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98年以来,日本系统地重建了金融监管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金融监管机构改革和提高金融监管效能,事前金融监管制度重建与提高金融机构经营健全性,事后金融安全网建设和防范系统性风险等三个方面。日本的经验表明,金融监管体制都具有时效性特征。将金融自由化与金融监管对立关系对立起来缺乏合理性,金融监管的作用是评估和检查金融机构的风险控制程序,而不是代替金融机构决策和进行风险控制。  相似文献   

2.
日本金融市场上历次出现的金融危机,暴露了日本金融规制体系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金融业规制政策的重点和发展方向。1927年昭和银行危机后实施的对策为“护送舰队”式规制提供了前提。日本的泡沫经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对规制产生了影响,2007年由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及其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影响了日本金融业规制的发展。日本金融业规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从限制竞争的“事前规制”演进到注重健全经营的“事后规制”,目前正向“事前规制”与“事后规制”相结合的以防范系统性风险为目的的保护性规制体系演进。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 ,日本金融机构间的大型重组事件不断发生。日本政府实施的金融安定化措施与金融体制改革政策、企业金融体制的变革、金融领域国际竞争的激化等都是促成日本金融业出现大重组的主要原因。日本金融业的大重组不仅将使日本主要金融机构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力量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 ,而且也将对其传统的企业集团体制及金融业的雇拥人事制度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的制度基础,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析其与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安全网构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国际货币体系风险处置和危机应对功能使得全球金融稳定和安全具有了基础保障;国际货币体系对于流动性管理的重视和全球流动性管理机制建设有利于保持全球流动性的稳定;国际汇率协调有利于国际收支失衡改善和汇率基本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还争取通过机制安排来弱化货币中心国的政策外溢效应;国际货币体系的治理结构改革是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的基础保障之一。但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面临着诸如国际货币体系安全的内生矛盾、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短板、全球与区域金融安全网络的迭代以及改革泛政治化等问题。基于国际货币体系与全球金融安全的内在关联,应在促进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改革、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立流动性管理机制、推进超主权货币建设、深化区域货币合作五个方面,推进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的建设,保障全球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5.
自20 世纪90 年代中期以来, 全球金融机构并购的数量和规模急剧上升, 其主要原因 在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趋势, 以及金融业自身开拓市场、提高国际竞争力、防范和 化解金融风险的需要等。全球金融业整合并购的结果表明:金融业的竞争主要在跨国或全能金融 机构之间进行, 其技术竞争日益重要, 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6.
国际货币体系是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的制度基础,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分析其与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之间的关联性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安全网构建具有内在的逻辑关联。国际货币体系风险处置和危机应对功能使得全球金融稳定和安全具有了基础保障;国际货币体系对于流动性管理的重视和全球流动性管理机制建设有利于保持全球流动性的稳定;国际汇率协调有利于国际收支失衡改善和汇率基本稳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还争取通过机制安排来弱化货币中心国的政策外溢效应;国际货币体系的治理结构改革是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的基础保障之一。但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全球金融安全机制构建面临着诸如国际货币体系安全的内生矛盾、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短板、全球与区域金融安全网络的迭代以及改革泛政治化等问题。基于国际货币体系与全球金融安全的内在关联,应在促进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改革、构建全球金融安全网、建立流动性管理机制、推进超主权货币建设、深化区域货币合作五个方面,推进全球金融安全体系的建设,保障全球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7.
在 70年代后半期至 90年代初这一期间 ,日本对战后金融体制进行了以利率自由化和金融业务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但这次改革并没有消除其金融体制中存在的多种结构性缺陷。进入90年代以后 ,随着日本泡沫经济走向崩溃和金融危机的爆发 ,这些结构性缺陷开始充分暴露。据此可以认为 ,70年代后半期至 90年代初的金融体制改革的不彻底即金融体制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 ,是导致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维度,其中经济全球化最为重要。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金融的全球化。20世纪70年代,伊斯兰国家创建现代伊斯兰金融业,并逐步将伊斯兰金融推向全球,形成一个声势浩大的伊斯兰金融体系。本文试以东南亚地区为例,分析全球化背景下东南亚伊斯兰金融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的金融体制是在仿效英国金融制度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战后其金融管理体制经历了从严格管制到放松管制再到加强监管的改革,每次改革均较好地适应了当时国际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因而较好地推动了澳大利亚经济和金融业的发展。澳大利亚8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改革由于其改革力度之大、放松管制之迅速全面均走在其他发达国家的前列而引起世人的注目,90年代的金融改革强调加强金融监管使其成功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的袭击,因而受到世界的赞誉。本文拟对澳大利亚的金融改革作些分析与探讨,为我国的金融改革提供某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1994年年底墨西哥爆发金融危机后 ,巴西出现金融业并购重组浪潮。 1 996~2 0 0 2年是巴西金融业的并购高峰期。巴西金融业并购重组既是市场运作下金融机构竞争的结果 ,又是政府通过颁布各项法规大力推动的结果。与发达国家不同 ,巴西金融业并购重组具有防御性和被动性两个特点。外资银行的大规模进入加速了巴西金融业的并购重组进程 ,促进了行业竞争 ,对巴西的金融稳定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通过俄罗斯两次金融危机的比较可以发现,1998年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是大规模的财政赤字,并且与俄罗斯脆弱的银行体系和外资大量流出密切相关。而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则明显带有世界性特征,美国金融危机严重影响了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外资大量撤离使卢布贬值,企业和银行普遍面临流动性短缺。俄罗斯应当充分吸取两次金融危机的教训,调整金融自由化战略,并以治理金融危机为契机,调整国内产业结构,摆脱经济对能源的过度依赖。  相似文献   

12.
2007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早已转变为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由于东盟四国的银行业正处在改革与调整时期,其银行业发展轨迹明显不同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东盟四国银行业系统的基本面良好,甚至在危机期间还逆势而行,主要得益于东盟四国在1997年东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及此次金融危机东盟四国政府所采取的积极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13.
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印尼华资银行所受到的打击与损失也是前所未有的。产生这种状况及损失的原因何在?应怎样来看待及评议印尼华资银行业?它们的现状与前景如何?这些均值得人们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南亚各国的保险业得到很大发展,但在金融危机中也暴露出的这一行业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急需进行改革。在WTO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压力下,亚太地区各国从1996年底开始实施保险市场的自由化政策,逐步开放国内保险市场。面对这种形势,东南亚各国对本国的保险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取得了较好成效。东南亚保险业改革的经验在许多方面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世界深陷三重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竺彩华 《和平与发展》2012,(1):56-61,70
西方的金融危机导致财政状况空前恶化,引发主权债务危机,主权债务危机的扩散造成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剧烈震荡,西方世界进入"财政危机—金融动荡—经济停滞"的严重恶性循环中,经济财政危机引起了西方社会对资本主义体制的再思考。  相似文献   

16.
在 90年代的日本经济改革中 ,金融体制改革一直是重要内容。从桥本开始 ,历届日本政府曾先后推出多项改革方案。有些措施也已落实并收到了成效。但从总体来看 ,日本金融改革之路并不平坦 ,一些老大难问题至今并未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迟迟不能解决 ,也影响到日本经济不能摆脱萧条困境 ,重新走上回升之路。借鉴日本金融改革的经验教训 ,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更应注意掌握推进改革的时机和安排好各项改革措施之间的优先秩序 ,高度重视解决金融机构的坏账问题等。  相似文献   

17.
The Korean economy has suffered two major economic crises over the past 15?years — the 1997 Asian financial crisis and the 2008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After analyzing both the changes in policy environments and Korea’s policy responses, the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ongoing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provided a welcomed opportunity for Korea to increase its regional and global influence. Korea’s regional leadership has been strengthened especially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issue in a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forums and in establishing a more effective crisis-prevention framework in the Asian region. As the host country of the 5th G20 Summit Meeting in 2010, Korea initiated a number of global issues, such as “development”, “global financial safety net”, “green growth strategy”, and has been successful in fortifying its position in the global arena. As a result, the global profile of Korea appears to have been raised both substantially and substantively.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identifies and estimates economic drought vulnerability indicators among communal farmers in South Africa, using an economic vulnerability index based on a household survey of 121 communal farm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ck of resources, unemployment, price sensitivity, market access, the level of farm debt, output, on- and off-farm diversification, management, and financial safety nets were the main economic vulnerability variables. Farm debt and financial safety provide the bulk of the vulnerability index. The study’s findings suggest that government should reconsider priori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appropriate policy measures in response to drought.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后的东南亚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与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的带根本性的原因、东南亚各国经济所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特点不同的原因、它们所采取的应对政策、它们走向经济复苏的力度与特点不同的原因,最后对它们的经济前景作一些展望。  相似文献   

20.
Karel van Wolferen argues that, since Japan's political economy was the main factor in creating the circumstances that led up to the East Asian financial crisis, studies must focus on it to understand this event. The Japanese economy, which is here described as a war economy operating in peacetime, provided the model for East Asia's 'tiger economies' that imitated the Japanese government in its targeting of sectors for investment, especially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the 1980s. These other East Asian economies proved more vulnerable to crisis than the Japanese economy because they were more open to foreign investment and did not have Japan's closely knit economic and financial networks and institutions. After presenting this preface to the crisis, van Wolferen then criticizes the current East Asian economic situation, in which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continue to force the Western ideals of transparency and deregulation on most of the East Asian economies while permitting Japan to remain the least transparent economy of the entir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