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来,日益严峻的数据安全风险与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交织叠加,各国围绕数据安全治理规则博弈呈现加剧态势,引发全球数据安全治理问题。各国际行为体虽然已经意识到数据安全治理的重要性,但对全球数据安全治理并未形成统一的治理框架。全球数据安全治理仅仅由单边、双边和多边框架以及贸易规则拼凑而成,相关治理议题在公民个人、社会、经济以及国家安全等多个层面相继涌现。多领域多维度的数据安全问题难免造成治理主体利益诉求的差异,也导致全球数据安全治理出现了规则碎片化、机制效用不足、治理乏力等问题。与此同时,个别国家的数据霸权主义行为更是使得国际行为体难以凝聚共识,全球数据安全治理步履蹒跚,重视和加强对全球数据安全问题的治理迫在眉睫。中国高度重视数据安全的相关议题,由于中国在数据治理领域起步较晚,仍存在立法不完善、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国际合作不足、治理乏力等问题。中国需要全面、系统地分析影响数据安全的各种重大风险因素,准确把握全球数据安全趋势,进一步优化中国在全球数据安全治理中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文洋 《东北亚论坛》2023,(2):21-35+127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世界政治经济与生产格局深度调整,触发国际投资规则的变化与重构。国际投资规则的变化主要集中在五大领域:大型区域协定规则制定、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外资安全审查、数字领域投资治理以及可持续发展。国际投资规则的变化有着深层次的政治经济动因,全球经济治理体系重组、国际投资格局变化、西方技术民族主义盛行、数字经济治理挑战、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都影响着国际投资规则的发展变革。参与国际投资规则构建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内容,中国需要加强国内规制建设、扩大内外投资市场空间、构筑投资协定伙伴网络、提高议题设置能力以争取规则制定话语权,在争端解决机制改革、外资安全审查协调、数字经济领域投资治理、可持续发展导向方面积极作为,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全球投资治理提出具有“全球价值”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在多次公共卫生危机的冲击下,中国不断提升公共卫生系统的应对能力,并加快融入全球卫生治理体系。随着"健康丝绸之路"倡议提出和推进,其效应不断外溢并对国际双边和多边卫生治理合作产生深刻影响,有力促进了区域和全球卫生治理理念的创新和公共产品的提供。当前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既凸显了共建"健康丝路"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价值,同时也对"健康丝路"的行稳致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为推动"健康丝路"的不断深化和发展,未来中国应以构建生物安全体系、完善国际多边治理架构和提升"健康丝路"机制化水平为建设路径,不断夯实"健康丝路"的基础和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的变革。  相似文献   

4.
2013-2016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的爆发和流行凸现了全球卫生公共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面对西非国家防控埃博拉疫情突发的紧急需求,中国政府予以高度重视并积极从多个方面提供全球卫生公共产品——中国医药专家全力参加埃博拉病毒诊断试剂和治疗药物等的研制,中国政府向多个西非国家提供紧急物资和资金援助,同时支持和参与以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公共卫生治理多边体系。然而,从提供全球卫生公共产品的角度看,中国国内防控传染病的能力尚有待提升,中国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参与国际传染病防控行动的意愿亟需引导和鼓励,中国对国际公共卫生治理多边体系的参与度和贡献还应进一步提高。由此,中国在全球卫生治理领域的领导力和国际声誉才会得以提高和彰显。  相似文献   

5.
正我国在实施"一带一路"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相关国际规制的创建。今天主要谈以下三方面问题。一、中国为什么要大力推进"一带一路"规制建设首先,围绕国际规制之争是当前国际秩序转型的焦点。当前国际政治格局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经济金融规则进入重构期。2015年10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主题为全球治理格局和全球治理体系的第17次集体学  相似文献   

6.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深入发展,科技正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主战场。围绕科技发展与应用之规则、标准、体系等因素的竞争,将直接影响到国际战略的权力结构与国际体系的重塑。基于"技术多边主义"战略,美国将与其伙伴国家围绕高科技领域组建"技术联盟",共同制定全球科技发展与治理的新规则、新标准,进而实现对新科技塑造权力的掌握。随着西方"技术联盟"框架体系日渐成型,全球力量结构、国际格局与国际体系都将受到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更加凸显了全球治理的重要性。此次疫情防控一方面暴露了全球治理体系的诸多困境,另一方面也预示后疫情时代全球治理将面临一系列挑战。因此,全球治理体系亟须改革和重构,包括全球治理理念转变、全球治理主体调整、全球治理客体重心转移、全球治理规则创新以及全球治理动力再塑造。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在G20等多边机制下积极发挥抗击疫情的重要作用;推动全球卫生治理体系改革,扩大中国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影响力;建立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为全球治理树立信心和标杆;发展"一带一路"国际治理合作平台,着力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加强东亚区域合作抗疫,提升亚洲国家全球治理地位。总之,中国将与各国协作共同塑造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与国际政治权力结构之间的错位日益严重,在"新兴国家"的共同身份与追求金融安全保障的共同利益的双重基础上,金砖机制以国家组合的形式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安全治理,向当前西方主导的金融安全治理格局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在全球层次,金砖国家以二十国集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多边组织机构为框架参与国际金融安全治理并谋求更高的权力地位;在区域层次,金砖国家成立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构建金砖外汇储备库等新的金融机构和金融机制以深化成员国内部的金融安全合作;在双边层次,金砖国家通过本币互换等形式提升货币安全。金砖国家金融安全治理合作的顺利开展,需要一个更有效的国际机制作为保障。然而,金砖机制中存在着成员特质差异、政治嫌隙明显、议题实施艰难、国际风险巨大等诸多障碍,使其在内部难以避免制度性缺陷,在外部难以保障金融安全,这就需要金砖国家采取更加积极的作为加以克服。作为金砖机制的主导国,中国一方面在经济外交新发展的历史阶段,需要借助金砖平台以展示实力、阐明诉求;另一方面,中国也能为构建治理水平更高的金砖金融机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大国协调作为一种重要的多边安全机制,从成员的来源和所涉及的核心层次看,大国协调可分为区域、跨区域和全球三种形态。冷战后,由于体系层次和单元层次发生了重大改变,大国协调在区域安全治理中兴起。跨区域大国协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遵循了协调机制的一般规范与规则:一致性、合法性、责任性、包容性和自我克制。同时,它也具有突出的时代特点和独特功能:一是大国协调的会议成果被联合国安理会所认可、接受,与集体安全机制出现了紧密融合的新趋势;二是区域组织加入到大国协调的会议进程中来,发挥建设性作用,如柬埔寨问题解决中的东盟和伊朗核问题大国会谈中的欧盟。跨区域大国协调以大国为主导,具有鲜明的多边特性,对冷战后的国际安全治理体系、区域安全以及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都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尤应重视跨区域大国协调的作用,因为它既为区域层次上的东亚安全合作,也为突破历史困境,实现“崛起国”和“守成国”在国际体系内和平共存、共同为国际社会供给公共产品,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全球治理伴随国际秩序的创建而来,并随国际秩序的演进而发展。当前,世界格局面临百年之变局,国际秩序进入历史重塑期,全球面临包括大国冲突、秩序失序、异类社会思潮涌动和全球气候变暖等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挑战和风险。因此,作为处理和应对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机制,全球治理应发挥其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大局的历史性作用。为此,应把握好新时期全球治理的方向和目标,维护多边主义,加快国际机制改革,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以促进经济全球化,加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支持和帮助,加强环境保护。建构和完善全球治理的平台和机制,从全局上看,应对作为首要全球治理平台的G20目标进行新的调整,建立"五个常任理事国"(P5)首脑峰会机制;在政治安全上,有效推进以安理会改革为中心的联合国改革,并建立安全新领域诸如网络、外空、极地等领域的国际公约谈判机制;在经济与贸易上,加快WTO、IMF等经贸机制的改革,支持并推动新的多边经贸机制的发展,将旨在推进全球互联互通的"一带一路"建设全球化。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智能颠覆性战略技术的发展会给社会带来复杂的伦理、法律和安全问题。由于人工智能引发风险的世界波及性、影响的地区不均衡性、伦理标准的区域差异性和危害预测的知识不充分性,世界各国有必要共同构建多边、民主、透明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本文分析了目前人工智能治理的多层次主体及主体间形成的治理结构,提出建立规则体系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机制的重要性。中国作为走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沿的国家,应充分把握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积极参与人工智能全球治理平台构建和维护国家主权在治理中的地位,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2.
国门安全是指口岸监管部门在进出境口岸通过履行其法定职能和被授权执行的法律法规所维护的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没有危险、不受威胁的状态以及在进出境环节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国门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也是保障国家其他方面安全及整个国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国门安全是一种国际性的国内安全,具有跨境性与弥散性、动态性与线流性、建构性与主动性、外溢性与共生性以及虚拟性与无界性的特点,这就使国门安全风险的防控时空从口岸沿着跨境供应链前推后移,进而使国门安全表现出跨国公共产品的属性。各国的国门安全相互依存,国门安全治理日益呈现跨越国家边界、职能边界、层级边界、公私边界和时间边界的跨界性,不断提出国内和国际跨域治理的双重需求。然而,当下的国门安全治理存在着“碎片化”困境,体现为治理部门分散化、政策措施割裂化、政策执行差别化和国家间合作机制扩散拥堵等特点。因此,治理国门安全,应构建国内与国际同构的双层跨域治理框架,国际层面由双边和多边机制构成,国内层面由结构性、程序性和技术性机制组成,以实现对国门安全风险的全过程防控和精准化治理。  相似文献   

13.
作为全球发展治理的中国方案,"一带一路"倡议将国内贫困治理的有效经验融入全球发展治理的制度化进程,以广泛多元的国际合作助推经济增长新理念与包容发展新模式在全球的共享,体现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互动的中国式发展观。全球发展治理体系正经历转型,处在这一进程中的"一带一路"倡议同样面临来自权力结构、运行规制、能力建设与项目合作等方面的深刻挑战。全面建设"一带一路"、推动民生改善与全球发展,需要始终将人类发展共识作为核心建设理念,同沿线各国分享中国贫困治理的有益经验,积极搭建与联合国主导下的各类发展机制的合作平台,重视发挥基层治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4.
跨境安全问题是影响中国与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5个下湄公河国家政治经济合作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是关系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水平能否冲破瓶颈的重要条件。现有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湄公河流域开发合作机制、湄公河委员会等多边机制对于跨境安全问题捉襟见肘、应对不力。2015年11月中国提出的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正式建立,其合作内容涵盖政治安全、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社会人文3个重点领域。因此,该机制的建立为解决次区域内跨界安全问题、深化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中国展现其国际秩序建设能力提供了新的平台和渠道。本文先就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下跨境安全治理的相关概念、研究现状进行分析,接着探讨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内的跨境安全问题、根源与影响,最后指出通过夯实中国与下湄公河国家的互信基础,构建跨境安全治理的合作平台,发挥中国在跨境安全治理中的建设性作用,发挥次国家政府的能动作用,处理好与域外国家和其他合作机制的竞合关系,开展跨境安全治理的早期收获等路径来发挥澜沧江—湄公河机制的跨境安全治理作用,有效应对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的跨境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和巴西两个重要的新兴发展中国家,从联合国到金砖国家机制框架内开展了广泛的合作。中巴两国在多边框架内的合作虽然面临不少挑战,但未来合作会进一步加强。双方的多边合作顺应了国际形势的发展,符合全球治理发展的需求,有利于两国实现大国目标,同时对国际体系的变革、全球治理的发展、联合国的改革、金砖国家机制的发展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相比其前身《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墨加协定》的主要变化包括更加严格的汽车业原产地规则、适度放宽的乳制品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大幅限缩的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以及新增的日落条款。《美墨加协定》充分体现出特朗普政府的"美国优先"立场和单边主义倾向:协定相关条款反映出在"美国优先"的基本国策下,重振美国制造业和强化美国规制权的总体态势;协定架构特点体现出美国以双边取代多边、以"互惠"取代"最惠"的贸易谈判新思维;美式单边主义的最终目标并非"去全球化",而是重塑全球经贸规则,实现符合美国利益和需求的新一代"全球化"。作为应对,中国在多边层面应当积极维护多边经贸体制和推动世贸组织改革,并利用世贸组织规则对区域贸易协定中不公正的恶意条款加以约束;在区域层面应当加快《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进程,并考虑在适当条件下加入《全面和进步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在国内层面应当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高水平经贸法制、高质量营商环境应对和突破美国的"规锁"。  相似文献   

17.
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为海洋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而海洋法治建设则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通过海洋立法、修订已有涉海法律、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法律与规则的制定、坚决捍卫国际海洋法治等举措,推动了全球海洋治理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建设。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应在习近平法治思想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导下,进一步完善海洋法治体系,切实提高海洋治理能力,从而为全球海洋秩序变革做出自身贡献。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国际秩序大变革、国家间关系大调整,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多边主义面临危机,全球治理遭遇挑战。面对大变局,美国采取了逆全球化政策,欧盟、日本采取迂回多边主义政策,俄罗斯主张重构世界规则秩序。与之不同,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践行合作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多边主义。中国要继续加强研究世界正在发生的大变局,对外交往中保持务实、自信、低调,全面深化国内改革,顺应"大变局"塑造和延长战略机遇期,适应"大变局"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成为时代需要,全球学成为新兴交叉学科,如何实现中国的和平发展成为全球治理研究的时代任务。在此大背景下,2013年6月20日,全国首届"全球学与全球治理论坛"在北京举行,主题为"全球治理变革与国际法治创新"。论坛由中国政法大学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  相似文献   

20.
体制复合体理论包含多利益攸关方与多边治理等两种治理模式,在应对网络空间治理等复杂性全球治理议题时有很强的解释力,它同样适用于复杂的人工智能的全球治理。体制复合体理论中所包含的多方和多边治理两种治理模式,可以分别应用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中不同领域治理议题中。如在算法歧视、伦理问题、就业问题、数据安全等议题适用于多方治理模式,而与全球经济、安全、政治相关的议题更适用于多边治理模式。最终,通过多方和多边等体制复合体包含的多种治理模式共同构建起以标准、规范、规则和机制等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