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从国际秩序转型看中国的和平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际秩序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期,与历史上其他时候的国际秩序转型不同,这一次国际秩序转型并非发生在大战之后,其驱动力主要是全球化与冷战的终结。冷战的结束使原有的国际秩序被颠覆,而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国际秩序。东亚的力量组合、所处的国际环境、内部环境以及观念、身份、制度以及利益等均出现新的演变。总的来看,东亚秩序出现"和平转型"特质,它体现在三个转型之中:一是中国的转型,一是东亚的转型,一是中国与东亚秩序的关系的转型。国际秩序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2.
论近代日本的国际秩序观及其实践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9世纪后半期,东亚国际秩序处于由前近代向近代过渡的转型时期.在东亚秩序转型中,包括了三个几乎同时进行的结构性转型.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充当了重要的角色.此间,日本对中朝的外交政策与其国际秩序观有着直接的关联.可以说近代东亚国际关系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日本借助欧洲条约体系对东亚既有秩序的破坏,向着有利于实现自己意愿的方向改组东亚原有的国际秩序,从而推动和实施其国际秩序思想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美国主导的双边同盟体系与中国主张的多边合作体系在东亚并存,东亚国际体系呈现明显的二元结构特征.这两种体系本质上是对立与矛盾的,但在现实中谁也无法取代对方.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东亚这两种国际体系将在矛盾中磨合与兼容,推动东亚局势朝着和平与稳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后半叶,作为中国重新返回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华商网络在中国大陆市场的拓展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如何从理论上把握华商网络与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的关系亦成为学术界着力探讨的极富挑战性的一项研究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不仅有利于扩展有关华商网络的研究领域,更广泛的意义是,能够进一步验证有关中国的发展与国际体系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在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提升国际话语权显得非常必要。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国家强劲崛起为国际话语权的提升提供了条件。中国可以从“中国特色”范式的形成、中国理论水平的提高、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国际传播能力的增强等四个方面入手,提高自身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6.
试述国际安全体系转型中的联合国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改革是当前国际安全体系转型中的重要一环.国际安全体系的深刻变化是联合国改革的原动力,而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对国际安全体系和平转型的贡献,将取决于其改革和制度创新多大程度上能够适应和管理国际安全威胁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新现实,以及如何在国际体系转型中强化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7.
从金融危机透视国际体系转型动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端于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不仅仅对全球金融、经济领域产生震动,也对国际政治、安全和社会发展等各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国际体系转型.中国并不主张推倒现行的国际体系,而是在国际体系的演进中发挥积极作用,实现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古代东亚秩序的形成与维系,同历史悠久的朝贡体系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要有效揭示古代东亚秩序的内在逻辑,应当批判地借鉴以历史主义见长的英国学派的分析方法,探讨朝贡体系的运行机制和内在本质。在古代,中国与朝鲜长时段的朝贡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由中国主导并以其特有文化为基础、周边诸政权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的特殊国际制度。就中国而言,完全独立的政治体制、自给自足的经济结构、等级制的世界观,使其对外部的需求仅限于其他政权对其至高无上地位的承认及其对相关制度安排的服从。而对周边诸政权来说,只有与实力超强的中国建立朝贡关系,它们才能获得合法性和安全保障,并取得与中国贸易的机会,从而实现生存与发展两大目标。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在缺乏文化共识的前提下,由地区强国主导,可以促成某种功能性的国际制度,使地区秩序得以维护,并在交往过程中反向促成文化认同。这一结论修正了英国学派关于共有文化与国际制度的关系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以中国为中心的传统东亚国际社会解体以来,东亚地区并未完成具有主体性意义的现代东亚国际社会建构。地区性国际机制繁多却缺乏整合,虽在功能性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在共同意识建设方面却无明显进展。此外,各方对于建构过程中的主导权问题也存在争议。然而东亚国际社会的形成有助于维持地区稳定与促进区域内合作,推动东亚国际社会建构符合中国的国家利益,中国有必要基于地区共同利益从功能与意识层面开展外交活动。  相似文献   

10.
以日本神道教靖国神社祭祀为特征的日本右翼极端民族主义和以历史虚构为特征的朝鲜半岛极端民族主义,都是东亚地区在全面现代化、重构永久和平体系过程中的逆流。由于历史进程的不可跨越,它们都会在今后的东亚国际秩序中继续恶化,但必然会遭遇更强大的大国力量和国际和平体系的遏制,从而走向衰落。因此,它本质上没有前途,而更健康更理性的东亚国际体系,将会在亚洲数千年和平友好交往和文明互动的历史遗产基础上,由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以及世界其它大国重构。  相似文献   

11.
日本作为东亚地区唯一完成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 ,在东亚的经济发展与既有东亚国际分工体系中 ,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但是 ,日本所倡导的东亚“雁行模式”国际分工 ,是一把“双刃剑” ,对日本来说已在长期发展中显露了双重效果 ,90年代以后 ,其负效果日益突出起来 ,这不仅对日本经济发展不利 ,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亚国际分工的发展 ,因此 ,调整参与东亚国际分工的形式与目标 ,建立双向开放的国际化经济 ,就成为日本参与东亚国际分工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国际体系转型析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代以来国际体系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第一次是从松散、分散的区域型体系向集中、统一的全球体系转型;第二次是从英国主导的全球体系向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转型.当前国际体系正面临第三次转型,美国主导或者说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已难以为继,新的国际体系将向东西方共主方向转型.本文将在评析前两次国际体系转型的历史经验及其教训的基础上,探索国际体系转型的一般规律与启示,并试图对未来国际体系的转型方式、方向及形态等作前瞻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国际金融危机加速了世界经济体系由“中心一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的转变。其对世界经济体系转型的主要影响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经济体制中的发言权增加;世界经济重心加速由大西洋地区向亚太地区转移;贸易保护主义双刃剑作用更为明显;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分量增大;整个国际体系的转型加快。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东亚互动的政治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推行融人世界的国际战略。在此期间,中国与东亚地区其他国家之间的互动也渐趋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中国与东亚近邻的互动包含政治、经济、安全等多个层面的内容,且这些方面往往彼此交织在一起。因而,仅仅从单一角度出发对中国与东亚之间的互动进行解析,难免有所偏颇。基于此原因,本文试从政治与经济相互作用的理论视角出发,对中国与东亚互动的缘起、运行等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但评价却有巨大歧异。“中国威胁论”或“中国危害论”.与“中国机遇论”或“中国贡献论”.即是最具代表性且截然对立的两种观点。对全球尤其是东亚而言,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到底是造成了威胁,还是提供了机遇?是带来了严重危害,还是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只拟选用国际权威机构提供的几组数据,来说明一些事实,请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6.
2008年9月9~11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中心与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在上海联合举办了"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中国与俄罗斯的应对与抉择"国际研讨会.  相似文献   

17.
日本与东亚"朝贡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与东亚朝贡体系的关系由最初的依附追随型到逐渐地走向要求与中华帝国的"平等".日本与朝贡体系的关系,更多的是依据非理性的功利性原则来确定彼此的关系,因此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近代后,日本虽然形式上跻身于主权国家的行列,但在观念上依然没有摆脱古代华夏文明体系的制约,并在国际实践中试图重建以日本为中心的新的东亚朝贡体系--"大东亚共荣圈".  相似文献   

18.
在过去30 余年里,中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社会的基本稳定,显著增加了 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支持和参与。中国的渐进改革、减贫经验和民族关系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 或转型国家提供了新的政策启示,中国不断增强的世界贡献及其推动的南南合作,也正在悄然改 变国际体系的演变进程。作为对当前日益紧迫的世界发展与国际治理问题的回应,中国模式显示 了其巨大的吸引力、影响力及对外辐射力,为中国赢得了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  相似文献   

19.
国际机制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效用性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国际经济体系中,有效的国际制度安排将引起行为体的利益追求以及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发生变化,以致国际关系行为体将在多大程度上遵守国际机制的约束。东亚区域合作具有非正规化、非制度化等特点,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机制规范并非完全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机制属性主要体现在一系列双边和多边的协议中,并且是以基础的机制层次如区域性危机防范、救援机制等为发展点。由于这些发展点具备了机制属性,国际机制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效用性便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以使得东亚货币合作能被更好地加以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20.
简讯     
由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联合举办的“中俄经济合作与国际经济体系转型国际研讨会”于2010年7月14--16日在上海举行,来自中国、俄罗斯的40余名学者参加了研讨会。世界“文明对话”公众论坛主席、俄罗斯铁路公司总裁B.H.亚库宁和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出席了研讨会并做了主旨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