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6 毫秒
1.
西方学者在研究国际关系理论时往往有两种倾向:一是把国际关系理论作为某种静态的东西来研究,二是认为一种理论一旦被确立,就有某种"普世性".然而,国际关系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国际关系理论也同样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且形形色色的国际关系理论都有其针对性,都是应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的不同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在建立自己的国际关系理论体系时,必须充分考虑以上两点,即时空问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国际关系研究之发展回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波澜壮阔的30年改革开放同步,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研究在不断适应全球化时代国家现代化与国际化发展需求中发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从以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世界为研究中心到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从大规模引进介绍国外理论和新兴流派到探讨"中国理论、中国学派、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的建立,从服务于国家外交的对策分析和研究报告到超国家和次国家行为体的对外战略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从仅仅关注和平、安全、主权等"高政治"议题过渡到对涉及经济、社会、环境、人权等"低政治"议题的关注,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尽管中国国际关系学还有着学科发展诸多问题与缺失,但是,在中国与世界紧密相连的今天,国际关系理论的话语权将与中国的国际影响同步增长。  相似文献   

3.
从地区国际关系及外交政策的现实出发,拉丁美洲产生了一些富有见地的国际关系理论,但其与源自美国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有着不同的学术传统,在很多方面都显得格格不入,彼此间对话、交流很少。本文简要回顾了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与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各自的历史发展,并以发展主义、依附论、混合模式和外围现实主义作为拉美本土国际关系理论的代表,将其与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作了比较。相比主流国际关系理论,拉美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对象更宽泛,在研究方法上较不"科学化",并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的"无政府状态"基本假设提出质疑。另外,从目标来看,拉美国际关系理论旨在解决发展问题,而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则力图探索和解释国际关系的普遍规律。实际上,两类理论就是从不同的研究目标出发,沿着两种不同的逻辑路径发展,从而衍生出差异。所有这些差异也可以根据这两种不同的逻辑路径串联起来。最后,本文认为,两类理论间的差异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有着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新现实主义为代表的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不能解释国际变化,于是,历史社会学重新大规模地进入国际关系研究领域.国际关系中历史社会学涉及众多的理论流派,它从不同于政治学的视角重新审视国际关系,注重国际关系的社会和历史属性,尤其是把国家重新引入到国际关系分析之中,以此为基础重新铨释了国际关系的基本概念如"国家"和"国际"等,并把它们置于社会或世界整体中考察其演进过程,尝试建立替代性的解释模式.这些解释模式远远超出了传统国际关系研究的视野,是一种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国际学界对国际关系学科并不"国际"这一问题的反思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两大方向:一是对国际关系学科中美国霸权地位的批判;二是通过探索西方之外的国际关系理论来破解传统理论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阿查亚和布赞提出的"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和"全球国际关系学"的倡议与这两方面的理论反思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延续性,但其强调的理论研究重点也经历了从吸纳非西方的元素到超越西方和非西方的区分、实现"统一的全球对话"这一转变。中国学者对于构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追求在过去30多年间经历了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到建设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两个不同阶段。从有关全球国际关系学的方法论讨论来看,"超越两分与推动对话"有助于"中国学派"的构建并实现"二元互补",而"深入地方和走向全球"则可以使其突破"中国中心主义"和"中国例外论"的束缚,从而获得更广范围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6.
"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或者说"构建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首先要面对的是"理论是什么"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尽管理论在肯尼思·沃尔兹那里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外纱",但是我们可以从被我们所认同的三大国际关系理论范式中寻找到其共同拥有的"理论成分",它们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事实和一个适当逻辑的产物.这种对理论的理解与中国人传统上所理解的理论之间的分裂是深刻的,这种中西之间的分裂逐渐演变成国内学者之间在理论理解上的分歧.对理论概念本身的不同理解所带来的后果也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大辩论"一直被视为国际关系学科的主流叙事方式。近年来以大理论或范式为主体的"大辩论"却逐渐偃旗息鼓,多年来没有出现堪与三大主流范式相比肩的理论范式,因此,"国际关系理论终结论"开始流行起来。然而,当前国际关系正在发生的实用主义转向使我们有理由对"国际关系理论终结论"表示怀疑。当前国际关系发生的实用主义转向,在理论形态层面表现为国际关系中"另类理论"的逐渐增加,在方法论层面表现为多元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兴起。这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缓和了"大辩论"传统所造成的单一理论霸权和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一个成熟的国际关系学科,恰恰就是其展现出来的现实关怀意识的增强和理论包容性的增加。国际关系中"另类理论"的增加,表现出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关怀意识在增强;国际关系理论"多元主义"和"折中主义"的发展趋势,展现出的正是其理论包容性的增加,而且也有可能借此推动国际关系理论进一步的创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辩论"结束之后,我们面临的不仅不是国际关系理论的终结,而有可能是国际关系理论正在日渐走向成熟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当代 ,全球化浪潮正使世界联为一体 ,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忽视别国因素而独立行事。在此背景下 ,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如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世界体系论等从结构、相互依赖和体系的意义上来解释国际关系。新兴的建构主义、女性主义等理论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理解国际关系的不同层面。 2 0 0 0年 ,正在众多理论争鸣于学术界时 ,英国学派新一代学者威斯敏斯特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巴里·布赞和布里斯托尔大学政治学教授理查德·利特尔在其新著《世界历史中的国际体系 :重塑国际关系学》① (以下简称《重塑》)中 ,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发起挑战 ,为我…  相似文献   

9.
中东欧国家处于大国之间,在选择发展道路的关键时刻,往往仰仗大国或大国集团的保护,因而特别容易受到国际关系变动的影响,并且大多移植外来模式.中东欧国家的"欧洲化"道路也是对西方模式的移植,但与一战结束后模仿西方式民主制的尝试和冷战爆发后照搬苏联模式的实践不同的是,这次移植得益于中东欧国家的主观意愿、中东欧各国国情对西方模...  相似文献   

10.
"人的安全"(human security)观念自20世纪90年代兴起,已成为国际关系研究中新的主题,也引起了国内学界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安全观上的"范式转换"。然而对于这一扎根在自由主义之上的理念,学界多从实践角度进行探讨,对其内涵的研究相对贫乏。本文以战争——与"人的安全"直接相关的要素——为切入点,在正义战争理论传统的回顾中,通过"何人之安全"和"人之何种安全"这两个问题,揭示和分析"人的安全"观念的复杂与矛盾之处。作者无意否认这一理念的意义,而是期望通过此文提出的问题,引发学界更多的注意和更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中华传统文化用"势"的概念来诠释物或人因权力、地位、格局和发展趋向等因素而生发出原本没有或相对于他者更强的变革能力的特性。虽然"势"的涵义与现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力"的概念最为接近,但"势"并不完全等同于"力"。在国际政治的发展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势""力"相悖和"势""力"错位的情形。如果说"力"使国家能够在国际政治中作为独立行为体行事,那么"势"则决定国家的行为取向。"势"与"力"是否相称、能否相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国对待现行世界秩序的基本态度。国家间的"势"对比跟"力"对比一道决定国际体系的基本结构及其稳定性。中国人在思维方式上贵"势"不贵"力",提出了系统的用"势"之道。其中,"度势""随势"和"谋势"最为重要,并深刻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外交的理论与实践。"势"作为中华经典国际关系概念,极具中国特色,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思维,在当代仍然具有鲜活生命力,对理解当代国际政治和中国外交具有重要指导价值,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缺失。  相似文献   

12.
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提出了如何开展自主创新研究的重大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需求不断增大,从而使得国际关系理论的自主创新任务更加紧迫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形成了以"清华路径""上海学派"等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学派",即中国的和平发展学。具体而言,无论是"道义现实主义""国际共生论""天下体系理论"还是"关系理论""文化国际主义""合异论"等,都包含在中国和平发展学之中。尽管在"中国学派"内部还存在着学术上的分歧,但各学派都主张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提炼核心概念,从中国的外交实践和理论中抽象核心思想,从既有的西方和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汲取丰富的养料,以便为不断完善"中国学派"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中国国际关系学者正在围绕和平发展问题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其目的不仅是要直接服务于中国的和平发展这个伟大的实践,而且还要不断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学在国际上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力。当然,中国学者构建中国和平发展学并不是为了取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而是要在复杂的国际社会中向世界提供一种新的理论思维方式和一种新的理论阐释,以弥补既有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13.
族性是族类群体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是形成族类群体认同的纽带。族性认同是族类群体形成认知和行动一致性的基础,凭借动员的环节,族性及族性认同被带入政治场域,参与资源和权力的分配,并因循不同的政治行动呈现出族际关系、族类群体与国家关系、族类群体与国际关系的复杂交织和震荡联动,在不同的时空表现出不同的态势和影响。当族类群体的政治行动超出有序范围,以暴力、骚乱、恐怖行动、屠杀、清洗、武装冲突和分裂运动等形式出现时,便给相关群体带来恐惧与伤害,给社会和国家带来失序与动荡,甚至会危及国家主权和地区、国际的政治关系与秩序。族性安全,是指因族性动员而对人的生命、社会秩序、国家主权、国际关系等是否产生威胁或损害的状态。族性转化为安全议题需要以认同为基础、以动员为条件、以信念为支持,并在一定的族际结构中发生,因而需要族性认同、政治动员、民族主义、离散政治等理论的诠释。族性安全的研究范式可分为规范研究和经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性的跨国问题此起彼伏、全球治理的相关理论与实践方兴未艾、国家治理面临的挑战趋于多元化、大国竞合博弈呈现多层次宽领域态势之际,国际制度与国家治理到底有何联系?国际制度与国际关系之间如何相互影响?中国应如何参与、塑造国际制度?为探讨影响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走向的这些重大问题,2015年1月17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了以"国际制度与国家治理"  相似文献   

15.
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批判了国际关系学科"西方中心论"的现状,主张建立以多元普遍主义和世界历史文化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学,鼓励非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中国国际关系学者通过借鉴中华历史文化的思想资源,进行了有学理意义的理论建构,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并开始在世界上产生学术性影响。本文通过梳理全球国际关系学倡议和中国国际关系理论之间的相互需求和相互呼应以及彼此间的互动,为中国国际关系理论提出了一个可操作性界定,同时也试图回应一些对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评价和质疑。  相似文献   

16.
女性主义是唯一以性别作为理解世界政治的核心的理论。然而 ,以经典现实主义为代表的国际关系理论传统却忽视或否认国际关系中的性别问题。本文通过女性主义视角对权力政治加以重新评价 ,以反映性别与国际关系的关联性。第一部分主要借助汉斯·摩根索的著作来描述权力政治概念 ,揭示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构建在对政治人、国家和国际体系的男权主义表述上 ;第二部分则依靠性别对经典现实主义加以解构 ,主要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定义权力政治概念 ,并且通过对权力的多种来源、多层含义和广泛人性的表述 ,挑战现实主义理论范式 ;结论部分谈到女性主义将性别作为分析范畴引入国际关系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全共同体"理论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探求"安全共同体"理论的渊源出发,依据多伊奇等人和奥特勒等建构主义者的核心研究成果,对其概念内涵、主要类型及其特征、实现条件及生成过程、衰落原因及如何稳定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解析,力求客观地展示一个西方国际关系理论视野中系统而独立的"安全共同体".最后,结合学术界的不同看法,对"安全共同体"的这些核心理论做出几点评价.  相似文献   

18.
作为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和主权国家间外交活动的影响因素,"空间"的含义与"地缘"相近,"空间"是"地缘"的前提,"地缘"是变化的"空间";空间因素与地缘因素相近、相通,指的都是国家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对政治的影响.这种环境除了地理环境外,还包括与地理相关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军事环境、文化环境等等.因此,运用地缘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分析"空间"因素对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影响,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国际安全研究》(双月刊)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中国第一本以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国际关系、国际安全领域的一流学术研究成果,在中国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国际安全研究》依托国际关系学院在国际关系和国家安全研究方面的学科优势,以"加强战略思维、审视国际安全、维护国家利益"为宗旨,刊发国际安全理论、安全机制、全球及地区安全局势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传播国际安全各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促进安全理论研究与国家安  相似文献   

20.
依附理论在国际关系中已被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所批判和抛弃,而今,它在海湾地区重新找到市场,主要是一些国家的安全易遭破坏的现实所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导致海湾六国普遍奉行预防理论,其要旨是"防患于未然";霸权和平理论是西方现实主义理论的一种,它对海湾国际关系的影响极为深刻,但它仅为海湾中小国家接受,而不为地区大国所接受,两者立场针锋相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