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08年9月26日至28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与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中俄美三边关系:观念、结构与政治”国际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来自美国、俄罗斯、英国、中国的近40位国际问题专家学者与会。研讨会聚焦中俄美三边关系的当前状态、互动机制、功能特征、冷战前与冷战后三边关系的异同及未来前景等问题,设置了“当代国际体系转型与中俄美三边关系”、“欧亚地政治转型与中俄美三边关系”、“国内政治经济与中俄美三边关系的互动”三个讨论专题。本刊特选摘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中印经济关系中存在诸多问题,但归结起来主要有:一是中印经济关系发展程度不高;二是印度在双方贸易中存在较大的逆差;三是近年来中印贸易出现下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一是双方运输通道不畅;二是印度出口能力不强;三是印度存在顾虑较多。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印自由贸易区建设意义重大。为解决中印经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中印应该增强相互信任,加速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促进中印贸易扩大,推动中印投资增加,促使中印经济关系不断加强。  相似文献   

3.
中印俄三个国家都是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棋局上的"棋手",出于国家利益的共同追求和国际战略目标的一致,上述三国在各个领域加强了合作.这种合作不仅符合中印俄的国家利益.而且有利于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在中印俄三边关系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能源领域的合作.  相似文献   

4.
作为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个国家,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存在许多互补性,三国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关系不仅为三边能源合作打下基础,也需要以此作为深化三边关系的突破口。中印俄在能源领域合作,有利于三国共同的能源安全,而不是把一国的能源安全建立在另一国能源不安全的基础上。因此三国应在已有的双边能源合作的基础上开展三边合作。  相似文献   

5.
黄刚 《国际观察》2002,(1):15-18
长期以来,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一直主导着人们对国家结盟问题的研究.然而,这一理论在说明和解释当代国家结盟关系方面存在着明显不足,因为它忽视了观念和认同在国家结盟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利用建构主义视角对冷战后的美日结盟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美日结盟在冷战后的加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们分享着观念并存在着相互的积极认同.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给世界格局以深刻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中印、中美、印美关系呈现出新的变化,其后的世界范围反恐战争更加深了这一变化的力度.本文意在探讨这一处于急剧变化的过渡期里的中印美三方战略互动关系之发展轨迹与趋势.  相似文献   

7.
冷战期间,由于意识形态、美沙结盟等因素,沙特与前苏联长期敌对。冷战后,沙特与俄罗斯关系有所改善,但仍然冷淡有余,热度不足。“9·11”事件后全球地缘政治形势的剧变以及国际能源格局的调整,促使沙、俄接近。沙、俄关系的历史性变化将对地区和国际关系、国际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21世纪美欧俄三边关系:能否超越地缘政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 ,美欧俄三边关系与冷战时期美苏欧三角关系相比 ,有许多显著的新特点。美国作为当前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 ,自然成为美欧俄三边关系中矛盾的主要方面 ,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这一关系的性质。布什政府的全球战略实际上是世界帝国战略 ,受新保守主义理论和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影响最大。它与欧盟和俄罗斯的战略在目标、重点和手段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在冷战时期 ,美苏欧三角关系的互动模式主要是地缘均势模式 ,“零和”游戏规则在其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当前美欧俄三边关系互动中 ,虽然还存在地缘政治模式 ,但已出现地缘经济、国际机制、“共赢”等三种新的模式。美欧俄实力的消长、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将决定三边关系的互动模式。每一对双边关系中将是多种互动模式共存 ,美欧俄三边关系在一些重要领域互动中也是多种模式共存。在今后若干年美欧俄三边关系将处于十字路口。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的中印关系经历了恢复发展、遭受挫折和进入全面发展三个阶段。中印两国作为邻国、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多边外交舞台上的重要成员,有着巨大的共同利益,发展两国长期睦邻友好关系意义格外重大。展望中印关系的发展前景,最终解决边界问题和大力推进经贸关系,将是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核心部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经历了“亲美”到“离美”的重大转变。梅内姆政府与美国结盟,推行亲美政策。德拉鲁阿政府和杜阿尔德政府时期,阿根廷调整了对美政策,其外交理念的实用主义增强,强调多边主义。基什内尔政府与美国保持一定距离,离美倾向更加明显。未来的阿根廷与美国的关系,会在不断克服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改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美国、东盟三边关系自形成至今,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内涵。当前的中国、美国、东盟三边关系较为典型地反映了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矛盾与共同利益并存的复杂局面,因而形成于冷战时期的传统三边关系理论无法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未来中国、美国、东盟三边关系的发展将受中美关系的走势、东亚区域一体化、中国的发展及其对外战略的选择3个关键因素的影响,其走势较为乐观。  相似文献   

12.
Compared with the studies on the trilateral relations among China, the US and Russia, among China, the US and Europe, and among China, the US and Japan, for a long time there has been a distinct lack of studies on the trilateral relations among China, the US and Latin America1 as an independent analytic framework.2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US-Latin America relations, the effectiveness of such a trilateral framework has gradually been recognized in academic circles.  相似文献   

13.
The U.S.-Japan alliance is undergoing a "quiet crisis" over the plan to relocate the U.S. Marine Corps Air Station at Futenma. While it is the Japanese side that is hesitating over the relocation,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also affecting how this issue is being tackled and will impact the formal alliance in the long run.  相似文献   

14.
独立后的缅甸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中立外交政策,在与中美苏三大国的关系上表现的尤为突出。冷战期间,缅甸与三大国的外交关系有以下特点:其一,缅甸与三大国都基本上保持着正常的关系,没有产生大的矛盾和冲突;其二,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从不倒向任何一方。其三,在与三大国的关系中,缅中关系显得更为密切,但两国仍属于正常的国家关系,并没有结成同盟。总的来说,缅甸的对外政策确实是中立和不结盟的。  相似文献   

15.
任何联盟内部都存在联盟困境(即"被抛弃"与"被牵连")。在"美主澳从"的澳美同盟中,澳大利亚也面临着联盟困境:如果强调战略自主性则担心"被抛弃";如果强化澳美同盟则担心"被牵连"。在中国快速崛起、美国战略收缩和中美战略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澳大利亚认为有限升级澳美同盟——对美国欲"距"还迎——是其缓解联盟困境的理性选择。首先,有限升级澳美同盟不仅可以大大降低"被抛弃"的风险,而且有望提升地区影响力,同时有助于提升澳在中美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其次,由于中美两国仍将长期维持"斗而不破"的状态,澳大利亚"被牵连"至中美军事冲突中的可能性很小,而当下澳美同盟的有限强化对成熟稳定的中澳关系冲击总体有限。澳大利亚为了缓解联盟困境、提升外交地位,有限升级澳美同盟,不仅使澳大利亚收益颇丰、成本可控,收益大于成本,而且中澳关系保持有限紧张是符合澳大利亚国家利益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反思20世纪的中、日、俄(苏)3国关系史,我们可以得到许多经验教训。概而言之为:两强凌一弱的历史事实雄辩地证明了“落后挨打”的必然;处强邻之间只有自立自强才是唯一的出路;国家之间的关系只靠“友谊”不能维持长久;处理国家间关系“妥协”必不可少;应该牢记“和则两利,战则两伤”的历史教训,遵守“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准则。  相似文献   

17.
Europe, the United States and East Asia are linked together through bilateral relations as well as a kind of trilateral relationship. There are three legs: Looking from a European perspective, the strongest relationship is the transatlantic relationship; secondly, there is a grow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ast Asia; and thirdly, the weakest link is the European-East Asian relationship.In this article I will focus, first, on this global triangle between East Asia,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Secondly, I will discuss the question whether ASEM, APEC and ASEAN are competing or cooperating. Thirdly, I will analyze the question how the US looks at ASEM. Concluding I will argue that the US should take ASEM more seriously – not least because of US interests.This paper was written as part of a project on Backlash against Globalization that is supported by the Otto Wolff Foundation, Cologne, and 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相似文献   

18.
《国际相互影响》2012,38(4):239-253

The premise that nations form allianc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ir security is widespread in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Yet in spite of the crucial role played by this assumption, the claims of policy makers and statesmen form our only evidence that it is the need for greater national security which motivates the formation of alliances. What is more, we have no systematic evidence that the concern for national security would be a consistent predictor in the face of other plausible goals. Our intent in this paper is to supply this evidence.

From the assumption that greater national security is a primary incentive to form an alliance, we construct a series of hypotheses, each building successively on the previous hypothesis to predict conditions at the individual, dyadic and systemic levels of analysis. By constructing an indicator of national security, we are able to test these hypotheses agains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about European alliances from 1815 to 1965. Our evidence that security considerations are indeed central to alliance behavior improves the empirical an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a considerable body of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foreign policy preceding this one.  相似文献   

19.
同盟视野探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同盟视野是指缔结同盟的国家通过同盟所要追求的以安全、军事为主的关切范围,它主要通过同盟条约中的同盟覆盖区域的形式体现.关切主要是一种基于利益之上的主观判断,覆盖区域主要是基于利益之上对地理空间范围的主观判断,因此,同盟视野既具有客观的地理性,又具有主观的判断性.同盟视野不同于同盟目标和同盟针对对象.同盟视野概念的提出有利于理解同盟这一概念,从而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和丰富同盟理论.同盟视野是同盟得以存在的实质性内涵和逻辑支撑之一.同盟视野重合程度高,则同盟持续的时间长,运行更有效;反之,则同盟持续的时间短,运行效率低.同盟视野的类型分为地区性与全球性、静态性与动态性,同盟类型的不同及其转化对同盟存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联盟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一种国家间关系,对其研究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占据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也有助于学者们将具有普遍意义的国际关系理论运用于具体的国际关系研究。围绕着联盟的起源这一主题,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在最近的十多年来,这一主题的研究又与单极体系内的联盟现实相结合,提出和分析了如下方面的核心问题:联盟需要什么样的共同利益基础;制衡性的联盟为何没有出现;国际结构如何塑造大国的联盟选择;地理因素如何影响联盟的形成以及联盟起源的其他根源有哪些。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这些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总的来看,现实主义范式的研究占据了主流地位,系统性的理论创新不够,并没有提出解释联盟起源的新的核心概念,即如果把联盟界定为一种明确、稳定的战略关系,而非仅仅是针对安全威胁的军事同盟的话,仅有结构现实主义和威胁平衡理论是不够的;联盟起源的理论研究仍然具有较为广阔的空间。建构一种更加普遍的、有强大解释力的利益关系概念,在此基础上推导出国家的联盟选择战略,将会有助于更加具体深入地了解联盟的起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