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铜鼓对于东南亚和华南的青铜文化研究来说,是最重要的器物之一。近来云南的考古研究又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铜鼓的资料。在这些铜鼓当中,有一组比黑格尔I式(Heger I type)铜鼓还早的铜鼓,很值得引起注意。日本和中国的考古学者都公认这一类型的铜鼓是最古老的铜鼓。今村把它命名为先黑格尔I式(Pre-Heger I type)。本人也同意这种提法。  相似文献   

2.
纳文汇 《东南亚》2011,(3):61-66
云南桥头堡建设是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综合性的建设;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开放,是全方位、立体型、宽领域、高层次、高效益的开放。云南民族众多、宗教文化多元,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宗教文化建设在内的民族文化建设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宗教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的社会力量,并通过共同努力,顺利实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铜鼓文化溯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南亚》1990,(2)
文章对广泛分布在东南亚各地的铜鼓源流进行了探索,认为云南中西部是铜鼓的故乡,万家坝型的铜鼓是迄今出土的铜鼓中最早的,但是就铜鼓文化而论,则应上溯其源于云南洱海区城的古文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说的中国—东南亚区域研究,是在整体上把中国—东南亚作为一个区域来研究。本文以已公开出版的中文著作(包括译著)为例,对中国—东南亚经济和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南亚历史、文化和民族这3个方面的整体研究的现状作了分析,并对如何推进中国—东南亚区域研究从9个方面提出了建设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2000多年前,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就开始了友好往来,由于地缘相近,经贸相通,人员相交,中国文化在古代就传入了东南亚,在东南亚文化不断发展和与外来文化的交融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文化的同时,一些中国文化元素得以深深扎根于东南亚,并得到继承和发扬。本文从语言文学、民俗、服饰、建筑、宗教等方面对东南亚国家文化中所具有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冷战结束后,东南亚国家在新的国际关系下努力发展民族文化的同时,提出并推进东盟区域文化一体化。东南亚各国由于国情不同,长期以来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也不同,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存在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向。看来东南亚区域文化一体化短期内难以启动。  相似文献   

7.
《东南亚纵横》2009,(7):F0004-F0004
《东南亚纵横》(月刊)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办,是国内较早的一份专门介绍和研究东南亚各国情况,知识性、学术性和资料性相结合的专业刊物。主要刊登研究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民族、华侨华人、东盟组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博览会、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等方面的文章以及在东南亚经历的访谈和回忆录等。  相似文献   

8.
《东南亚纵横》2014,(9):F0003-F0003
正《东南亚纵横》(月刊)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主管、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主办的介绍和研究东南亚各国情况、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的专业刊物。《东南亚纵横》主要刊登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民族、华侨华人,东盟组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建设丝绸之路经济  相似文献   

9.
李谋 《东南亚》2009,(3):67-73
印度文化与东南亚是人们常议的话题,但意见诸多不同。通过对几部东南亚史名著涉及古代东南亚论述的比较与分析,笔者认为:印度文化对古代东南亚影响大,但中国文化对东南亚产生影响要早于印度。主导文化影响大小的是接受方。文化影响是双向的,不均衡的。文化传播方式途径都会左右影响的结果。宗教性文化的影响更易显现。  相似文献   

10.
《东南亚纵横》(月刊)是由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广西东南亚经济与政治研究中心主办的一份介绍和研究东南亚各国情况的专业刊物。《东南亚纵横》主要刊登东南亚各国政治、经济、外交、社会、文化、军事、历史、地理、法律、民族、华侨华人,东盟组织,中国与东南亚各国关系,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中国—东  相似文献   

11.
东南亚的青铜时代文化与古代铜鼓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铜时代是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历史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东南亚地区考古发掘资料的丰富,出土的青铜器物日渐增多,许多学者认识到,东南亚地区确实存在一个时间持续相当长、年代也较早的青铜文化时代。古代铜鼓代表着东南亚青铜时代繁荣的顶峰,至今在东南亚社会仍可见其踪迹。  相似文献   

12.
广西民族体育文化经济资源的开发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传统民族体育文化无疑是一种优势的文化经济资源.广西世居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人口达1700万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不少具有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延续至今,各自形成一整套独具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如何充分利用和保护这一优势体育文化资源,是值得重视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Scholars in various fields have speculated that the commercialization of mass media has contributed to the decline of civic culture. They contend that the personal needs emphasized by product-saturated mass media diminish civic-mindedness by creating an individualistic consumption-oriented culture. Despite this critique, some scholars argue that mass media do not erode civic culture in favor of consumer culture; rather, the two are thought to be positively interrelated. Although these contrasting perspectives have been repeatedly discussed, research has rarely empirically investigated these contending claims. We examine media influences on civic and consumer culture while considering the interrelationships of consumer attitudes and behaviors with civic participation using the 2000 DDB Life Style Study. In doing so, we distinguish between news and entertainment media and between socially conscious and status-oriented consumption. A latent variable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is used to test hypotheses. Results suggest that consumption behaviors and civic participation are not conflicting, even though media foster commercial attitudes and motivate consumption. Overall, media effects on this dynamic are positive, suggesting that critiques of media demobilization may be misplaced.  相似文献   

14.
"七七"事变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全面抗战时期。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一系列军事行动的同时,加大了思想文化上的侵略力度。战争期流行的"东亚协同体论",就是为从思想文化上进行殖民扩张而制造的侵略理论。与伪满"建国精神"相比,这一文化渗透方式更加暧昧、更加隐蔽。从思想的内部关联看,可以发现它们具有同质性。  相似文献   

15.
Ethnocentrism, the tendency of some people in society to regard all aspects of their culture as superior to that of other culture groups, can have a detrimental effect o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Ethnocentrism discourages contact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members of different culture groups, wherea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ntributes to a greater understanding between diverse groups. Ethnocentrism is largely a negative attitude towards out-groups, embedded in a belief and value system that is regarded the best under all circumstances. It is acquired by individuals through informal and formal education. Ethnocentrism is reinforced in society in many ways but particularly by membership of in-groups. It has close links with stereotypes and prejudice as is reflected in a culture group's attitudes, values and beliefs. It is difficult to change, largely because it is seen as a way to maintain cultural identity and because people are subjected to the principle of selectivity. Political, national and belief ethnocentrism pose the greatest threat to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相似文献   

16.
杨然 《东南亚纵横》2012,(12):60-62
越南地处中南半岛,且大部位于热带地区,终年高温多雨,江河密布。越南人民传统以鱼类为主要肉食,以稻米为主要农作物,这些都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导致越南的传统文化带有深深的"水"文化的烙印。本文依据国内外资料进行一些概略性的论述。由于越南饮食文化和旅游文化深受"水文化"的影响,甚至前两者的某些内容也包含有"水文化"的内容,本文也对"水文化"与饮食文化、旅游文化的关系进行一些粗浅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杨廷智 《西亚非洲》2012,(2):128-142
酋长制度是非洲一项传统的政治制度。赞比亚独立后保留了酋长制度,通过对酋长的权力进行限制和改造,将酋长纳入了国家现代政治管理的框架中,并让酋长在特定范围内发挥他们的传统权威作用,为赞比亚现代社会发展服务。酋长制度在现代赞比亚得到保留,权力受到限制与削弱,同时在现代文明的影响下酋长的面貌出现了许多新变化。酋长制度在现代赞比亚得以保留并继续发挥作用,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在现代赞比亚,酋长依然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掌管着本地的公共事务和土地管理分配权。酋长制度作为赞比亚传统文化的符号和象征对经济发展起一定的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酋长制度能够促进赞比亚民族国家的整合。因此,酋长制度作为传统因素能够为赞比亚的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8.
印度梵语诗学在中国学界的译介还不到一个世纪。由于语言的问题,中国学界只有极少数人从事梵语诗学的翻译和介绍。迄今为止,这种翻译介绍已经取得一些可喜的成果。伴随对梵语诗学的译介,一些学者开始了对梵语诗学的系统研究或专题研究,有的学者还进行中印、印西诗学比较研究。这使梵语诗学在中国学界逐渐受到关注。还有两住学者利用梵语诗学进行文本阐释。  相似文献   

19.
美日现代农地制度的比较与借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制度是农村、农民、农业问题的关键。我国现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特征的土地制度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其不足 ,这就使得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具有了紧迫性。而借鉴国外一些国家农地制度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就显得十分必要。对美国、日本的现代农地制度进行分析 ,从而可以得出家庭经营、农民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以及国家的法制化管理等对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刘兴宏 《东南亚》2011,(1):49-53
学术界对亚洲开发银行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但是从组织文化视角的研究并不多见。从组织文化视角对亚洲开发银行进行研究在学理上和个案贡献上都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亚洲开发银行组织文化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亚行的价值理念、行为规范、决策机制等有更深的了解,而通过对上述问题研究的介绍,我们也可以找到亚行研究的新路径,开拓亚行研究的学术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