卡申科执政20多年来白俄罗斯在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经济社会建设取得突出成就,以及有序高效的社会管理体系的建立,此次抗议没有动摇白俄罗斯的社会根基。不过,抗议给国家经济、政治、外交等都带来了较大消极影响,也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进行经济政治改革、完善民主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朱旭  韩文超 《东北亚论坛》2023,(2):115-126+128
美国提出“印太战略”后,韩国对“印太战略”的态度经历了文在寅政府时期“谨慎且有限地参与”以及尹锡悦政府时期“积极地调适型参与”两个阶段。尹锡悦政府执政后转变对“印太战略”的态度,主要包含对朝鲜实施安全威慑以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进程、以加入“印太战略”为杠杆重塑中韩关系从而缓解安全困境、推广“韩式民主价值观外交”以提升韩国在地区秩序中的地位以及推进“东盟政策”以寻求经济新增长点四大考量。从短期看,这一转变将激化朝韩矛盾,加剧地区紧张;提升“印太战略”的经济吸引力,对“一带一路”倡议形成挤出效应;强化“印太战略”的“去中心化”特征,在地区秩序构建上增大对中国的压力。但从长期看,由于尹锡悦政府并未脱离“立足国家利益制定外交战略”的原则,仍具备“底线理性”,加之“印太战略”无法有效满足韩国的经济、安全与战略诉求,韩国缺乏持续参与“印太战略”的动力,其负面影响总体可控。  相似文献   

12.
现在谈“走出去”的风险,总是盯着海外投资风险,实际上中国在海外融资风险也很大。中国不少企业被华尔街忽悠,到美国上市融资,例如几家国有企业融资不到100亿美元,但随后分红给了人家上千亿美元,收益与成本严重失衡。近几个月来,很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民营企业屡屡被华尔街做空,经济与形象都损失惨重。至于“走出去”的投资风险,随着不同投资主体在不同领域、不同国家投资,所产生的风险也不同,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内恐怖活动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不仅面临严重的国际恐怖主义威胁,其国内恐怖主义形势也非常严峻。美国国内恐怖主义分为极左型、极右型、本土暴力“圣战”型和特殊利益型四大类别。随着奥巴马作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上台及移民、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险等方面改革的推进,加之国内经济问题的困扰,美国国内意识形态冲突有上升的趋势,且海外反恐活动对美国国内政治和社会问题的影响也在上升。草根“圣战”分子在美国国内恐怖主义中的影响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14.
2013年11月,因政府宣布停止与欧盟签订联系国协定,乌克兰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2014年2月18日,相对和平的抗议演变为暴力冲突,乌克兰总统亚努科维奇随后被迫下台;3月16日,克里米亚以公投形式“脱乌人俄”并引发连锁反应,东部的顿涅茨克、哈尔科夫和卢甘斯克纷纷要求“公投入俄”,而乌克兰临时政府则派遣军队围剿亲俄武装力量。新总统波罗申科上台后冲突仍在继续,乌克兰处在大规模内战和分裂的边缘,这是自2004年“橙色革命”以来乌出现的最大的政治危机。  相似文献   

15.
钱文荣 《和平与发展》2013,(6):31-36,126-133
今年9月,俄罗斯总统普京撰文批评美国对外政策的“美国例外论”,引发美国官方及媒体专栏作家的反弹。长期以来,推行霸权主义一直是美国的基本对外政策,其思想基础就是“美国例外论”。“美国例外论”思想早在美国建国时就产生并指导美国对外扩张的“天命论”思想,为美国对外推行帝国一霸权主义政策辩护。冷战结束后,美国一超独大,更加无视一切国际法,接连发动对外侵略战争,或滥用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扩大动武范围,或抛开联合国安理会采取单边主义行动,或打着民主旗号干涉别国内政,奥巴马更是肆无忌惮地利用现代技术监控各国政治、外交、经济和军事情况,在反恐中不顾主权国家的反对杀害无辜平民,把美国自己制造的金融和经济危机转嫁其他国家,等等。美国对外政策的思想基础——“例外论”,理应受到国际社会的批评。  相似文献   

16.
媒体语言具有建构功能。鉴于媒体语言的建构功能,深入研究国际主流媒体尤其是美国主流媒体对所谓中国"北极威胁者"形象的构建规律,是我们学者所肩负的扩大中国参与北极治理、维护合法权益的时代任务。本文通过对国际主流媒体关于中国参与北极报道的语言分析,发现频繁涉及"中国北极威胁"论调的话语主要来自美、英和东南亚部分国家主流媒体的报道。虽然其背后的动力机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上看,"选择—传播—互动"是所谓中国"北极威胁者"形象的主要生成路径。有鉴于此,我国主流媒体应弱化报道中的大国指向和高级政治指向框定方式和倾向,语篇叙述应注重逻辑性和开放性,关键词选择上要避免泛化、约化和情感化。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营救行动”组织在国内策划了一系列反对堕胎的抗议活动,其所采取的“拒绝服从”策略和封锁堕胎诊所的行动与警方发生了直接冲突。1988年,大约有5000名“营救行动”组织的成员在抗议活动中被警方逮捕。尽管人们普遍认为反对堕胎主要是天主教关注的一个问题,但是参与抗议活动的人也包括福音派的新教教徒或新教原教旨主义者。“营救行动”组织的泛基督教性质表明,美国保守的罗马天主教的政治议程已不再是独特的和与众不同的。保守的天主教徒所关切的问题,也是其他宗教派别的保守分子所关注的问题,因此保守的天主教活跃分…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健 《国际观察》2007,(1):51-56
本文借助外报、外刊的第一手资料,以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为切入点,针对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着重分析了美国媒体涉华报道的诸多特点.文章认为,仅就报道角度而言,美国主流媒体往往处于一种负面或消极的定势.美国媒体的涉华报道既折射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又为中国政府的对外关系决策提供参照.在中国日益走向开放和加快加入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新世纪,这种参照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1898年占领菲律宾后,美国即对菲律宾群岛的鸦片问题采取限制乃至最终禁止的政策,这与美国在19世纪中期以来积极参与亚洲鸦片贸易的态度大相径庭,这种反差令人深思,但如果从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的角度去理解,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20.
2013年5月27日,土耳其50多名环保人士在伊斯坦布尔举行抗议活动,并在公园安营扎寨,发起"占领加齐公园运动"。此后,抗议活动迅速蔓延,发展为持续13天的大规模抗议活动。这次抗议示威活动具有怎样的特点,作为西方国家眼中"民主典范"的土耳其为何出现大规模抗议示威活动,成为近期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