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士道是平安时代随着武士集团的形成而产生,兴盛于镰仓时代,成为日本居于主导地位的道德规范,统领着日本的民族精神。它是日本这块土地孕育的独特的道德体系。它的形成受儒、佛、神三家思想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内涵也在不断演变。  相似文献   

2.
日本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地理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古代民族宗教——原始神道,独特的民族文化又塑造出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双重心理,并成为左右日芩民族心理和行为精神底蕴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初期,这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为明治政府所利用,培植出了日芩近代祭政一致的国家意识形态——国家神道,并以此角度来讨论战后日本为什么否定侵略战争的部分原因。  相似文献   

3.
提倡文武两道,是日本封建武士道中的重要内容。到了江户时代儒学成为官学,经过儒学的改造,日本传统的文武两道观发展为系统化、理论化的文武合一论。武士在本质上是行动的,他们在信仰儒家道德的同时,也注重实践能力“艺”和“术”的培养,强调道术兼修。  相似文献   

4.
神道是日本民族自原始社会以来形成和秉持的原始宗教信仰,它以崇拜自然神和神人合一的思想为核心,对自然界万物都赋予一定的“神格”而顶礼膜拜。它在文化背景、民众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标准等深层次上,对日本国家外交政策的理念和思维发挥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战后日本的国家发展战略在后冷战时代出现了根本性的重大转向,在这一发展演变过程中,以神道思想和神国学说为理论框架和思想核心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思潮对日本的政治外交选择和调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影响基本上是保守右倾的。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神社本厅成立于1946年,是统帅日本全国79191个神社、2万多神职人员(教师)、9347万多信徒的宗教法人;是具有3000年历史的日本民族宗教神道的总根据地。 日本国家神道是19世纪后期以宫廷祭祀为基础,吸收神社神道原有祭祀活动,完成其体系的。全国所有神社以伊势神宫为顶点,形成金字塔形,其行政由内务省神社局管辖。1940年,神社局升格为内务省外局神祗院,由内务大臣兼任神祗院总裁。1946年元旦,天皇发表“人间声明”,2月2日废除神祗院,国家神道解体。2月3日,神社本厅成立,7月发行机关报《神社新报》。  相似文献   

6.
谈谈日本武士道陈瑞林武士,日文称之为“侍”,原是近身侍从的意思,后指那些有若独特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精通武技的人,其起源可追溯到公元8世纪。那时日本已进入封建社会,土地集中在少数官僚和豪强手中,庄园经济开始形成。为了保卫自己的庄园和扩充势力,并有效...  相似文献   

7.
纳文汇 《东南亚》2011,(3):61-66
云南桥头堡建设是社会、经济、制度、文化等综合性的建设;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乃至世界开放,是全方位、立体型、宽领域、高层次、高效益的开放。云南民族众多、宗教文化多元,民族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包括宗教文化建设在内的民族文化建设是桥头堡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在云南桥头堡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强宗教文化建设,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民族各宗教各阶层的社会力量,并通过共同努力,顺利实现中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8.
日本武士家训是日本齐家、治国安邦之训的源泉。由于中日两国家族制度的不同,导致两国在选拔人才以及用人模式上形成显著差异。伴随武士阶层统治地位的巩固和深入,促成了浓缩和凝聚日本民族性格息息相关的武士家训的产生。日本武士家训源于中国并在日本扎根,经与神佛文化相结合,通过家训的创造者对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制定出具有简洁、通俗、真实可信特点的,能够影响和制约家族成员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的家训。经武士家训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创造和重构以及在其他阶层的广泛延伸,最终成为奴役日本民族性格和精神的工具,作用于近、现代日本民族强国之途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战略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地处欧亚大陆东部边缘的太平洋板块。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不仅为日本与东西方国家之间进行文化互动提供了基本条件,也造就了独特的对外战略文化——杂合性战略文化的产生。日本的战略文化是由武士道思想、东方的等级秩序观念与西方的实力政治原则相结合而产生的杂合性战略文化。  相似文献   

10.
尼日利亚宗教问题对国家民族建构的不利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刚 《西亚非洲》2007,19(11):31-36
尼日利亚宗教问题主要表现为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它往往同民族问题搅缠在一起。宗教问题在尼日利亚时有爆发,且经常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成为该国实现其大国梦的一大障碍。以政治、经济、文化等一体化与培育统一的归属感、认同感为主要内容的国家民族建构,是包括尼日利亚在内多数非洲国家面临的艰巨任务。在多民族、多宗教国家里,宗教问题既不可避免,又不可能被一劳永逸地消除。只有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宗教矛盾,才能构建和谐的宗教关系,促进国家民族建构,否则,就很容易导致政局动荡、族际关系紧张,甚至是国家解体的严重后果。这样的例子在现实世界中屡见不鲜。本文拟就尼日利亚宗教问题的由来与演化,及其对国家民族建构的不利影响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明治政府成立伊始,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宗派林立,国外列强虎视眈眈。为攘除意识形态上的“夷狄”——基督教的影响,明治政府对基督教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迫于外国公使团要求宗教信仰自由的舆论压力,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取消了对基督教禁制。1877年1月,明治政府在宗教信仰自由的名义下,以表面的祭教、政教分离的形式将神佛基各宗教统制于日本天皇和神社的宗教权威下,使之步入国家神道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戴宇 《东北亚论坛》2013,(4):65-72,129
如何取得西方世界的认同,进而迈入其行列之中是明治日本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明治日本的这一时代诉求也必然会反映在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一书中,因为归根结底《武士道》是一部表达了明治日本人对西方世界之诉求的书。在该书的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新渡户稻造所流露出的欲消除西方世界对日本所抱有的"偏见"和"误解"的焦灼意识,这无疑在深层次上喻示着《武士道》一书的主题和本质。如果从这一角度对新渡户稻造的《武士道》加以重新审视和解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与其说该书是一部有关"武士道"的书,莫如说其实际上是一部以"武士道"的名义来宣扬日本精神和日本伦理道德的书。该书所产生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向西方世界展示了日本的"优秀特质",更为重要的是该书在客观上使一种"理想化的武士道"作为国民道德而被树立起来,给日本人提供了一种可以憧憬和向往的道德目标。  相似文献   

13.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对东亚和东南亚的统治是一种以粗鄙卑劣的“武士道精神”(即集严格的禁欲主义和大乘佛教的人我否定于一体的中世纪武士阶级所遵循的道德规范)为核心的法西斯统治。日本的法西斯统治使东亚和东南亚国家人民经受了空前的劫难。“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警惕军国主义复活,不让那段历史重演,热爱和平的人们应时时敲敲警钟,牢记那段历史。本文拟对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在东南亚实施统治的方式及其所造成的恶果作一概括和批驳。 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法西斯在东南亚的统治方式,总体来讲可归纳为以下五种:  相似文献   

14.
在阶级社会里,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维护各种剥削制度及其政治和法律的上层建筑,并将统治阶级的权利和意志从国内推向国际空间;宗教是民族分野、民族精神塑造、民族认同、民族利益追求和民族斗争中的关键性因素;宗教是人类文化的古老载体和区分古今不同类型文明的鲜明标志;不同宗教规范不同的生活方式并体现不同的价值观念。宗教领域中的歧异、对立和斗争是由各种宗教赖以产生和存在的不尽相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各种宗教所代表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对现实利益的争夺决定的。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力量,具有促发、强化和延续人类社会现实利益冲突,特别是国际政治、经济和战略冲突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恐怖主义与宗教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9·11事件以后,“宗教恐怖主义”;“伊斯兰恐怖主义”等似是而非的说法颇为流行。但从历史上看,恐怖主义与宗教并无任何必然联系。当代国际恐怖主义中,带有宗教色彩或打着宗教旗号的,可分为三类与民族分离主义相结合的、以宗教极端主义为主的和膜拜团体的恐怖主义。究其产生根源,则是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6.
由于历史、宗教、民族等原因,印度东北部地区存在多支反政府武装组织,这些组织过去主要以从事民族分裂活动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近年来这些组织逐渐向恐怖主义组织转型,越来越依赖恐怖主义的手段表达其主张,它们的活动对印度的国家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印度东北部地区的反政府武装组织是带有浓厚民族分裂主义性质的恐怖主义,或民族分裂主义型的恐怖主义,而不能简单地界定为单纯的恐怖主义或者民族分裂主义。  相似文献   

17.
伊拉克战争前后贯穿着复杂的民族、宗教因素。就美国而言 ,一方面布什把伊拉克战争看成是捍卫以美国为代表的基督教文化和美国式民主的战争 ,另一方面美利坚民族也将伊拉克战争视为“改造世界”的宏伟计划的步骤之一。而伊拉克国内宗教派别与民族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伊拉克难以共同对敌 ,在战争中速败。除伊拉克之外的中东国家则由于伊斯兰教传统观念而在伊拉克战争的立场问题上陷入两难境地。对伊拉克战争中民族、宗教因素的分析也给予我们颇多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青年土耳其党人的泛奥斯曼主义向凯末尔的土耳其民族主义转化中,格卡尔普的思想发挥了重要作用.格卡尔普的基本思想包括:(1)人类共同体可以划分为两大谱系,即"原始共同体"和"民族"."原始共同体"可分为4种类型:以氏族为基础的无差别的共同体;以氏族为基础的有差别的共同体;图腾组织全面退化的种族共同体;衰退的原始共同体.民族分为神学的、法定的、文化的、曾经独立但又在后来失去独立的民族4个亚种类.(2)宗教认同是与帝国相联系的落后的心理认同;民族认同是与民族国家相联系的先进的认同方式,从宗教共同体走向民族国家已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3)世俗民族主义思想,即:主张宗教与政治分离,反对宗教干预政治.  相似文献   

19.
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民族与宗教问题造成巨大冲击。战争的结果使该地区 各种力量对比进一步失衡,加速民族与宗教矛盾和冲突的发展,以及其极端势力和国际 恐怖势力的结合。伊拉克正成为宗教极端思潮和运动的新策源地。美国推行改造中东的 计划,将催化伊斯兰教世俗力量和极端势力的逆向发展,引发激烈冲撞。该地区民族和 宗教冲突将进入新的活跃期。防止大国插手,警惕民族自决原则的嬗变和滥用,对我国 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日本特有的民族优越论是其侵略中朝思想的观念格局中潜在的持久性精神要素。以神国观、"华夷之辨"世界观和社会进化论等为依据而虚构、鼓噪的日本民族优越论实用于日本与亚洲邻国的关系方面,促成日本侵略中朝思想的滋生和延展。以近代化成功为依托而昂扬的日本民族优越论终使其将本民族优越意识置换为"挽救"东亚的救世意识和鼓吹日本充当东亚霸主的舆论工具,发展为民族沙文主义,成为日本对外侵略扩张理论最直接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