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后世界历史文明发展的主要特点为,走出"#2.0",走向"#3.0"。鉴于一国两制、港澳特区、"中国发展-中华范式"的开发开展,中国可视为"#3.0:时代-范式"之佼佼者。它应表现在"典范转移-体制创新、以人为本-先行先试"上,特别是对"东盟-中国自贸区10+1、ACFTA"上的卓有成效的参与贡献。今后的大国政治、大国文明、大国斗争,将围绕着打造"#3.0"全球化来开展。  相似文献   

2.
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用<世界是平的>一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的说法就是,始于1492年哥伦布远航并开辟了新旧世界之间贸易的全球化进程,现已进入其第三个伟大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3.0版的全球化时代".弗里德曼认为,与1.0版和2.0版全球化时代的一个重要不同是,3.0版全球化进程越来越受到非西方、非白人组成的团体的驱动,也就是真正成为一种全球范围的进程.这是一个具有根本意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美国单极格局和制度化合作是冷战后国际秩序的显著特征.通过观察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国际体系内行为体的互动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国际秩序的转型方向.受疫情影响,全球化进程和地区合作受阻,进一步加剧国内政治与国际体系的反向联动.同时,疫情凸显美国体系领导力缺失,大国制度博弈愈演愈烈,既有体系结构的不稳定性提升,冲击现行国际秩序.整体而言,国际秩序未发生本质改变,权力结构的"去中心化"进一步持续、制度安排中功能性合作与新制度建立加速推进.后疫情时代,全球化和国际合作将在重组整合中波动前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积极推动多边主义进程和"一带一路"倡议应对国际体系无序状态的同时,以国内发展作为应对秩序转型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以来,东北亚地区主义进程逐渐成为引人关注的话题.本文把中美关系放在这一语境下加以探讨,试图说明这种地区主义进程对中美关系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东北亚地区主义进程在安全政治领域所处的现实环境,提出东北亚和平与安全面临潜在威胁的两类来源.本文还对影响东北亚地区主义进程的不同文化及不同安全合作模式进行了探讨,通过对中国"新外交"思想的理解,指出中国在对美关系过程中为推进东北亚地区主义进程所做出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李明明 《国际观察》2006,30(2):59-65
民族主义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以族群一象征主义理论闻名于世.但是冷战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快速发展对他的理论构成了重要挑战.安东尼·史密斯对此做出积极回应,从自己的理论立场阐述了他对超国家主义和国际一体化的理解.虽然他的思想揭示了国际一体化进程中的一些文化问题,但是无法真正把握国际一体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意义.全球时代的超国家主义并非是一种超级民族主义,其目标在于实现对民族主义和民族国家体系的超越.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构建中的印太秩序进行分析,提出本土实践是塑造地区秩序的重要变量。本土实践是指基于实践共同体地方背景知识,在国际互动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界定互动基本规则和基础架构的实践。当前,印太地区的重要本土实践包括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制度秩序进程,和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发展地区主义进程,其中中国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东盟中心"、发展地区主义和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将对印太秩序产生重要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7.
非洲地区主义是非洲国家间的一种政策选择 ,在本质上属于国家主义 (民族主义 )的发展范畴。它是非洲国家促进社会发展和增进人民福利的一种发展战略 ,也是一种适应全球化需要的新形式的南南合作 ,其目的是通过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的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解决内在的发展问题与紧迫的跨国性问题。就功能而言 ,非洲地区主义主要表现为“发展型地区主义”和“安全型地区主义”。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明显加快, 世界文化也呈现 出全球化的交融趋势, 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由于世界格局的急剧变化和国际社会一系列冲 突事件的爆发, 文化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于文化全球化的研究也日渐兴起。文化全球化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我们对此趋势别无选择, 唯有积极应对, 并应该深入探讨中国该如何应对文化 全球化大潮。  相似文献   

9.
相互依赖、国际机制、全球治理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基本范式。与现实主义和新现实主义强调权力 与安全、强调国家的中心作用相比, 新自由制度主义更强调相互依赖, 强调国际合作的可能性。复合相互依赖模式 是新自由制度主义的重要的理论创新, 它为推进全球化时代国际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也离不开对国际局势和时代主题的科学认识。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分析时代趋势和世界形势作出的科学论断,为中国新时代内政外交战略布局和总体政策思路确定了前提性依据。当今世界局势的主流是求和平和谋发展,但是也面临许多严峻挑战,诸如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问题增多,逆全球化潮流涌动,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泛滥,中国对外贸易摩擦日趋严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并将"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这既为中国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全球和平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为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本刊编辑部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就"准确把握时代主题与积极应对逆全球化挑战"展开研讨,并选择部分文稿摘要发表。  相似文献   

11.
冷战之后,东亚维持了一种相对和平与稳定的地区秩序。中国在崛起进程中对自身权 力的战略约束与东亚地区主义发展进程中东盟规范的扩散成为后冷战时代东亚地区秩序得以维 持的根本原因。未来的东亚地区秩序将有赖于中国战略约束基础上的区内国家良性互动与东盟规 范的继续深化,而非美日联盟,亦非大国权力均势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与国家科技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全球化已经进入加速推进的时代.全球化不仅使国家科技安全问题凸显,也对国家科技安全也带来一系列不可忽视的严峻挑战.对于正在融入世界的中国而言,在参与区域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如何维护国家科技安全,为国家安全提供稳固的支撑和有效的保障,是一个攸关国家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国自身条件的日趋完备 ,中国入世进程明显加快。 1 999年 1 1月中美两国达成中国“入世”协议 ,中国“入世”进入倒计时阶段。这是中美双方顺应时代潮流 ,互利合作的结果 ,它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 ,同时也适应了WTO自身发展的需要。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中国“入世”是大势所趋。中国加入WTO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 ,各国和地区经济越来越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很显然 ,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市场 ,发达国家的经济也难以持续增长。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 ,各国都进一步认识到 ,经…  相似文献   

14.
核武器的出现使大国战争再无完全的胜利者。地缘经济竞争日益取代了哥伦布时代以来地缘政治竞争的优势地位,战后地区主义的蓬勃发展就是这种时代趋势的反映。"一带一路"是在欧亚权力对比和中国在东亚地区的地位发生有利于中国的根本变化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提出的洲际地区主义合作倡议,其实质是一个经济地区主义合作机制,因此解决不了洲际安全问题,更不可能"超越"传统的地缘政治。对"一带一路"实质、局限、目标与效用评判标准均需细致的分析与界定,才能避免出现对其评价简单随意的倾向。地区主义与地区化应该彼此推进、相互为用,政府主导的地区主义必须以本地区的地区性水平为基础。中国应该塑造有利于"一带一路"发展的安全环境,从而打破"一带一路"沿线地缘政治的羁绊,推动其顺利发展。"一带一路"需要使长期愿景与阶段性目标、国家实力与政策设计、中国的主观愿望和沿线国家的需求相协调。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发展是战争、经济、技术和大国政治四种逻辑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四种逻辑决定了当前全球化处于相对的停滞期。全球化需要积累新的动力才能继续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既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面对全球化遭遇挫折,中国更需要有所作为,推动全球化向前发展。全球化符合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共同利益。中国推动全球化的路径可以从全球、地区和国内三个层面展开。然而,中国的全球化路径面临自身能力、利益分配、规则制定以及机制建设等四方面的制约。中国要切实准备,争取有所突破,实现中国和世界的双赢。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区域主义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区域主义的发展甚为迅猛.最近欧盟已经通过了<里斯本条约>,欧洲政治一体化的步伐正式启动.而在东亚,日本新上台的鸠山内阁也提出把"东亚共同体"作为其对外政策的重要内容.如今摆存中国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国应该以何种方式加人区域化进程,并在这个进程中更好地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与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世界城市人口第一次超过农村人口,这是人类走向定居生活之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变迁。与此同时,城市群、都市圈开始成为全球城市化的潮流。全球城市作为全球化网络的核心节点城市,不仅是全球经济活动的中心节点,而且也是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中心枢纽,代表了城市发展的范式与方向,具有"全球开放性、历史累积性、时代引领性"的特点,是全球化时代日益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非西方世界的"群体性崛起"推动了全球城市的全球化,昭示着国际关系将呈现新的形态,为国际关系研究提供了新的命题,同时也为中国的城市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中国的全球城市建设需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以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为主要目标,以梯次化、差异化发展为基本策略,以城市"元治理"机制为保障,努力赶超其他先进全球城市。  相似文献   

18.
韩志斌 《西亚非洲》2005,34(3):48-53
在全球化影响下的后冷战时代,复兴社会主义思潮呈现出以下特征:政治发展层面的有限民主化、执政理性化,即复兴社会主义国家以采取有限民主化改革措施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以理性化的思维来审视存在的问题,提高政权的社会整合力与增强其统治合法性和民众认同。经济变革层面的融入全球化经济理念,即政治稳定优先型经济模式。国际关系层面的意识形态让位于利益因素,理想主义因素少于现实主义,泛阿拉伯主义让位于国家主义和不同程度的反美情结。民族心理层面的泛阿拉伯主义的潜在影响和部族主义复兴。  相似文献   

19.
拉美"开放的地区主义"与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放的地区主义”是 90年代以来拉美地区经济一体化的新特点。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是拉美出现“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外在必要条件 ,拉美的民主化进程和实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是其产生的内在推动力。拉美经委会在总结 90年代拉美一体化新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了“开放的地区主义”战略思想 ,以指导拉美一体化继续朝着具有“开放性”的地区一体化方向发展。一体化模式的转变和中国加入WTO ,为中拉经贸关系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拉同属WTO成员 ,这就扫清了双边贸易中的许多障碍 ,为中拉贸易创造了互利的外部环境 ,双方存在着扩大经贸关系的巨大潜力 ,有利于中拉经济技术合作和相互投资。同时 ,对中拉拓展经贸关系提出了新的挑战 ,带来了新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全球化时代,世界主义价值的回归促进了世界秩序的转型,由特殊主义和权力政治为导向的国际秩序逐渐转向以普遍价值和全球正义为依归的复合多层次的全球社会秩序。而面对2008年来世界秩序转型中的新情势、新挑战,世界主义需要重新全面审视"国家"回归的可能性,重新认识与社群主义的争论;在非西方国家普遍崛起过程中摆脱西方中心观念,将非西方价值与文化纳入世界秩序构建中去;同时,在全球发展实践的过程中,需要不断丰富世界主义价值"落地"的方式。世界主义可以从人类整体主义、政治去中心化以及具体问题解决的在地化等角度加以完善,这为世界秩序的转型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