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南宁市水源丰富 ,鸭养殖业兴旺。但因鸭大批量、高密度的养殖 ,鸭病的发生机率也不断增加。近几年南宁市养鸭业中鸭疫里氏杆菌病却在不断增加 ,已成为危害南宁市养鸭业的主要疫病之一。据近 2年对南宁市郊 2 63个养鸭场的调查 ,约有 90 .0 %的鸭场曾发生过鸭疫里氏杆菌病。在发病的 2 3 9个鸭场中 ,有 2 16个鸭场出现连续几批鸭发病 ,每批鸭的死亡率均在 5 .0 %以上。为了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 ,笔者对从南宁市不同鸭场疑似本病的病鸭体内分离出的 12株病菌 ,进行了鉴别试验、药敏试验和培养特性观察。根据试验和观察结果 ,确诊这 12株病菌均…  相似文献   

2.
雏鸭病毒性肝炎(DVH)最早(1949年)发现于美国纽约长岛,这次大流行使75万只雏鸭死亡。此后逐渐扩大传播到英国、加拿大、联帮德国、意大利、荷兰、苏联、捷克、匈牙利、埃及、印度、日本等国。在我国,黄均建(1963)最早报道本病曾发生于上海某些鸭场;以后王平等(1972)、吴成等(1981)、谭振国等(1986)、李劲松(1987)和蒋文灿等(1989)分别报道北京、福建、广东、江苏和四川等地都有此病发生,并证明其血清型为Ⅰ型。  相似文献   

3.
1996年1月至2001年6月,对江苏、安徽两省86个鸭场的发病鸭从日龄、品种、流行季节、流行菌株的血清型以及血清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了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调查.结果,在57个鸭场的樱桃谷鸭、番鸭及野鸭体内分离到鸭疫里默氏杆菌92株,而从麻鸭的病料中未分离到该茵;分离到病原的鸭最小为12日龄,最大为41日龄,主要集中在12-30日龄;这些地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流行无明显季节性;这些地区鸭场疫里默氏杆菌流行菌株的血清型至少有5个,其中1、2和10是流行株的主型.  相似文献   

4.
将鸭α-干扰素基因疫苗pcDNA-SDIFN-α分别按每只1、3和6μg剂量采用基因枪轰击方式免疫樱桃谷鸭,以PBS、空载体质粒pcDNA 3.1( )和鸭瘟弱毒疫苗为对照,注射后第15 d给每只鸭人工感染鸭瘟强毒。结果显示,1μg pcDNA-SDIFN-α免疫鸭有3/12死亡,PBS和空载体注射鸭分别有5/12和4/12死亡;3μg和6μg pcDNA-SDIFN-α免疫鸭以及鸭瘟弱毒疫苗免疫鸭100%受到保护。3个剂量pcDNA-SDIFN-α免疫鸭外周血鸭瘟病毒DNA含量显著低于PBS和空载体对照组,而3个pcDNA-SDIFN-α免疫组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基因枪轰击pcDNA-SDIFN-α免疫鸭后能产生一定的抗鸭瘟强毒感染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鸭白细胞介素-2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GenBank中登录的鸭IL-2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了1对特异性引物,以经ConA诱导的广州鸭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的总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出长度为36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上.酶切鉴定、PCR鉴定及序列测定结果表明,获得了鸭IL-2成熟蛋白基因的完整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该成熟蛋白基因由360个核苷酸组成,共编码119个氨基酸.克隆的鸭IL-2基因与GenBank上序列号为AYl73028及AF294322的鸭IL-2基因的同源性高达99.4%.将目的基因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PICZáC上,构建了重组质粒pPICZáC-DuIL-2.酵母转化子经甲醇诱导发酵分泌表达了鸭IL-2基因.SDs-PAGE分析证实,鸭IL-2基因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表达成功,表达的重组蛋白的分子质量约为14.3 ku.  相似文献   

6.
雏鸭氟中毒的诊治梁源祥(海南省畜牧兽医管理站海口570203)自1994年12月至1995年6月,海南省部分鸭场的鸭相继发生跛行,虽未引起病鸭死亡,但因生长发育受阻,残次鸭多而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本人先后对5个发病鸭场进行了诊断和处理。1发病情况雏鸭...  相似文献   

7.
1994年 1月至 2 0 0 0年 10月 ,从全国 2 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 5~ 90日龄患典型鸭疫里氏杆菌病的种鸭和商品鸭中分离到 89株血清 5型鸭疫里氏杆菌。对其病原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 ,血清 5型鸭疫里氏杆菌病在我国鸭群感染范围极广 ;分离菌株对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对小白鼠无致病性 ;各地分离菌株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和非常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 ;各地分离菌株耐药谱很广 ,但对头孢类药物和利福平高度敏感。用分离菌株制备的灭活疫苗免疫雏鸭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8.
鸭鸟蛇线虫病也称鸭丝虫病,虫体寄生在鸭皮下结缔组织,多发于下颌部位,以瘤样肿胀为临床特征。此病在我国台湾,福建、广东、广西、四川、云南、浙江、贵州等省有过流行。1985年8月16日,我们在门诊上发现了此病,随即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一)发病情况 戴楼乡牌楼村张某于1985年8月4日从外地购进30日龄鸭一群,8月6日发现其中一只下颌皮下有一肿胀物,类似症状的病鸭与日俱增。8月19日检查159只鸭,皮下肿胀者有87只,感染率达54.7%,无一死亡。即日,病鸭隔离在陆地上治疗,其余鸭仍在原地放牧,一直未见新病鸭出现。同群饲养的6月19日孵出的鸭60只和邻近地区牧养的雏鸭无类似症状。  相似文献   

9.
不同地区和同一鸭场隔3个月分离的鸭疫里氏杆菌(RA)菌株对氯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哌酸等的敏感性有显著差异,新兽药鸭菌消对RA高度敏感,抑菌圈直径达37 mm,对人工感染和临床病例治疗试验结果,治愈率分别达95.0%和91.2%,比氯霉素、氟哌酸、青霉素的平均治愈率高46个百分点,在各地推广应用200多万羽份,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将鸭肿头出血症病毒(DSHDV)强毒株以不同途径接种10日龄鸭胚,研究了病毒在鸭胚中的繁殖规律,并用透射电镜观察了感染鸭胚各组织器官的超微结构变化,同时用DSHDV人工感染不同日龄雏鸭,比较了不同感染途径对雏鸭的致病性和对不同日龄雏鸭的致病性。结果显示,尿囊腔和卵黄囊2种途径均能使病毒在鸭胚上繁殖并传代,对鸭胚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7.24/0.2 mL和10-6.4/0.2 mL。病毒感染鸭胚后,电镜下可观察到肝和尿囊膜中的病毒粒子,病毒粒子呈球形或椭圆形,大小为60~80 nm,无囊膜;病毒在细胞浆内复制,可形成特征性包涵体;病毒侵害的主要靶器官为尿囊膜与肝,细胞器的变化主要表现为粗面内质网扩张以及线粒体肿胀和嵴断裂、消失。病毒经肌肉注射、口服和滴鼻均能使28日龄鸭感染发病,致死率分别为86%、89%和97%。研究表明,DSHDV能很好地在鸭胚上生长并致鸭胚各组织器官超微结构发生变化,不同感染途径均能使雏鸭感染发病且致病性强。  相似文献   

11.
在广东省水禽养殖较密集的肇庆地区选择4个鸭疫里氏杆菌病发病鸭场和1个未发病鸭场,采集病料,进行病原分离,并用玻片凝集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检测分离株的血清型.结果表明,该地区流行的鸭疫里氏杆菌(RA)仍以1型为主,但有1株与RA 1型抗血清无交叉反应.对RA分离株进行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显示,分离株对丁胺卡那霉素极度敏感,对头孢唑啉、新霉素、头孢氨苄高度敏感,对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恩诺沙星有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相似文献   

12.
鸭瘟病毒抗体间接ELISA检测试剂盒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鸭瘟病毒(DPV)CHv株经过鸭胚成纤维细胞增殖、反复冻融、差速离心和蔗糖密度介质离心制备纯化抗原,建立了用于检测鸭血清中抗DPV特异性IgG抗体的间接ELISA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标准化研究,确定了最佳工作条件,研制了相应的检测试剂盒并对盒内各组分的保存条件、质量控制以及试剂盒的特异性、重复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4.75μg/孔的纯化DPV抗原包被反应板可获得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1∶100稀释的待检血清样品反应后D405 nm值换算为抗体效价的标准直线方程为y=1.573 3.552x(r=0.953,n=40)。试剂盒在4℃保存3个月或-20℃保存10个月后各项性能都很好。应用该试剂盒对皮下注射、口服和滴鼻免疫DPV弱毒的20日龄樱桃谷鸭血液中抗DPV特异性IgG抗体效价进行了测定,皮下免疫鸭于第6 d,口服和滴鼻免疫鸭于第9 d可在血清中检测到DPV特异性抗体,且至第60 d时依然可检测到高效价抗体。证实,该试剂盒可用于鸭瘟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和鸭场免疫抗体水平的监测。  相似文献   

13.
20 0 1年 6月至 2 0 0 2年 4月 ,从浙江省 7个地、市患典型鸭疫里氏杆菌病的不同品种病死鸭分离到 2 0株鸭疫里氏杆菌 (RA) ,所分离菌株对各品种雏鸭具有很强的致病性 ,各分离菌株表现出一致的形态特征和非常相似的生理生化特性。  相似文献   

14.
(一)荷兰莱顿大学蒂欧教授来厦访问荷兰皇家协会会员、荷兰——印尼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莱顿大学东南亚和太洋洲研究系主任蒂欧(A·Teeuw)教授夫妇于4月8日至12日来厦进行学术交流。蒂欧教授在厦门大学期间,向南洋研究所、历史系、中文系和外文系等单位有关人员先后作了二次报告。在题为《荷兰学术界研究印尼问题概况》报告中,他着重介绍莱顿大学自1851年该校成立印尼语言文学系以来的研究情况,指出不少印尼学生在荷兰留学后成为印尼民族运动的先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荷兰对印尼的研究曾一度中断,1975年成立荷兰——印尼文化交流委员会,双方合作研究印尼地方史。目前有20多个印  相似文献   

15.
鸭瘟病毒疫苗株在免疫SPF鸭体内的生长动力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鸭瘟病毒疫苗株在免疫SPF鸭脑、胸腺、脾、肾、肝、法氏囊中的动态分布规律,根据GenBank中鸭瘟病毒的UL6基因设计引物RTF和RTR,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建立了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重复性好的标准曲线。利用建立的标准曲线对采集组织中鸭瘟病毒DNA的拷贝数进行定量。结果显示,免疫后在脑、胸腺、肝、肾、脾、法氏囊均能检测到鸭瘟病毒DNA,且免疫后第1天至第3周,肝、脑、肾中病毒DNA的拷贝数较其他受检组织中鸭瘟病毒DNA的拷贝数高。免疫后至第9周,鸭瘟病毒DNA检出不稳定。试验结束时,除肾、法氏囊外,其他组织中病毒DNA的拷贝数均下降至1×105copies以下。表明鸭瘟病毒疫苗株对SPF鸭组织具有泛嗜性,其主要分布于SPF鸭脑、肝、肾中。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应用A型超声诊断家禽疾病的规律,于1983年8月对23只北京鸭种鸭进行了A型超声探查。(一)材料与方法 1.试验动物:从南海县某北京鸭场,选取北京鸭种鸭23只,年龄为30个月,体重为2~2.7公斤,全部雌性,体况不见异常。超声探查时先剪去鸭腹部羽毛,然后仰卧保定。 2.测定仪器:国产CTS-5型超声诊断仪,换能器工作频率为2.5兆赫,探测深度调节在30厘米范围,仪器正常灵敏度调节“增益”在6,“抑制”在6.8。  相似文献   

17.
Ⅰ型鸭肝炎病毒间接免疫酶染色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蔗糖密度梯度离心提纯的Ⅰ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免疫兔制备兔抗DHV-Ⅰ抗体,建立了检测石蜡组织切片中DHV-Ⅰ抗原的间接免疫酶染色(indirect immunoperoxidase staining,IIS)方法,并对DHV-Ⅰ强毒人工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各个组织器官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IIS与DHV-Ⅰ感染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等呈现阳性反应,与鸭瘟病毒、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发病和死亡雏鸭的肝以及健康雏鸭的肝呈现阴性反应。感染DHV-Ⅰ死亡或濒死雏鸭的肝、脾、肾、心、胸腺、腔上囊、胰腺、十二指肠、盲肠、空肠、回肠、直肠的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呈阳性或强阳性,DHV-Ⅰ抗原主要分布于感染细胞的细胞质。该IIS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可用于DHV-Ⅰ在感染雏鸭组织细胞中的亚细胞定位、DHV-Ⅰ感染雏鸭的实验室诊断、甲醛固定组织的回顾性诊断。  相似文献   

18.
1984年以来,我市有10多个乡发生雏鸭病毒性肝炎,造成大批死亡,严重威胁着养鸭业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有关资料介绍,制备鸭病毒性肝炎免疫卵黄,对用其治疗和预防雏鸭病毒性肝炎的效果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通过建立鸭疫里氏杆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指纹图谱数据库,探讨不同来源的鸭疫里氏杆菌的流行病学及传播特征。2013年2月到2015年7月,从广东省9个城市收集具有典型鸭疫里氏杆菌病症状的病(死)鸭和鹅的脑、肝组织样品,分离培养鸭疫里氏杆菌。采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鉴定疑似菌株,并进一步用特异性PCR进行鉴定。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SmaⅠ-PFGE分子分型。结果显示,共分离得到115株鸭疫里氏杆菌,其中鸭源54株,鹅源61株。其中,58株菌株分型成功,得到16种不同的SmaⅠ-PFGE型(以相似度≥90%为判定标准),包括11个簇(Cluster)和5个单一型(Single type)。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鸭疫里氏杆菌存在广泛的克隆传播,且存在于不同种属的宿主动物(鸭和鹅)之中。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适于鸭瘟病毒(DPV)弱毒增殖的细胞系,利用4个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单倍型鸭品系,体外分离鸭胚肝细胞,在干细胞因子、白细胞抑制因子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下,获得鸭胚肝间充质干细胞(DuLMSC)。接种DPV疫苗株C-KCE后,结果显示:F1~F10代均能稳定出现CPE;将F10病毒接种细胞24 h后,通过扫描电镜在胞质、胞核及细胞间隙均能够观察到典型的疱疹病毒粒子;F1至F10代均能扩增出DPV UL2基因片段,序列测定结果表明F1、F5、F10代的扩增产物与NCBI中公布的DPV株(EU082088)的核苷酸同源性为100%;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和一步生长曲线结果表明,源自B4系单倍型鸭的DuLMSC细胞系增殖DPV的病毒含量明显高于B1、B2和B3系。本研究为稳定培养鸭瘟病毒提供了优良稳定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