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汽车产业是日本国民经济的核心产业部门,对上、下游产业部门具有很强的拉动、推动作用。同时,日本汽车产业通过国际间产业关联影响着其他国家经济的发展。日本大地震严重影响了受灾企业的生产恢复,这必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机遇。中国企业要大胆"走出去",走国际化道路,锤炼民族品牌,提高民族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同时,政府也要对自主品牌给予税收支持、相关补贴和优惠政策,建立全球采购体系。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日本对华环境外交力度不断增强,逐渐成为其对华经济外交的重要支柱。日 本自1989 年在世界各国中首倡环境外交以来,一直将环境保护视为拓展日本大国外交的重要手 段之一,不断提升环境外交的战略意义。日本对华环境外交的特点主要是签订双边协定夯实法律 基础、完善合作机制加速合作进程和建立多种渠道推动全面环境合作。虽然日本强化对华环境外 交的背后有着试图在中日政治博弈中获取更多话语权、为日本的环保产业开拓中国市场的战略目 的,但同时也为促进中日经济合作、构建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冬 《东北亚论坛》2006,15(5):100-103
当前,随着全球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环境再生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战后日本沿海工业城市的兴起,促进了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目前,这些城市实施的治理环境公害、发展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中心的新兴产业、重新规划和建设城市临海部以及建设可持续交通体系等措施,就是为了通过实现城市环境再生,达到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目的,使市民生活得更为健康、舒适,并保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环境意识的高涨,日本企业越来越重视环境经营市场。它们从6 个领域,以提供有益于减轻环境负荷的商品和服务、能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的技术与系统为中心,积极地开展环境经营,形成颇具规模的环境经营市场。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法规和体制、强调环保政策传播效应、重视环境管理审核与标志、大中小企业并进以及注意运用经济性管理手段,是其促进环境经营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对外开放,大量外资涌入我国,而其中日资对我国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增进了我国与日本之间的经济相互依赖性。一方面,利用日资促进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外资对中国产业的控制力,影响国家的经济安全。为了降低我国产业发展的风险,我国应注意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增加支柱产业的中国投资比例,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金融环境,以促进我国产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面向21世纪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日本产业出现了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停滞、新成长产业发展缓慢的结构性问题。产业结构调整已成为决定21 世纪日本国际经济地位和目前日本经济困境能否得以顺利摆脱的最关键问题之一。面向21 世纪日本应当把信息通讯产业、与环境保护相关联的产业以及以商品流通和医疗保健为核心的服务业等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以培育。虽然在新的形势下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已迫在眉睫,但新成长产业仍然面临着诸多发展障碍。日本政府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放宽规制、促进科技进步、确立起面向风险产业融资的新体制,以便为新成长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7.
20世纪是战争的世纪,也是科学技术获得了惊人发展的世纪。日本在战后50年的时间里,经济高速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大规模的环境破坏和污染,为治理污染日本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当前地球的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国家就可以解决的,各国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关心全球利益,共同治理环境、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8.
吉林省长期沿袭资源利用效率低及粗放经营的传统发展模式,尽管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却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日本拥有世界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装备,作为吉林省的近邻,双方在环境合作方面有着诸多优势,并已取得了一些成效。为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吉林省应从战略高度重视与日本的环境合作,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方式,着眼于建立多层次、多方位、长期稳定的环境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9.
中国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竞争力要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决定于区域产业竞争力。环渤海经济圈的产业竞争力取决于四个要素:基础条件竞争力、竞争实力、竞争潜力和环境竞争力,具体体现这些要素的是区域资源优势、经济发展水平、大企业数量与规模、销售状况以及跨国公司的投资规模,还有主导产业及产业集群等。要提高环渤海经济圈产业竞争力,需要加强区域产业联系以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保持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持续力;提供培养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日本农业部门为日本工业化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也面临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空心化、过疏化等问题.为此,日本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出了第六产业和“进攻型”农业理念,并改革了尾大不掉的农协.日本农业改革顺应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对改善日本农村经济环境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越南农村地区面临着环境污染问题,越南政府已颁布了多项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以有效保护环境和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这些政策包括:提高人口素质、减少贫困、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扶助农村和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保障清洁水供应、提高农村环境卫生质量、修建畜牧业沼气站、建立生态示范村、鼓励新鲜食品生产和采取有效措施应对气候变化等。  相似文献   

12.
创意产业作为一种提升以及突破环境资源限制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网络游戏产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说明虽然中国创意产业有着雁形模式发展的一般特征,但是内容和实质却发生了根本变化。这种特殊性可以使中国不依赖国外相对成熟的模式,充分开发和利用本土智力资源,超常规地实现产业发展和优化布局,并以此进一步提升区域经济的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3.
日本政府对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支持政策变迁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终身雇佣制"为基础的"企业培训"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可以说是日本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支柱之一。但随着日本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为实现从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而形成的日本型经济体制开始动摇。支持日本经济发展的强有力的"日本型企业培训"由于失去了制度保障而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针对上述情况,为促进企业积极、持续地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以保持日本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日本政府在支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方面政策采取了一些政策,值得我国政府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经济手段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环境管理中的运用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为根除贫穷和解决生态恶化问题需要寻求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促进共同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目标的环境管理手段。作为一种市场激励手段,经济手段进入南共体环境管理的视野,并被广泛地运用于这一区域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水资源的使用、分配和管理以及工业部门中。南共体有关环境管理中经济手段运用的实践对于我国环境管理的革新同样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蒙古国政府一直把吸引外资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和优惠政策,其投资环境较好。随着中蒙双方政治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发展、蒙古经济环境、投资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特别是黑龙江省对蒙古矿业投资合作项目的稳步发展,黑龙江省对蒙投资出现良好势头。如何巩固成果,规避风险,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推进黑龙江省以矿兴省战略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韩国环境会计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会计是开展环保活动的一个有效工具。实施环境会计有利于促进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提高环境业绩,提升企业形象,增强竞争优势,也有利于提升企业和公众的环境意识,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建设和谐社会十分重要。韩国是目前亚洲环境保护工作做得很好的国家之一,其环境会计的发展也有较明显的特色。韩国的经验表明,企业重视环境信息,不仅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而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推进了环保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也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60年代法经济学产生以来,运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法律的现象受到关注,许多国家将环境保护领域的经济调整作为一项制度在环境基本法中确定下来.<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将环境保护中的经济调整作为重要内容,规定了在生态预测的基础上编制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预测、编制生态发展的规划、制定和实施了环境保护措施、收取排污费、确定了污染物排放限额、建立了经济评价制度和经济激励制度、强制实行生态保险等机制,其中许多合理成分可供我国修改环境基本法时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日环保合作的市场化运作模式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赵旭梅 《东北亚论坛》2007,16(6):107-112
环境作为一种新的贸易资源与新兴产业,其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在以往的中日环保合作中,中国处于受援国地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接受援助的空间越来越小。而解决日益严峻的环境瓶颈制约与胁迫影响,要求中国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环保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因此,中日两国在环保产业寻求市场化的合作模式成为有效推动中日合作的关键。理论和实践经验表明:中日环保合作既可行且必要,符合两国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利益。目前,两国环保合作的机制已经初步建立,寻求市场化的合作模式日益成为有效推动中日环保合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