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里斯本条约》生效后,欧洲议会在欧盟对外关系领域的权能得到强化。欧洲议会内部有众多涉华行为体,其中议会委员会和党团是涉华决议的重要形成机构。欧洲议会的涉华议题已由主要关注人权单一问题转变为关注政治、经贸、社会、发展、外交环境等多个议题,视角更加广阔。欧洲议会与中国的多种沟通渠道为中欧双方增进理解奠定了基础。但欧洲议会的人权决议对中欧关系的发展有消极影响,其在欧盟贸易和投资领域的新权能使该领域的谈判过程更加复杂和多变。随着欧洲议会权能的不断增大,其在未来中欧关系中的地位将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2.
当前欧盟对华战略认知与政策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欧关系在经历1995至2005年间平稳发展之后,近几年出现了波折。这些波折的实质是中国崛起的步伐加快,欧盟对中国的总体战略认知和对华政策取向发生了变化: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心理不平衡;期望中国承担更多责任;双边关系中的人权等价值观被强化;欧盟的亚洲政策在中国与其他大国间趋于平衡。面对这种变化,一方面要坚信中欧合作的战略基础并未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中欧关系复杂性在增加。  相似文献   

3.
欧盟的困惑与中欧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年来,欧盟各种矛盾充分显露,陷入凝聚力下降和一体化进程停滞的困境.其前进方向不明、法德"火车头"作用锐降、经济增长乏力和美国的掣肘是影响欧盟发展的几大症结.欧盟要克服难题、摆脱困境绝非易事.它不太可能照原先设想的思路和方式进行整合,而必须进行改革.以"多种速度"和"多种方式"推进一体化可能不失为有效选项.欧盟现状可能对中欧关系带来的不良影响有限.总体看,中欧关系前景依然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4.
陈志敏 《国际观察》2006,10(5):1-10
就其制定和实施战略的能力以及其对重大国际安全问题和重要国际事务的影响力而言,欧盟至今尚未成为一个完全的战略行为主体.本文以中欧关于欧盟解除对华军售禁令的谈判为例,探讨欧盟作为国际战略行为主体的属性及其对中欧战略伙伴关系的影响.本文认为,在欧盟许诺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后,中方提升了对欧盟的期待,但是欧盟在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方面的犹疑不决使得中欧关系产生了一个"现实--期望差距".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欧盟政策研究报告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报告是我们试图对欧盟近年来对华政策报告所作的一个回应.9月5日,朱镕基总理将出席在布鲁塞尔举行的第四届中欧领导人会晤,双方将就中欧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进行密切磋商.这从一个角度反映出当前中欧关系发展的深度与广度.中国与欧盟都正处于巨大的变化过程中,双方未来加强合作的潜力很大.尽管由于最终目标的不明确导致欧盟一体化的深化和新一轮扩大仍面临重大挑战,但机遇也同样存在.欧盟现正凭借其独特的实力和优势,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中国对欧盟战略需充分反映出欧盟现有实力及其发展潜力.1995年欧盟在其通过的第一个对华政策文件--<中欧关系长期政策>中指出"欧洲需要一种注重行动的而不仅仅是宣言性的政策来加强欧中关系."中国现在需要的也正是这样一个对欧政策.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化问题已经成为中欧领导人会晤的重要议题之一,对中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它既是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体现,也是中欧全方位、宽领域合作的新动力。气候变化议题反映出欧盟对华政策取向的变化,欧盟对华期望在不断提高,对华压力也在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7.
"9·11"事件后的中欧关系及其发展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何兰 《国际观察》2005,(1):47-52
中欧关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双方在经贸领域的互补性与有效合作.本文回顾总结了90年代后半叶以来中欧经济贸易关系的发展状况;分析了"9·11"事件后中欧关系发展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挑战,并对中国如何把握机遇、化解不利因素、积极应对挑战提出了建设性战略思考.  相似文献   

8.
2013年,欧洲形势总体保持稳定,欧盟一体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欧洲经济出现企稳迹象,但欧盟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下降、经济复苏步伐依然缓慢;欧盟积极推动与美国和日本的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贸易协定一旦签订,将对全球经济贸易和投资格局产生重大影响。中欧关系持续稳定发展,高层访问频繁,共同利益增多,合作领域扩展,但矛盾与分歧也更加突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当前中欧关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欧盟对华认知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包括:经济上不愿再将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而是将中国视为可能对其造成潜在威胁的竞争者;政治上对中国未能向欧洲价值观靠拢感到失望和焦虑;在安全问题上欧盟出现"美国化"趋势,即在"防范"中国崛起问题上,与美国的共同语言开始增多。欧盟对华认知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欧双方实力对比和相对地位有变、美国对欧盟影响力增强。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已导致欧盟对华政策出现一定调整,对华经贸政策更趋保守、更具防卫性和保护性,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议题上强调所谓"中国责任论"等。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对华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力度。  相似文献   

10.
新形势下欧盟对华政策及中欧关系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欧洲的"新中国观"入手,分析近年欧盟对华政策的调整和变化,并探讨中欧关系的发展前景。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欧盟更加重视对华合作,但在对华交往中也更现实、实用,同时成员国之间的政策协调日益受到重视。未来中欧关系能否顺利发展,将取决于双方能否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维护经济互补性,弱化竞争性。  相似文献   

11.
12.
由美国引发的经济危机已经席卷全球,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日本、欧盟,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印度、中国,都已笼罩在全球经济衰退的阴影中。本文探讨作为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印度和中国,应采取怎样的措施遏制全球经济危机对本国经济造成更严重的伤害,以及印中两国如何借鉴对方在应对经济危机过程中采取的有效政策以尽快重新走上经济发展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07年1月11日,“2006年拉美国家大选及其政治走向”课题结项暨拉美大选的影响与左派发展问题研讨会在拉美所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民与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深刻分析了当前的世界格局和政治走向,拉美左派的发展对该地区形势的影响。现全文发表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国正处于国内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想观念深度更新之中,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日益突显出来。在这样的背景下,来重新审视苏共亡党的原因对我国当前的党风廉政实践具有重要的价值。从苏共亡党教训可知,党风廉政建设是立党之本。  相似文献   

15.
<古兰经>树立伊斯兰教与伊斯兰文化之根,塑立教义教法与教理学理之本,确立穆斯林伦理道德与行为纲常之据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因语言障碍没有得以全方位展现.于是,穆斯林学界基于<古兰经>和圣训的创制原理与基本精神,严格遵循<古兰经>注释学学理原则,展开了译注<古兰经>的长期学术工程.<古兰经>译注解读了伊斯兰教的基本知识,使<古兰经>真正成为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丰富了伊斯兰文化,使之成为世界范围的一大文化系统;加速了伊斯兰教植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步伐,使之顺应所在国的国情,并不同程度地实现本土化与学说化;增进了伊斯兰文明同其他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认同与交流,对于多元文化和谐相处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苏联的干部委任制始于列宁时期 ,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委任制作为俄国文化的积淀在苏联一定历史时期的存在 ,有其合理性。但是委任制毕竟要被现代社会所抛弃。斯大林非但未能及时进行改革 ,反使之登峰造极 ,最后给后代留下了遗患。  相似文献   

17.
1911年(农历辛亥年),在经过4月广州起义、10月武昌起义之后,爆发了全国规模的辛亥革命。两个月内即有鄂、湘、陕、赣、晋、滇、黔、苏、浙、桂、皖、粤、闽、川等省宣布独立,清政府迅速垮台。12月,孙中山先生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清帝被迫宣告退位。  相似文献   

18.
论苏联失败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的崩溃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失败,社会性失败必须从经济基础找原因,根本的原因在于苏联的基本经济制度--计划经济制度.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种种弊端实际是这一制度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的反映,这一矛盾就是计划的指令性与个人消费的不可计划性之间的矛盾.把社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纳入统一计划,是苏联计划经济制度的存在前提.个人消费的选择性特征,决定了个人消费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由此便形成了否定苏联计划经济存在前提的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在苏联计划经济制度下,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办法是压制个人消费,用供应短缺方式使原本不可能由社会统一计划的个人消费变成可以统一计划的,这实际上并没有消除这种对立.计划与个人消费的对立对社会再生产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使社会经济陷入危机循环,而危机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以猛烈的形式爆发出来,最终导致经济基础乃至整个苏联社会的崩溃.压制个人消费是苏联计划经济赖以存在的内部条件,与外部世界的制度性隔绝是其存在的外部条件,从长期看这些条件都是难以为继的.  相似文献   

19.
资源战略历来是全球地缘政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安全也成为世界各国在考虑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最先关注的问题之一。 石油是“能源中的能源”、现代工业的“血液”和现代经济的命脉。在当前,石油不仅象征一种财富,更是一种战略物资,具有政治特性,能够产生种种政治效应,影响国家的稳定与安全。正是由于石油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来自印度的锡克教徒移民菲律宾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随着一批又一批移民的到来,菲律宾锡克教徒不断增多,锡克教徒群体在形成的同时,锡克教在菲律宾传播开来。他们在菲律宾主要经营商业,以求扎根于当地;还进行各种宗教活动,以传播和继承锡克教文化。但在与印度家乡宗教与文化都截然不同的天主教国家里,锡克教徒作出了一定的调适,以缩小与当地主体民族之间的文化鸿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