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北极航道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海上交通线,而是具有重大地缘战略价值和军事价值的海上战略通道。作为海洋大国,中印对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重视既跟国际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有关,又是各自海洋战略的内在要求。事实上,中印在北极地区的海上通道战略并不清晰,都处于起步阶段。中国的海洋通道战略主要是以海洋科学研究为主。相比较而言,印度对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利益诉求更为明显,采取的战略手段更为直接。随着全球海洋问题的多元化、复杂化,维护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成为一个严峻的课题。北极地区海上战略通道安全面临的多元威胁要求相关国家加强合作,才能保证这条大动脉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推进,维护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对中国海洋强国建设的支撑作用凸显。然而,印度洋并不平静,"中国威胁论"的噪音,美国和印度的印度洋战略部署以及两国在印度洋地区联合牵制中国的势头,印度洋沿岸地区局势动荡以及愈演愈烈的非传统安全威胁等因素的叠加使我国印度洋海上通道安全面临多重压力。压力当头,我们要主动探索相应的安全路径,从主动发出中国声音入手,以构建中美印良性互动关系、组建维护印度洋海上通道的多边安全机制为重点,抓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带来的战略机遇,同时加强远洋海军建设,让安全畅通的印度洋海上通道服务于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大局。  相似文献   

3.
梁甲瑞 《南亚研究季刊》2020,(1):94-100,35,I0004
印度洋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价值为世界所公认。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提出了相应的印太战略,印度洋地区的海上战略通道价值更为显著。在法国与印度的印太战略框架中,双方都把印度洋地区的海洋安全视为重点。基于印太战略,印度洋地区海上战略通道的安全成为法国与印度共同的战略关注。由于印度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威胁日益复杂,合作是法国与印度维护海上战略通道安全的最好方式,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面对印度洋地区复杂的海洋安全威胁,法国与印度意识到了海洋安全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初步建立了海洋安全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纵观世界历史,国际海洋政治大致经历了权力政治至上,权力与利益政治均衡分布,权力、利益和责任政治全面发展三个阶段。在技术进步和国际政治文化变迁两大因素的作用下,未来国际海洋政治将呈现三大发展趋势:内涵多元化、博弈和平化、格局多极化。任何海洋强国的成功之路都是基于自身先天禀赋和相关情况,适应当时海洋政治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中国的海上崛起也不会例外,需要在目标、路径和方式方法等方面作出相应的主动调适。  相似文献   

5.
澳大利亚是亚太地区重要的中等国家,海洋安全战略是其国家安全战略的基石。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亚太地区安全形势的变化——尤其是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澳大利亚加紧了海洋安全战略的调整,即不仅要维护其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而且要充当地区性海上领导力量,其海洋安全战略所涵盖的地理范围远远超过了澳大利亚本土,进攻性色彩日益浓厚。为达到这一战略目标,澳大利亚一方面建设强大海军,要成为海上强国;另一方面开展广泛的海上安全合作,加强与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海洋安全合作关系,以取得作战经验,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战略措施上也呈现出积极、主动的特点。尽管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的实施存在一些制约因素,如国家综合实力的有限以及对待中美的矛盾心态等,但澳大利亚海洋安全战略的进攻性特点以及与美国军事关系的加强无疑会对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形势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加大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海洋安全优势,增添了中国与澳大利亚关系中的不稳定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亚太地区的海军军备竞赛。正在建设海洋强国的中国应当对此给予适当的关注,并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制定出自己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历次中印边界争端后,印度战略界往往呼吁加强印陆军实力建设,以尽可能缩小中印军力差距。然而近年来,印度与中国边界博弈愈加重视运用非对称战略和冲突横向升级的斗争策略,提倡通过强化海洋战略布局,以谋求对华陆地边界战略优势,即所谓的“以海制陆”。印度战略界宣扬、鼓吹的“以海制陆”战略本质上是一种姿态性、应激性举措,不会改变印度作为陆权国家的属性,且面临诸多内外挑战。这种思想客观上为海军谋求更多国防预算,促进其海军力量建设,进而为印度在海上主动触碰中国核心利益圈奠定基础,需引起警惕。  相似文献   

7.
中国由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型以及国家利益需求的扩容使海上通道安全成为一个时代性很强的命题。对于中国,海上通道的意义已经从初期强调能源运输安全发展到综合性海权利益的保障,关注重点也从"马六甲困局"的破解扩展到多点多线的谋篇布局。建设海权是中国的强国之路,确保海上通道安全是海权建设的关键性议程,而战略支点的打造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手段。中国应以海洋强国战略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为依托,借鉴古代历史经验,结合互联互通、基础设施投资、港口建设的布局,分类型、按步骤地将重点港口打造为本国的战略支点,其中,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和加里曼丹岛应该成为优先选项。中国应兼顾经济与安全利益,加强对两岛重点港口的现代化建设,通过划定工业园区、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冶炼、造船等产业的发展与升级,使这些港口兼备商用与军用功能,可为中国船只和海上力量提供后勤补给,助力中国维护海上通道安全和掌控关键性航道。  相似文献   

8.
作为最古老的全球公域的海洋,承载着世界的安全与繁荣的重任。确保航海自由、海上贸易航线、海上关键基础设施以及能源流向,都涉及北约的安全利益。在海洋安全面临着巨大的诸如海洋环境恶化、海盗肆虐、新兴国家海军快速发展等挑战下, 北约打着保护全球公域的旗号,根据后冷战时代海军执行的几个行动实践,在北约新战略概念指导下,2011年1月通过了“联盟海洋战略”。北约海洋战略赋予其海军承担“集体安全与威慑”、“危机管理”、“合作安全”和“海上安全”的核心使命。在利比亚战争中、在反海盗行动中以及目前的叙利亚危机中,北约海洋战略得到检验,尽管也暴露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如缺乏政治意愿投资海军。偏重于海洋的军事领域、并以军事手段解决海上安全的北约海洋战略,对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存在着潜在的负面影响:北约的海军力量可能会遏止中国海军突破第一、第二岛链;可能会介入中国与邻国的海疆纷争;对中国海军保护能源安全也会构成挑战。这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确保海洋安全战略所必须高度重视的。  相似文献   

9.
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正式提出要建设"海洋强国",2017年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强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标志着陆海复合型中国地缘战略向海洋转型的开始。陆海复合型大国在向海洋辐射权力之际,会普遍遭遇四大战略困境,中国目前还处于建设"海洋强国"的初始阶段,必须尽力规避或克服内外阻力,阶段性地实现"海洋强国"的伟大目标。而未来中国"海洋强国"的权力定位,一个区域性的"海洋强国"符合中国相当一段时间内的海洋利益,但并不一定符合未来中国海洋利益的长远需要,视中国的综合国力发展与国际战略环境变化等具体因素判断,以国家利益为导向,如情况允许应该积极追求全球性"海洋强国"的实现,从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去深度打造中国的海洋战略。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是世界海洋大国,也是海洋强国。随着俄罗斯重新崛起,俄罗斯的海洋战略也 日益清晰,其海洋战略的目标远大,既涉及近海,也关注世界各大海洋;既重视安全利益,更重视海 洋资源的开发。在俄罗斯海洋战略中,北极是其重点,南极也是其关注的地区。同时,俄罗斯也加强 了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力量建设,以增强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印度的海洋战略及印美在印度洋的合作与矛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励 《南亚研究季刊》2005,2(1):113-120
作为主要的印度洋国家,印度长期以来寻求一项确保自身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大国海洋战略,它体现了印度立足南亚、面向印度洋、争做世界大国的战略图谋。冷战结束以来,特别是随着印度综合国力的发展以及追寻其“大国梦”的步骤加快,印度对印度洋的安全需求持续增大,将确保海洋战略利益、特别是保证印度洋海上石油通道的安全视为保护其基本国家战略利益的头等大事。鉴于印度洋对印度和美国的重要战略意义,印度在实施其海洋战略过程中既会与美国保持合作,同时也可能引发相互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如何构建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理论体系,探索建设海洋强国的新模式,是当前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课题。海洋战略是国家大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现阶段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以建设海洋强国为战略目标。确立海洋强国战略是顺应国际潮流、符合国家利益之举。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内外基本条件已经具备。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进程。当然,在此进程中,必然会面临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中国坚持和平走向海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即“强而不霸”、“和谐海洋”,与“两个一百年”目标同步实施。建设海洋强国要分阶段实施,从海洋经济、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科技、海洋防卫力量建设、海洋权益及安全等方面部署任务,并从完善法规、加强组织管理、宣传教育及设立专项工程等方面提出保障措施及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印度是中国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尤其"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计划必须面向的主要国家,海上安全是理解中国和印度在印度洋地区进行战略接触的重要视角,中印海上互动的性质将直接影响印度洋地区的安全与发展,然而互信缺失是影响中印双方在印度洋地区化解潜在冲突和开展有效合作的主要障碍。本文考察印度对中国"海丝路"的回应和中印在斯里兰卡的利益碰撞,比较中印对印度洋安全的认知,分析中印在印度洋地区的海上安全关系。  相似文献   

14.
李兵 《东北亚论坛》2006,15(1):94-98
在历史上,俄罗斯为了争夺出海口,占领和控制黑海海峡,与西方列强展开激烈的争夺。冷战结束后,俄罗斯采取更为现实的做法,积极发展海军,以加强海上战略核威慑力量为突破口,重视海上的国际合作,切实维护好与俄罗斯利益相关的海上通道的安全。研究俄罗斯海上通道安全的思想和政策,对维护国际战略通道的安全与合作,制定中国的通道战略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东亚地缘政治板块的主体国家,而印度是南亚次大陆的主体国家。两国在陆地接壤,但并不是海上邻国。然而近年来随着海洋战略地位不断提高、印度"东向"政策实施的加速以及中国在印度洋地区利益的增加,中印之间开始产生海权矛盾。南海这个世界海洋热点地区在中印海权矛盾中占据重要地位,并有影响双边关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中亚地区作为世界能源地缘政治中重要的一极,其能源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并获得中印两国的重视。为了维护能源供应安全,中印加强了针对中亚地区的能源战略布局。印度以加快战略北上,通过发展与中亚周边国家关系和加强与美国在中亚地区的合作等策略逐步建立起围绕中亚地区的"半月形布局";而中国则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基础,以发展与中亚国家经贸关系为重点,通过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作用逐步构建起以中亚地区为节点的"线性布局"。未来,中印两国在中亚地区的战略博弈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的分配上,同时,维护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稳定将成为两国开展合作的共同目标。  相似文献   

17.
印度海洋战略析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威 《东南亚》2009,(4):16-20
作为印度洋地区的重要国家,印度积极推行以称雄印度洋为核心目标的海洋战略,争当海权强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与完善,印度已经形成一套完备的海洋战略思想体系,其体系建构之宏大,远洋海军发展信心之坚定日益引起亚太地区国家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近年来,印度大举扩充海军军备,意图打造一支攻守兼备的庞大远洋海军,更令周边国家感到不安。如何看待印度海洋战略的内涵和利益指向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国家应当审慎思量和切实应对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中亚以其独特的战略地位吸引了各大国的关注。中国和印度作为亚洲两个崛起中的大国,又是中亚的两个邻国,地缘和能源因素使两国与中亚联系在一起。本文阐述了中印两国在中亚的战略和能源博弈,并进一步分析了两国在这一地区竞争的可能性和合作的必要性,指出中印合作无论对两国的国家利益还是中亚的发展和稳定都是最佳的抉择。  相似文献   

19.
陆海复合型强国在取得了陆地区域相对优势之后,其地缘战略往往进行不同程度的海洋转型,海洋空间是陆海复合型强国利益拓展与权力辐射的另一大方向,是陆海复合型强国走向进一步强大的内生需求。在向海洋转型之际,陆海复合型强国迅速发展的海上力量与海权大国投入的遏制力量相遇,会催生出充满冲突风险的"危险地带"。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地缘战略的海洋转型在"危险地带"迎来与海权大国的正面冲撞,在"他者结盟的梦魇"的海陆夹击中遭受了失败的命运。中国目前正在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迅速扩展的海洋空间控制和利用能力,与美国在此方向投入的威慑性军事力量进入了"危险地带",研究如何应对这一时期的风险与挑战,对于中国海洋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面环海的印度海上利益广泛,主要包括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为了保护这些利益,印度分别于2004、2007、2009年发布了三个海洋文件,大体勾勒出印度海洋战略的总目标:主导印度洋、东进太平洋.该战略目标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威慑性和排外性.现阶段,印度虽然与美国在印度洋存在矛盾,但两国更多地保持着合作关系;印度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海上挑战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