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治理族群叛乱的目标既包括土地的控制,也包括人的控制,这是治理族群叛乱区别于其他形式叛乱的特点之一。人的控制实际包含两个内容,既包括人心向背,也包括人员数量的控制。人心向背关乎民众支持,而争取民众支持的必要性在于,虽然拥有民众支持并不必然导致叛乱的平息,但是没有民众支持是不能平息叛乱的。在族群叛乱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国家政府只有赢得更多当地民众的支持,才能成功治理叛乱。根据冲突各方的暴力行为方式及其对当地民众支持的影响,成功平息叛乱应具备国家政府有区别使用暴力、叛乱组织无区别使用暴力、当地温和派主导平叛行动等三个必要条件,以争取更多民众支持。这三个条件构成的条件组合,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叛乱组织能够招募到的人员数量,只要国家政府的平叛战略能够有效控制叛乱组织所招募的叛乱人员数量,叛乱组织就将走向衰败并最终消亡,也就是说这一条件组合能够成为国家政府成功平叛的一个充分条件。通过对结合俄罗斯、印度和西班牙等国家治理族群叛乱的经验和教训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以上观点。  相似文献   

2.
族类群体的政治行动离不开政治动员的环节,族性动员普遍被视为现代政体中一种潜在的非整合性力量,其发生往往都以族性认同为内核或工具,再加上族群精英或族群政党进行有效的政治动员才得以实现。族性动员是一个族群围绕一定的族群认同(例如肤色、语言、风俗等)进行组织,以追求集体目标的过程。族性动员一旦发生,其对国家秩序、族群关系、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造成极大的破坏,由此引发的多米诺效应也许会延续更长的时间,往往造成国家政治秩序紊乱、族群社会行为失范、民众恐惧心理加剧,其后果往往远超过于此,溢出效应可波及邻国,导致地区安全危机,甚至国际安全危机。研究族性动员的理论与实践,有助于深刻洞察民族政治行动的发生、发展规律。族性动员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行动系统。族性动员既有方向性,又有技术和路径支持。目前,国内对族性动员的理论研究不够深入,缺乏系统分析与建构。在实践层面上,群体性事件爆发的频率在加快,身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大背景下,事件、运动及动员产生的模仿效应在增强。因此,对于民族国家及政府而言,不断寻求有效的整合与消抑策略,防范与管控失控的族性动员,将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东南亚纵横》2000,(6):21-22
印度老虎面临绝种的原因与贪污大有关系!这是联合国最新的发现。在印度,“偷猎”这种罪行得以继续,实归咎于印度法律制度中冗长的聆讯时间。几乎任何有关对偷猎组织的指控,都难以成功,原因是政府各阶层的贪污都十分严重。 联合国的“濒临绝种生物贸易会议”(Cites),今年年初举办了一个考察团,到印度考察当地非法捕猎的状况。考察团建议,若老虎的生态不能改善,则应采取“彻底的行动”,他们建议印度政府成立“中央野生动物部门”。考察的报告已分发会议的150个成员国。会议质疑是否应放多些款项在保护印度老虎的工作上,直至印度中央及地方政府证明,保护老虎的基金是有效地使用。 在抵达的时候,一位考察团成员才发现印度非法捕猎濒临绝种动物的情况甚为严重。 就在新德里以东的加济亚巴德地区,以及在 阿拉阿巴德附近的卡加地区,当地警方早前检获  相似文献   

4.
蒋俊 《西亚非洲》2023,(6):118-136+163-164
世界多族群国家必然面临族群整合的政治选择,都尝试将国内多元族群聚合,以期实现民族团结,建构民族国家的一体化。囿于复杂的历史与现实环境,各国采取了不同的政治举措,形成了差异化的整合方式。其中,卢旺达族群整合的理念和实践富有特色及独特的研究价值。卢旺达的族群整合紧紧围绕1994年种族灭绝事件而打造,以杜绝再次发生种族灭绝为指归。该国政府采取的具体实施策略具有多维特点:在观念层面,以“民族团结与和解”重建价值观,以“浪漫化与批判性”重建历史观;在象征层面,用整体的公民身份取代分裂的族裔身份,重塑国家符号,强化苦难的集体记忆与纪念仪式;在制度层面,建立“民族团结与和解委员会”等强力机构,制定系列法律打击一切与种族灭绝相关之行为,立足传统挖掘内生机制保障族群整合的运行。经过近30年的整合努力,如今卢旺达的政局和安全局势相对稳定,经济也取得长足发展,政策成效得到民众较一致的认可。在未来的工作中,卢旺达政府仍需进一步引导人民摆脱种族灭绝的阴影和身份政治的桎梏,实现最大程度的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5.
在委内瑞拉2012年10月的大选中,现任总统查韦斯以显著优势获胜,第三次蝉联总统.查韦斯能够胜选连任的主要原因在于贫苦大众的支持、经济形势的好转、强大政府机器的组织保障以及反对派内部的纷争.查韦斯胜选对委内瑞拉本国及拉美左翼力量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查韦斯在当选总统后面临着诸多挑战,包括查韦斯本人健康问题的挑战、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挑战以及国内各种力量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民粹主义的概念极具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是学界对其理解和评价存在巨大争议的根本原因之一。政治学界对概念研究有着相互继承和批判的三次浪潮。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概念分析框架,不仅丰富了概念构建的标准和方法论,而且为辨析具有争议性的概念提供了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民粹主义概念相关的内涵、外延及术语,并借用政治学中概念研究的三种分类方法——家族相似性分类法、辐射型分类法、古典分类法,对拉美民粹主义的概念进行了辨析。本文认为相对于前两种概念研究策略,古典分类法更适用于拉美民粹主义概念的构建。因此,本文从政治学角度出发,利用古典分类法,界定民粹主义是一种谋取或行使政府权力的政治策略,该权力来源于通过使用反建制诉求和全民公决式联系所获得的无组织的大量追随者的支持。此概念中两个决定性属性的确定来源于围绕拉美民粹主义者行为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民众支持民粹主义者的原因,二是民粹主义者与民众之间的联系。此概念与拉美情境相结合,具有较为显著的理论和现实功效。  相似文献   

7.
徐国庆 《西亚非洲》2023,(4):134-155+160
印度将“印太战略”视为其“东向行动”政策的超越。虽然“东向行动”政策是印度介入印太事务的基石,但涉及非洲的“西联”与“南控”政策也很重要。换言之,非洲对印度“印太战略”的意义不仅在于呼应“东向行动”政策、助力其走向亚太并提高大国影响力,还在于实现印度深耕印度洋、拓展对非经贸合作和加强人文联系等方面的利益诉求。基于“印太战略”,莫迪政府将印非关系提升至战略层级,增加对非外交机构与资源投入,在战略议题设置上更加突出海上安全,以加强对非反恐与人道救援合作、践行支持非洲发展承诺、发挥在非海外印度人“桥梁”角色等方式,大力推动区域集体安全与经济一体化,在深化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就互联互通、防务后勤保障等领域合作上展示出较大的开放性。印非关系的发展彰显印度在印太地区地缘与领域方面的独特优势,有利于提高印度在美日印澳“四方机制”涉非议题上的发言权,增强印度战略自信。未来,印度仍将视非洲为实现其大国目标的重要依靠力量。不过,受印度自身经济实力、印非间现实性问题及大国博弈加剧等因素的掣肘,印度对非政策将更趋务实与谨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