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这是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在印度尼西亚民族党建立三十周年纪念会上的一篇演说.苏加诺自己曾经说过:这是他近几年来最重要的一篇演说,是表明他的政治哲学观点的最重要文件之一.本文是从美国康纳尔大学的英译本转译的.苏加诺在这篇演说中叙述了1927年7月4日建立印度尼西亚民族党的动机,叙述了印度尼西亚民族党的目标是建立所谓"公正繁荣"的、"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苏加诺在这篇演说中着重叙述了他所主张的所谓"贫民主义"的内容和意义,并分析了他主张的用所谓"社会民主"来实现印度尼西亚式"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  相似文献   

2.
由于哈达是印度尼西亚中间派领袖的这种作用,他的著作曾经引起广泛的兴趣.在1950年到1958年哈达担任印度尼西亚付总统职务期间,他在印尼国民党极左派和印尼共产党与那些亲西方集团之间起缓冲的作用.从哈达的著作可以看出,他是认真对待宪法第38条的规定即要求国民经济的祖织必须以合作社为基础.在其著作中,哈达很明显地表达了他的反对资本主义的态度.他一再把公司与合作社加以比较,认为前者是阶级斗争的缩影,而后者是印度尼西亚走向无阶级社会的道路.此外,哈达也把合作社当作发展经济的一种技术手段,但是甚至他自己也不能不承认,"国民经济合作化"并不是短期内所能实现的.同时,独立后没能引向经济繁荣的这一失败是当前印度尼西亚国内混乱的最主要因素;问题很清楚:印度尼西亚不能等待到合作社经济组织好了再开始有效的经济发展计划.因此,目前印度尼西亚最需要的是"有目的的措施";而哈达本人能否在印度尼西亚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中起有效的领导作用是有怀疑的.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苏联的官方声明和新闻报导进行研究的结果,认为苏联对印度尼西亚在西伊里安问题和对抗"马来西亚"问题,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态度.作者认为苏联在印度尼西亚对抗"马来西亚"问题上,表示了无可奈何和敷衍应付的态度,因为苏联不想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这两个"新"国家的纠纷中,表明袒护任何一方.由此不难看出苏联现代修正主义者对待民族解放运动所谓"支持"的虚伪态度.  相似文献   

4.
自从印度尼西亚独立以来,美国已直接赠款或贷款给印度尼西亚二十四亿美元,其中约十九亿美元是1966年以后提供的。1966年以来,美国的大部份援助是根据第480号公共法(PL480)第一项和援助计划提供给印度尼西亚的,用以支持印度尼西亚的经济稳定计划。这个计划成功地把苏加诺时期四处蔓延的通货膨胀有效地控制了起来。此外,1973年美国约提供了二亿三千六百万美元以恢复印度尼西亚的基础经济结构,特别  相似文献   

5.
这篇文章是资产阶级学者根据印度尼西亚所谓特别军事法庭在审讯中汇编的官方材料写成的,作为研究“九·三○运动”问题的历史背景资料,可供参考。我们建议读者同时阅读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声明(1966年8月17日)和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中央政治局的自我批评(1966年9月)。这两篇文章刊登在我国《红旗》杂志(1967年第十一期)——编者。  相似文献   

6.
1978年3月,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第三次当选连任,为期五年。但是,在今后五年中他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充当这个散乱的岛国的政治领导人。苏哈托1966年取代了第一任同时也是终身的总统苏加诺的职位,终于结束了一个动乱的时代。在他上台之前,印度尼西亚已经从荷兰殖民统治下获得了政治自由;在经过了几世纪被统治之后,印度尼西亚重新取得了独立;议会制机构为权力主义机构所取代;军队被动用来从荷兰手里夺取西新几内亚,并试图粉碎新成立的邻国马来西亚;该  相似文献   

7.
1963年至1966年间在东南亚地区发生的"对抗"事件是东盟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对于"对抗"同东盟的形成之间的关系,学术界似乎隐约有所察觉。不过,虽然学者们都意识到了对抗过程中的西方(尤其是英国)因素,但都倾向于将这场对抗视为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之间的冲突,而没有看到这场对抗也是印度尼西亚同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之间的较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作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员,从1959年至1961年,曾经住居在印度尼西亚,研究印度尼西亚法律演变和政治问题.这篇文章主要是叙述美帝与1958年印度尼西亚地方叛乱事件的关系.作者供认美帝鼓励和援助这场叛乱,并且分析美帝当时为什么要支持叛乱以及由此产生的后果,从这篇文章中,可以看出美帝是如何穷凶极恶地干涉印度亚西亚内政.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将印度尼西亚9月30日运动概括地分为五个阶段,然后加以论述.接着谈到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加强领导农民斗争情况,同时谈到了苏加诺政治体制的性质,以及印度尼西亚资产阶级不得不让这种政治体制存在的原因,然而,在9月30日运动的冲击下,苏加诺的政治体制瓦解了.文章最后谈到了理解9月30日运动的方法,同时列举了产生这一运动的几点基本原因及其影响,更主要的是作者列举事实,认为印度尼西亚是具有武装革命的条件,驳斥了印度尼西亚搞武装革命是不能成功的谬论.  相似文献   

10.
印度尼西亚国家建设委员会(在雅加达称为DEPERNAS,即印尼文Dewan PerantjangNasional的简写)是在1959年7月苏加诺总统在成立总统内阁后按共命令成立的.该委员会于1959年8月15日正式宣誓就职并受令于最短期间内起草一份建设计划.总统特别要求此计划务须包括社会、文化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建设,并命令委员会在工作过程中必须阐明和运用他本人曾经略加一般阐明过的"印度尼西亚社会主义"的概念.他任命一位闻名老国民党员哈·莫罕默德·亚明博士为该委员会主席.亚明是前司法部长,在印尼一向以诗人与罗曼蒂克历史学家著  相似文献   

11.
一、对外资的基本态度自1966年苏哈托政权建立以后,印度尼西亚政府已经日益意识到为了开发印度尼西亚经济,必需引进外资。1967年1月,印度尼西亚政府制定了外国投资法,之后外资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便大规模进行了。在外国投资法制定后的数年期间内,印度尼西亚政府虽然对外资采取了积极的开放政策,但外资在这段期间内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多半集中在有关资源开发的领域,而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叙述最近两三年来印度尼西亚的经济情况:"稳定经济计划"的制订经过,对抗"马来西亚"对印度尼西亚经济的影响,接管英国企业和美国企业的经过,"自力更生"政策的产生背景及其主要内容,美帝国主义停止对印度尼西亚提供"援助"后,印度尼西亚接受外国经济援助结构的变化,"9月30日事件"发生后的经济状况.本文可以看到近几年来印度尼西亚经济状况日益恶化的情况,也可以看到这种恶化趋向还将继续下去.  相似文献   

13.
浅论苏加诺     
苏加诺是印度尼西亚独立运动的领袖,印度尼西亚共和国第一任总统,第一次亚非会议和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可是史学界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毁誉迥然,例如有说他是“乌托邦”、“卖国贼”、“印尼奸”和“独裁者”等.我认为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应持唯物辩证的历史观,把他放到原来的历史范围之内加以全面的考察,只有这样,才能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列宁曾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一、苏加诺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坚持反对荷兰殖民统治,缔造了独立自主的印度尼西亚共和国1926年,大学毕业的苏加诺,目睹荷兰殖民者的残暴,深知人民的疾苦,他挺身而出,抛弃工程师的职位,投身到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洪流中去.1927年他把在大学期间成立的“万隆总学习俱乐部”,改组成“印度尼西亚民族协会”,1928年改为“印度尼西亚民族党”(又译为“国民党”),其宗旨是争取民族独立,其途径是通过发动一场依靠自己力量和能力的自觉的群众运动.苏加诺从此逐渐成为印尼反对荷兰殖民主义侵略、为民族求解放的土著人的领袖.1929年在苏加诺领导的“民族党”推动下,10多个民族主义党派联合成立了“印度尼西亚民族政党协商会”(又译为“  相似文献   

14.
1964年中,印度尼西亚左倾的标记是这样明显,以致人们对这些标记毫无误解。在雅加达,苏加诺给人的印象是他已经“开始滑向极左分子,以致他不可能再向右转了。”六个月以后,舆论方面认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看来“越来越自负和趾高气扬起来,”而且正以“不可抗拒之势压迫反对党。”到1965年中,(即仅仅一年之后),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美英帝国主义策划的"马来西亚"成立一年来的对外关系和国内政治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综述.作者竭力掩盖美帝支持和利用"马来西亚"以包围和侵略印度尼西亚的事实,说美国"决定在马来西亚和印尼之间……力求不偏不倚".同时并污蔑印尼对"马来西亚"的所谓入侵.但是作者不得不承认,"马来西亚"在对外关系中、特别是在亚非国家中,处境十分孤立;在国内政治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政治混乱、种族骚乱以及各地区执政党内部的争吵和危机,最后作者承认,"马来西亚第一年"是一片"黯淡的景象".  相似文献   

16.
2020年,在COVID-19疫情防控背景下,印度尼西亚的政治与社会形势总体稳定.下半年,总统佐科改组内阁,并经受了"伊斯兰捍卫者阵线"对政府权威的挑战.印度尼西亚经济经历1998年以来的最大幅度下滑,但随着"国家经济复苏计划"的实施走出了低谷,以"V字型"走势反转.外交上,印度尼西亚重视卫生合作和经济外交,并在地区及国际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最近在雅加达大总统旅社召开的日、印丈尼)有关文化交流问题的联合讨论会,在印度尼西亚退伍军人经济委员会中,产生了很大的不满情绪。该委员会主席对会议参加者批评印度尼西亚人不够勤劳的说法,愤然加以驳斥,认为这种批评是"有意识地针对印度尼西亚进行的一种严重侮辱。"  相似文献   

18.
冷战开始后,美国对印度尼西亚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从"拉拢"到"隐蔽行动"并适度"容忍",再到试图"迎合"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浪潮,以期利用民族主义来防范共产主义。但是,随着印度尼西亚民族主义的高涨,苏加诺采取激进的路线,使得印度尼西亚与美国之间的矛盾不断地增多。美国也逐渐改变原有的政策,采取"遏制"政策。最终在"九三零事件"中,长期受到美国秘密支持的印度尼西亚军方迫使苏加诺下台。至此,美国防止印度尼西亚倒向共产主义阵营的目标基本实现。在影响美国印度尼西亚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中,美国对其自身的战略利益认知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成为美国政策变化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19.
引言 自新秩序政府于1966年上台以来,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年增长率超过了7%,这导致了其按1983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收入急剧增长,即从1966年的60美元增至1993年的700美元以上。按1993年的价格计算,其人均收入从1973年的344美元增至1995年的946美元。这种高速的经济增长导致该经济发生了巨大的结构与社会变化。在1973年,其制造业产值占国  相似文献   

20.
詹姆士·哥尔德:《在苏门答腊的美国人》(Americans in Sumatra),是一本介绍1874年至1961年间美国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活动的专著.这里发表的,是该书第三章,其中很有系统地阐述美国在苏门答腊橡胶业方面的活动经过,对于研究美国如何掠夺印尼橡胶资源,为了这一目的而进行的其他活动,以及对于当前印度尼西亚人民没收美帝国主义企业的重大意义,都有可供参考的一些资料.哥尔德曾任美国驻印度尼西亚棉兰领事馆付领事和领事多年,为美国对印尼经济、政治、文化等侵略政策的一个实际执行者,因此在本文中他极力吹嘘和宣扬美帝及其垄断集团对印尼橡胶业所作出的所谓的"成就"和"贡献",来掩盖它们的侵略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