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缅甸的殖民剥削与人民群众的处境英国政府占领缅甸后,就推行其旨在变缅甸为英国农业原料供应地的政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掠夺该殖民地丰富自然资源和奴役其人民的措施特别加强了.有益矿藏的开采和大米生产也扩大了.这就保证了英国垄断组织利润的进一步增长.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地区不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地处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咽喉地带,新航路开辟以来一直是大国必争之地.二次大战前夕,该地区除泰国为形式上的独立国以外,其他各国均为欧美各国的殖民地,其中英国占领缅甸、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美国占领菲律宾;法国占领印度支那(越南、老挝、柬埔寨);荷兰占领印度尼西亚;葡萄牙占领帝汶.  相似文献   

3.
姚勇  姚鹏 《东南亚》2011,(3):67-71
19世纪末英国占领缅甸之后,云南德宏户撤坝子许多阿昌族群众去往缅甸做工或贸易,他们最初冬去春来往返于中缅两地,被缅甸人称为“迈达”(Maingtha)。随着经济往来的日益密切,他们中不少人定居在缅甸,特别是民国时期达到高峰,这些人及其后代形成了缅甸的“迈达”族群。  相似文献   

4.
试论泰国免于沦为殖民地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55年英国以武力迫使暹罗签订不平等条约(即“鲍林条约”),1856年美国、法国也如法炮制,迫使暹罗签订了类似的条约。之后,暹罗又先后与其他西欧国家订立了所谓“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暹罗实际上已经沦为半殖民地了。随后,法国由印度支那向西扩张,英国则扩大了对缅甸的侵略。到了八十年代,英国占领了整个缅甸(1885年),法国征服了越南(1884年)。1887年法国建立了印度  相似文献   

5.
在英国殖民统治以前的好几个世纪的封建时代,虽然马来半岛的封建制度也是建立在土地王有制的基础之上的,但除了马六甲王国时期出现过一个短暂的统一局面以外,马来半岛一直处于一种封建割据的局面。马六甲王国解体以后,半岛上出现了大大小小的苏丹或罗阇,这些苏丹或罗阁又在其领地内实行分封,各地土酋势力很大。各地豪酋势力分裂割据是英国统治以前马来半岛封建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英国殖民者更轻易地(与占领缅甸相比)占领和控制了马来半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东南亚》1986,(2)
从1824年到1886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了掠夺缅甸的领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先后发动了三次英缅战争,从而使缅甸沦为英国的殖民地。在英国统治缅甸的几十年里,缅甸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几乎从未停止。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缅甸的民族主义运动空前高涨,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日益发展。由于缅甸人民长期信奉佛教这一特殊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十年内,日本政府分别与菲律宾、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缔结了赔款支付协定.赔款正在执行过程中.赔款总额为97,300万美元,是以工业品(主要是生产设备)和提供劳务的形式支付的,这对接受赔款国家的经济发展将起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第三次英缅战争后,英国殖民者占领了掸族地区,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掸邦统治制度,其主要宗旨为:保留掸族原有社会组织和经济体制、土司制度,维持掸族上层原有的特权和地位,通过他们对掸邦实行间接控制和统治。虽然殖民者在具体实施时也视情况进行调整,但这种政策以牺牲掸族与缅甸本部的交流为代价,人为地扩大了双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距,使日后缅甸在构建多民族国家时面临着重大挑战。  相似文献   

9.
位于亚洲东南部、太平洋西部的东南亚地区,不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地处东西方海上交通的咽喉地带,新航路开辟以来一直是大国重要的争夺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该地区除泰国为形式上独立国以外,其它各国均为欧美各国的殖民地,其中英国占领缅甸、马来亚和新加坡;美国占领菲律宾;  相似文献   

10.
1954—1956年间缅甸与中国大陸,苏联和东欧缔结清算协定("易货")的动听理由是它需要出售更多的大米.为了避免滞销大米的耗损,维持进口以及防止外汇储备的下降,把存货卖掉是必要的.「我们有大米好卖,我们应当把它卖掉,如果我们要生存的话.」当时的贸易发展部部长吴拉实在这句话  相似文献   

11.
战前 ,缅甸的民族独立运动已使英殖民当局难以招架 ,英国政府不得不向民族主义者许诺 ,在条件成熟时 ,英国将给缅甸自治 ,但这个许诺不过是一个遥遥无期的长把伞。欧战爆发 ,使英国政府无力顾及它在远东的殖民地 ,缅甸民族主义者再次看到独立的希望 ,但是 ,英国政府逆历史潮流而行 ,仍然采用欧战爆发前的殖民政策来对付缅甸的民族主义 ,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缅甸民族主义提出联英抗日 ,促进缅甸独立的政治主张遭到英殖民当局的拒绝 ,英国不顾已经变化了的国际形势 ,采取高压政策 ,大肆逮捕民族主义领袖 ,使缅甸民族主义者转向日本 ,以…  相似文献   

12.
试论英国在缅甸的早期殖民政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885年底英国最终吞并缅甸后,在宗教方面,采取了所谓的“中文化”不干涉政策;在政治方面,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和“金字塔型”的行政体系;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单一制”的经济掠夺模式;在文化方面,采取了“世俗化”的殖民文化政策,笔者认为英国殖民者对缅甸采取的各项殖民政策导致了缅甸社会的畸形发展,这也是导致缅甸独立后社会发展及其缓慢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3.
国共战争结束后,由李弥率领的"国军"从云南退出并滞留缅甸。蒋介石"政府"基于"反攻大陆"的目的,对这批"国军"进行各种支持,对刚独立不久的缅甸政府构成甚大威胁,于是缅甸向联合国提出控诉,抗议这批"国军"在缅甸边境的军事行动。最后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这批部队终于撤退至台,而不愿接受安排者留滞当地成为流民。  相似文献   

14.
中缅建交后,受地缘因素影响,缅甸一直担心中国危及其国家安全,中国则力图将缅甸作为突破西方战略包围的突破口。20世纪50年代中缅关系中的华侨问题即是在这一大框架下演变发展的。1954年周恩来访缅后,双边关系发展迅速。随后,中方为消除缅方在华侨问题上的疑虑,在华侨国籍问题、华侨政治、经济作用、与缅人关系问题上进行了一系列努力,使华侨问题没有成为制约当时双边关系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5.
In January 2007, China and Russia vetoed a UN draft resolution on Burma with the result that the Burma issue has become yet another point of conflict between the U.S. and China. Although the Burma issue has been present for nearly 20 years, China and the U.S. have both successfully kept their differences under control. In the short term, it is unlikely that conflict will break out between China and U.S. over Burma. However, in the long term,there is still the possibility that the Burma issue could trigger a conflict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20世纪初以前中缅之间贸易及人员往来的过程,认为双方交往虽发端于汉代,但直至元代时,才有华侨定居于缅甸。到了明代,华侨社会开始在华侨人口较为集中的上缅甸的部分地区形成和出现。清代是华侨大规模移居缅甸时期,既有陆路迁移也有海路迁移,随着华侨大量移居缅甸,一些能够聚合缅甸华侨的纽带,如地缘组织、血缘组织和业缘组织纷纷成立,华侨社会则在缅甸较多地区形成。  相似文献   

17.
British policy in Eastern Asia, 1948–55, aimed to combine the attainment of change leading to stability, to be secured through cooperating with nationalism against the growing threat from communism. After initial errors, ministers and officials revealed realism and flexibility, as shown in policies towards Burma, Malaya, and China. As regards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dominated decisionmaking and British views were rather negative towards the viability of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longer term and towards economic revival. The collapse of French authority in Indo-China pushed Anthony Eden towards compromise with the communist powers at the Geneva conference in 1954: Britain diverged from the US in supporting a strictly defensive alliance (SEATO), which was linked with an ambivalent approach to the future of Vietnam, Laos, and Cambodia.  相似文献   

18.
British policy in Eastern Asia, 1948-55, aimed to combine the attainment of change leading to stability, to be secured through cooperating with nationalism against the growing threat from communism. After initial errors, ministers and officials revealed realism and flexibility, as shown in policies towards Burma, Malaya, and China. As regards Japan, the United States dominated decisionmaking and British views were rather negative towards the viability of political reform in the longer term and towards economic revival. The collapse of French authority in Indo-China pushed Anthony Eden towards compromise with the communist powers at the Geneva conference in 1954: Britain diverged from the US in supporting a strictly defensive alliance (SEATO), which was linked with an ambivalent approach to the future of Vietnam, Laos, and Cambodia.  相似文献   

19.
“孟中印缅”地区合作机制:推动因素与制约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中印缅论坛"已走过五年的探索历程,现已开始步入实质性阶段.随着相关国家经贸合作水平的提高和对区域机制建设的共识日益增强,该机制已逐渐由学术主导的"二轨"层面向政府决策和可行性操作的"一轨"层面靠拢.中国云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与孟加拉国的经贸和通道建设合作为该机制提供了动力,印度的该地区跨国经济合作的认知也在发生积极的转变,并且该机制业已同其它地区、次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互动关联.尽管如此,该机制的运作和深化仍面对某些不可忽视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中缅边界问题是新中国成立后解决的第一个边界问题。该问题的解决主要在于中国采取了立足现实的政策,因为中国力图通过边界问题的解决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疑虑、谋求和平的周边环境、反制美国的对华遏制。中缅边界问题的解决将中缅关系推向了高潮,为解决缅甸国民党军问题提供了契机,并给印度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