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核原则是实施核战略的理论基础。系统阐述印度核原则的文件是1999年印度国家安全委员会公开发布的《核原则草案》,其中包含了印度核战略的两大核心原则,即“不首先使用”和“可信的、最低限度的威慑”原则。本文着重分析了其动因,并对此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2.
从印度加入“核供应国集团”问题看美印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6月23日"核供应国集团"通过禁止向非核不扩散条约国转让核浓缩与再加工技术的"核转让准则",作为非核不扩散条约签约国的印度被挡在了"核供应国集团"之外。对此,印度对美国表示强烈不满;美国虽口头重申对印度核合作的相关承诺,但要求印度修改有关核政策的国内法律。美印核合作将陷入僵局,其后续问题不仅影响双方的核合作关系,甚至成为影响美印双边关系的新的复杂因素。  相似文献   

3.
印度与美国开展全面民用核合作已成定局,美国国会的最后批准已仅是时间问题。但美国国会围绕该协议的辩论以及若干相关事态的发展,将对核协议的未来实施过程和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走向产生重大影响。美国国会的辩论既表明美国在固守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和美国及全球安全利益方面的复杂考量,同时也注定印美在该领域的合作前景不会一帆风顺。对印度而言,该协议带来的利益和风险同时存在,在获取国际先进核技术的同时确保自身的核军备计划不受损害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伊朗"核问题"与美国对伊政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9·11事件"后,美国将伊朗列为"邪恶轴心",并对伊朗施加强大压力逼其放弃核项目.由此,伊朗"核争端"逐渐浮出水面.伊朗为了自身国家利益与美国展开了针锋相对的外交斗争.可以说,是两国各自战略意图的冲突导致了这场核争端.本文在分析美伊不同战略意图的基础上,探讨了美国对伊政策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5.
从“核协议”解读印美战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力 《南亚研究季刊》2005,(3):43-50,83
美国、印度在印总理曼·辛格访美期间达成"印美民用核技术协议",它实际上是印美双方涉及核问题和双边战略关系的谈判结果,为近年来印美关系的全面升温作了阶段性诠释,为双边战略关系的未来发展定下积极的基调,也将影响国际核机制的运作方向和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格局.同时,该协议与中国存在着直接或潜在的战略关联.该协议的宣布在印、美国内及国际社会引发强烈的反应,从不同方面提出了许多值得关切的问题.另一方面,作为印美两国政府基本共识和政策意向的体现,核协议在实施之前还存在许多障碍和不确定因素,还有不少内容有待进一步明朗化,需要从战略角度对之进行深入解析.  相似文献   

6.
莫迪政府对"印太"战略构想计划的迎合,反映出印度欲向包括南海在内的周边广大地区实施地缘扩展。由"东向"政策向"东向行动"政策的转变,是莫迪政府对外政策的新变化,体现出印度不满足于在南亚地缘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而是要将其影响力扩展到东亚和东南亚地区,以获得更多的地缘战略利益。随着南海问题的升级,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势必会对南海地缘安全产生一定影响。由于南海是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因此印度对南海的态度和行动,直接关系到中印两国关系的未来走向。目前,对于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无论是印度自身,还是南海所属国中国,都保持了不同程度的谨慎态度。  相似文献   

7.
1998年掌握核武器之后,巴基斯坦战略学界普遍支持在常规战争中"首先使用"核武器打击印度常规军事进攻的"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该学说成为了主导巴基斯坦核战略的核心思想,并塑造了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观。为什么巴基斯坦会产生"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现有的两种解释均存在着较大缺陷:一种认为,中国是巴基斯坦重要的战略伙伴,巴基斯坦"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战略学说主要来源于中国;另一种认为,巴基斯坦精英阶层根据本国的国情提出了"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笔者通过分析发现,中国和巴基斯坦虽然有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但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战略并未成为巴基斯坦的学习对象。巴基斯坦的战略文化属于外向型战略文化,其表现特点是倾向于学习强者的国家安全观,北约的"以核慑常"核战略学说是当前国际社会最为流行的核战略学说,因此,该学说极大的影响和塑造了巴基斯坦核战略安全观。  相似文献   

8.
印度总理曼莫汉.辛格2005年7月访问华盛顿,两国签署了历史性的民用核合作协议,把两国的民用核合作列入发展战略伙伴关系的议程。今年3月初,美国总统访问印度,两国又签署了旨在划分民用和军用核反应堆的核合作协议,规定22个核反应堆中的14个为民用,其余的8个为军用,前者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安全保障制度,后者为印度的核武器生产设施,不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检查。根据这一协议,印度必须将民用核反应堆与军用核项目分离,然后才能得到美国提供的核技术和燃料。要使这项核合作协议生效,需闯过三关:美国国会参众两院的批准,印度与国际原子能…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印美关系中的核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随着国际核军控形势的发展和美国防扩散力度的加强,印美两国频频在核问题上发生冲突。印度与美国在核问题上的纠葛作为“冷战后印美关系中最大的挑战”①,一直困扰着印美关系的发展与改善。从印美在南亚核问题上的分歧,到美国对印度从俄国购买低温火箭技术对其制裁,再到因印度拒绝签署核不扩散条约(NPT)全面核禁试条约(CTBT)造成的双方不快,构成了对印美关系的一次次打击。尤其是去年5月份印度公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核试验后,美国率先宣布予以制裁,涉及金额总计达200多亿美元。同时,美国还宣布停止军事合作…  相似文献   

10.
赵伯乐 《东南亚》2009,(1):24-29
全球核不扩散面临着困境,国际社会在目标上的不确定性和体制上的低效性是当今世界核不扩散面临的难题,而各国利益的不一致是其根本原因,它也使这一国际行动的未来充满变数。美国与印度在核关系上的变化以及近年来热议的核合作,也无法回避这些难题。  相似文献   

11.
2010年美国《核态势评估报告》是奥巴马政府在上两届政府对国家核战略两次调整的基础上进行的再调整。主要体现在:战略理念上以常规武器优势替代核打击威慑;战略原则上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战略目标上转向以防范和应对核扩散和核恐怖主义为重点;战略手段上相对倚重国际协议和条约的制约力。然而,奥巴马政府的报告并未否认首先发动核打击的可能和承诺无条件"不对无核国家"用核,也未放弃重新研发新核武的立场,更没有放弃维持其全球独一无二核优势的目标。"报告"虽然具有某些积极意义,但难以解决当前面临的核扩散与核恐怖主义问题,也无法化解当前的伊核、朝核危机。  相似文献   

12.
美印核合作由来已久,特别是上世纪末以来,印度连续进行核试验而成为事实上有核国家以后,美国通过“海德法案”,继而“核供应国集团”有条件批准美国向印度(至今未加入“核不扩散条约”)提供核技术和核燃料,更为美印两国核合作扫清了法律障碍。美印核合作使国际核管制体制原本存在的许多缺陷得到放大,从而更加削弱了国际核管制体制的功能和相关机构的运转能力,使防止核不扩散陷入困局,给世界持久和平带来了“核阴云”。  相似文献   

13.
2006年3月,布什总统访问印度,印、美两国政府宣布就印度核设施分离计划达成共识,为去年7月签署的印美民用核合作协议划上了句号。充满讨价还价与妥协的谈判过程集中体现了两国国家利益的异同。从现阶段看,印、美展开民用核合作还存在不少障碍,具体内容有待明朗化,值得进一步追踪观察。但可以肯定,美印在民用核领域达成合作共识,是美国对印度政策的重大转变。无论从任何角度看,现阶段的印美核合作协议都可视为印美两国在战略层面推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并必将对双边、地区和全球格局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张力 《亚非纵横》2007,(3):35-41
广受关注的关印民用核合作协议已经美国国会批准并最终生效,美印民用核合作是两国在战略层面增进关系的里程碑,体现了双方复杂的利益关联,势必对双边、地区及全球格局产生深刻的影响。美国国会的辩论表明美国在涉及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和美国安全利益方面,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而印度在强调谋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担心在战略上处于被动。从前景看,仍存在诸多影响关印核合作进展的不确定因素,双方将围绕该问题继续展开利益互动和讨价还价,预计合作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5.
伊朗的强硬"核外交"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贾德政府在伊朗核问题上立场趋于强硬,其动因可从伊国内政治变化、“自主”核目标、构筑“核谈”新平台的动机等国内因素,以及核不扩散机制、大国博弈、国际形势等国际因素诸方面考察。综合国际大局以及伊朗的权力体系、外交传统、新总统的个人特点,可以推知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强硬立场主要是一种策略,而非根本政策。伊朗“核外交”政策不会一味强硬下去。  相似文献   

16.
"新印度"愿景是莫迪本人的施政目标、行动计划和印度崛起的大国战略。莫迪"新印度"愿景重视经济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大力发展制造业,对内强化政府,对外推行"印度至上"大国外交,为莫迪政府赢得了国内支持,激发经济增长并在国际上提升了印度的国际地位。但如今也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宗教民族主义上升等挑战,特别是受印度国情所限,在加快开放与保护国内弱势群体之间存在矛盾。伴随着中印构建更加紧密的发展伙伴关系的战略目标,下阶段中印关系的重要课题,就是要在两国领导人战略引领下,开展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推进安全及人文对话,使"龙象共舞"成为中印关系"唯一选择"。  相似文献   

17.
1998年印巴核试验改变了南亚地区安全格局,南亚核态势出现新的变化。南亚核态势发展变化的主要动因是南亚地缘政治因素,但同美国的南亚政策密切相关。奥巴马"无核世界"的构想,特别是2010年不扩散核武器审议大会,各方在核裁军、核不扩散、和平利用核能等重大问题上共识增加,使印巴这样的"体制外"有核国家面临压力。南亚安全形势错综复杂,如何在维护核不扩散体系有效性的同时,推动印巴两国不断改善关系,走出安全困境,考验着国际社会特别是印巴两国的智慧。  相似文献   

18.
2005年9月24日,国际原子能机构理事会通过了欧盟提出的关于伊朗核问题的决议。该决议以"违规"为由向伊朗发出威胁:"必要时将其核问题报告联合国安理会"。伊朗称该决议是"带有政治目的、非法的和不合理的",并将以威胁对"威胁"。一、伊朗新政府核外交的"强硬"变化新一轮伊核危机,伊朗为始作俑者,起因是内贾德新政府在核外交上的强硬变化。2005年6月24日伊朗人民抛弃"众望所归"  相似文献   

19.
美国是国际核秩序的主要创建者、参与者和受益者,维持稳定的国际核秩序符合美国的安全利益。但是,出于战争制胜型核战略、意识形态、盟友关系、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战略考量,美国在维持、巩固国际核秩序的过程中,也对国际核秩序造成侵蚀与弱化。美国仍然把核武器置于其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位置,重视战术核武器的作用,研发低当量核武器和钻地核弹,模糊了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界限,降低了核武器的使用门槛,侵蚀了核价值观。美国追求绝对核优势,部署全球导弹防御系统,研发全球即时打击系统,违反国际核规范与印度进行核能合作,弱化核禁忌等做法,不利于大国之间的战略稳定性,破坏了核规范。在防扩散领域,美国一贯奉行双重标准,缺乏全局观念,对他国进行安全威胁,刺激了核扩散。为维护国际核秩序,美国应从维护全球和平与稳定的长远考虑出发,降低核武器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作用,减少缩小核武器的使用范围,停止部署全球范围内的导弹防御系统,放弃防扩散的双重标准,推动核价值观、核规范和核不扩散体制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演进,保证国际核秩序平稳、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刘思伟 《东南亚》2010,(2):15-19
随着印度的逐渐崛起,其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走向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本文选取印度与美国关于民用核合作协议谈判以及批准过程为研究案例,探究当今印度外交政策制定的过程,以加深对印度政治制度的理解,进而对当前中国对印政策制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