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航 《亚非纵横》2010,(3):11-16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信息传播、文化交流、大众媒体、民意调查和支持非政府组织等形式影响国外民众,扩大本国政府、公民与国外民众的对话,减少他国公众对本国的错误观念,提高本国在国外公众中的形象和国际影响力,进而增进本国国家利益的外交方式。世博会为我国开展公共外交提供了一个盛大的平台,也成为中国面向全世界的“公共外交”新舞台。  相似文献   

2.
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公共外交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同国内外非国家行为体合作与国外公众建立联系、交流文化,以促进对本国理解的新型外交形式。广义上的公共外交包括一国政府直接对国内公众进行的活动。目前学界关于公共外交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涉及公共外交的概念、模式、实践、效果等。就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而言,学者们多集中于研究美国、中国、日本等大国公共外交的开展,而对于中小国家的公共外交研究明显不足。印度尼西亚是东南亚第一大国和世界最大穆斯林国家,1998年金融危机和民主化后,印尼国内面临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安全问题,被认定为弱国家,2001年巴厘岛爆炸案后,国际社会甚至质疑印尼是否已是失败国家,使印尼面临国家认同和国际形象的双重危机。但近年来,印尼经济迅速发展,国内政治安全问题缓和,国际形象极大改善。印尼如何重塑国内认同和国际形象,并将两者统一于公共外交中?印尼公共外交的路径是怎样的,存在什么问题?本文将从印尼公共外交的目的与特点、路径选择和制约因素三个方面对印尼公共外交进行分析,探讨公共外交与国家认同和国际形象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中国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体系构建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公共外交是一国政府通过对外信息传播和对外文化交流等方式,对他国民众进行说明、说服工作,旨在创造有利于本国的国际环境,进而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传统外交的重要补充,公共外交的价值日益为世界所认同。中国真正开展公共外交的时间并不长,建国初仅限于单一的宣传,冷战后开始建设自己的公共外交体系,总体来说取得过一定绩效,但仍有缺失,主要表现为重硬权力轻软权力、政策姿态内向、目的意识不强等。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做出新的尝试,包括改变思路,构建个性公共外交机制;有的放矢地改变“观念市场”;确立“精英效果理论”;转守势为攻势。  相似文献   

4.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作为传统外交的补充形式,公共外交在塑造国家形象、建立国家间互信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本文从介绍公共外交理论开始,探讨中国对东南亚国家公共外交的实践,并就中国对东南亚的公共外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软实力作为国家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受到世界各主要大国的重视.软实力外交也在国际关系领域发挥着愈加独特的作用.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俄罗斯业已将发展软实力、提升国家影响力提上本国外交的议事日程.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成立俄罗斯国合署,将独联体国家确立为最优先行动地区,通过推广俄语、维护海外侨民合法权益、开展国际人文合作和推动公共外交等方式,增进其他国家对当代俄罗斯及其物质精神潜力和国内外政策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在国内学术界和政策界对公共外交热议不断的背景下,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明确将“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列为中国外交的任务之一。在西方发达国家,公共外交是国家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于总体外交布局。本文在介绍西方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国际环境等,就如何提升我国公共外交的质量,提出相关的分析和见解。  相似文献   

7.
大体来看,公共外交的实践要普遍早于公共外交这一概念的出现。这对中印两国来说也是如此。中印公共外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上半叶。公共外交在中印近距离认识对方的过程中留下了许多真实的印迹。目前,中国开展对印公共外交非常必要,但却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不利因素。中国开展对印公共外交的当务之急是,有针对性地、系统地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对印公共外交政策,将其提升至发展中印关系的国家战略高度。  相似文献   

8.
非政府组织活动的国际化,对国家外交政策的实施发挥着积极的支撑作用,是一国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非政府组织在大量参与区域性国际公共事务治理的过程中,国际化程度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对本国的外交和国际战略的实施形成重要支撑。美国非政府组织参与湄公河流域国家社会治理的成效显著,建立了国际公共治理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协调的有效机制。本文以现代国家中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服务中的伙伴关系为理论基础,系统分析美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国际合作中的机制,详细阐述美国非政府组织在湄公河流域活动的实践方式,为我国社会组织提升国际化水平,在"一带一路"建设和澜湄合作中更好地与政府协调共进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九桓 《亚非纵横》2011,(2):1-4,59
公共外交是政府主导下的全民外交,它是政府外交的延伸,是对政府外交的有益和有效补充。同时,我们应注意到民间外交作为国与国之间的经常性互动形式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演讲是公共外交的主要手段,传媒则为公共外交的发展增添了活力。我们除了要做好日常性的工作之外,还应处理好各类突发事件,使之成为我公共外交的新亮点。  相似文献   

10.
公共外交一词最早见于1965年美国塔夫茨大学埃德蒙·格利恩(Edmund Gullion)教授的一次公开演讲.半个世纪以来,特别是“9·11事件”后,公共外交得到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重视和推行.随着世界多极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公共外交作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中国政界和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将扎实推进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①这是继2009年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首次提出公共外交之后,②中共中央再一次以党代会报告——中国共产党纲领性文件的形式,表达开展公共外交的信心和决心.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民众对中国日益增长的认识偏差和部分媒体对中国的负面报道已经成为两国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对日开展公共外交旨在通过信息和文化交流活动加深中日两国民众的相互认识和理解,促使日本媒体与公众能以更加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帮助日本人民了解历史真相。中国对日开展公共外交,总体来说取得过一定的成绩,但仍有缺失,不能适应新时期改善中日外交关系的要求。要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采取新的措施,包括充分重视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教育文化交流;加强对内开展公共外交等。  相似文献   

12.
The United States–India relationship was fraught with misapprehension and ideological disagreement during the 1950s. Public diplomacy provides a valuable context for examining these dynamics. This analysis assesses the planning, deployment, and reception of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to India under President Dwight Eisenhower, a period encompassing Washington’s 1954 alliance with Pakistan and economic aid to India in 1957–1958. Public diplomacy reflects the Administration’s difficulty in clarifying its interests in India. The rhetorical and moralising approach of India’s leadership, and their prominence in the global non-aligned movement, contributed greatly to this ambivalence. Public diplomacy planning highlights Washington’s difficulties in confronting India’s identity in world politics; it struggled to craft messages on racial attitudes, consumerism, and Communism, whilst Soviet public diplomacy gave strong competition throughout the period. At the same time, several aspects of American public diplomacy resonated with Indian audiences, indicating that there was the possibility of a closer American relationship with India had Washington taken a different high policy approach to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3.
In terms of the question, “how to create an effective peace-making process in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ase,”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the answer is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to peace-making diplomacy that contains two main settings: political-elite diplomacy and public diplomacy. Political-elite diplomacy suggests various modes of peace-mak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political-elites. Public diplomacy provides instruments to involve the people in the peace-making struggle, prepares them for a change, and presses the leadership to reach agreements. The analysis suggests establishing an institution for the operation of public diplomacy—a major Israeli-Palestinian public negotiating congress. The congress is a democratic peace-making institution that invites representatives of the opposing societies to discuss, debate, and negotiate solutions to their struggle. The article also presents the concepts of political-elite diplomacy and public diplomacy as competitive settings that should be regarded as complementary. It includes lessons from the “Minds of Peace Experiment”—a small-scale Israeli–Palestinian public negotiating congress—which has been conducted in different places around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4.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中国外交经历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变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发展和外交相得益彰,互为促进。中国的发展为外交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外交则为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的和平国际环境、为促进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大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5.
China's concept of international responsibility in different times, as a guide to action, has led to Chinese diplomacy with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Handling international affairs with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China has taken the initiative to assume its international duties while keeping the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national and global interests.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地区关乎我国崛起过程中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南海主权、确保良好中美关系以及拓展对外贸易等核心及重要国家利益,是推行睦邻周边外交、构建稳固战略依托的命脉和支点。台湾问题、南中国海问题、能源问题、自贸区建设问题及提高软实力问题是双方关系中的关键问题,在这些问题上中国核心及重要国家利益面临重大机遇和一定挑战。正确认识这些机遇与挑战将有助于我们有的放矢地推动双方关系进一步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国家利益的全面实现。  相似文献   

17.
The successful hosting of the CICA summit has drawn great attention The attention to China's "host diplomacy". Analyzing new features of China's "host to "host diplomacy" during this new period, this paper will look at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China's "host diplomacy" and discuss the problems that China should address in order to do a better job in this regard and bring its "host diplomatic advantages" into full pla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