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太地区出现了“雁阵”框架的国际分工体系,日本起着领先作用,并积极推行这种分工体系,以加强它的主导作用,逐渐实现其“东亚经济圈”的构想. 90年代,亚太经济合作与发展仍将在“雁阵”框架下进行,继续保持松散的、多层次的和开放性的合作形式,一体化程度会有所提高,但仍是低水平的. 日本今后对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应该作出更大的贡献:努力发挥日本作为亚太国家商品吸收地和资金、技术供应地的作用,并努力解决本地区的南北矛盾,缩小南北经济差距.  相似文献   

2.
拉美和东亚发展模式比较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拉美发展模式,指智利、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拉美新兴市场国家的发展模式。东亚发展模式,指国际经济学界认定的战后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经济高速持续增长及其运行方式。为便于比较,本文所述东亚发展模式是指亚洲“四小龙”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模式,不含日本发...  相似文献   

3.
日本推行“离美归亚”新战略的背景以及对我国的影响姚顺先80年代中期,日本提出了以自己为“领头雁”,亚洲“四小龙”、东盟为其左右翼的“雁行经济发展模式”。近年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以日元升值为契机、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地加强同亚洲各国的经济、...  相似文献   

4.
随着韩国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日、韩三国产业结构与产业发展的差距有所缩小。当前三国之间的国际分工仍留有“雁行模式”的痕迹,制造业在三国均占有主导地位,但制造业内部各部门的发展水平仍有差距,三国在对外贸易中表现出来的产业互补性仍然较强。而另一方面,韩国与中国资本、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对日本形成了竞争,韩国在少数劳动密集型行业同中国也存在竞争,三国产业在原先以互补性为主的基础上出现逐渐增强的竞争趋势。  相似文献   

5.
东亚地区产业分工模式的演进及中国的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东亚地区以要素禀赋为基础的“雁阵式”产业间分工模式,因失去其所依赖的劳动力禀赋的竞争比较优势,已不能符合东亚的现实发展状况。伴随东亚后发经济体的迅速发展,东亚地区以规模经济为基础的产业内分工体系逐步形成。为产业内分工发展注入了动力源泉,推动了东亚地区的产业结构梯度由单一模式向复杂化、网络化转变,提供了基本保障条件。在东亚产业分工模式的演进过程中,中国应适时采取对策,以获取分工新格局中的有利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日本是中小企业最多的国家。中小企业在日本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来,日本中小企业为了寻求新的发展途径,积极扩大对外直接投资,掀起了一个继70年代初期之后的又一个高潮,并且在投资重点的地区分布上从北美转向亚洲,在亚洲又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即亚洲“四小龙”)转向东盟和中国。  相似文献   

7.
在市场、技术、人力等多方面的作用下,中国经济开始出现全面升级的势头:一是在人均GDP接近8000美元时,消费开始出现大幅度升级,开始从过去30年的以吃穿住行为主体的工业化消费转向以高端制成品和服务消费为主的后工业化消费;二是产业在需求拉动下,开始大幅度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国升级版经济的雏形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8.
冷战后,日本与东北亚诸国的关系由以往单一倒向美国的“台球模式”转变为一种以日本为圆心,以与东北亚其他国家亲疏远近关系不同为半径的同心圆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样式颇似水中涟漪,故可称为“涟漪模式”。该模式的形成主要源自历史、地缘、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时,近年来日本及东北亚其他国家外交政策的演变也可以使我们梳理出这种模式未来发展的一些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70年代,主要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拉美国家和以出口为导向的亚洲“四小龙”。都取得了较快的经济增长。进入80年代后,二者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趋势:在债务危机印通货膨胀的困扰下,80年代成为拉美国家“失去的10年”;而亚洲“四小龙”则保持了原有的发展势头,对国  相似文献   

10.
自去年7月泰铢贬值引发东南亚金融危机后,东亚经济形势几经沉浮,至今未见起色。特别是今年6月以来日本经济形势恶化,给本来已步履艰难的危机各国雪上加霜。鉴于日本占亚洲GDP的70%,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东亚国家投资、贸易的重要伙伴国,日本经济状况如何对东亚国家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本文以泰国为例,探讨目前金融危机形势对日本与泰国经贸关系的影响。一、泰国经济结构中的日本背景从80年代中期广场会议后,东亚地区“雁形”经济模式逐渐显示,日本在东亚区域的经济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泰国经济背景中的日本因素十分突出,表现在:1投…  相似文献   

11.
一、公元ZOOS年印尼将转变成为石油净输入国自80年代中期以来,亚太地区一直持续了高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的经济增长中心”,其中东盟地区又成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长中心”。但是在经过了十多年的持续高速经济增长之后,东盟国家的各种制约因素对经济发展的牵制作用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以面向出口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作为经济增长动力的动量已越来越疲软,出口增长速度在近几年来已经开始减速。产业升级的要求(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日益迫切,基础设施与基础工业薄弱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也日益突出;此外,…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与东亚之间的经济失衡及摩擦由来已久,经历了20 世纪60 年代至70 年代美国 与日本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80 年代至90 年代中期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与美国经济失衡 及摩擦为主的阶段,以及其后中国与美国经济失衡及摩擦为主的阶段。美国与东亚经济失衡是世 界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二战后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以及美国经济的相 对衰落。战后加速和维持东亚与美国发展不平衡的具体原因是:东亚与美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东亚与美国储蓄和投资率差异、国际产业转移与国际分工的变化以及美元全球霸权体系的确立。 我们认为这种失衡局面是难以长期维持的  相似文献   

13.
日本侵华时期,大批日本左翼转向作家,迫于各种缘由来到中国东北,在殖民主义政权猖獗之时,他们在文坛上留下了众多的殖民主义色彩的“标识”。牛岛春子便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她以一个“满洲国”官僚太太的身份目睹了“满洲”殖民政权的衰微,又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纤细笔触诠释了统治民族眼中的异地异风异人。本文力求从历史叙述的角度揭示“左翼转向作家”牛岛春子笔下的“民族协和”景象,以资为剖析日本殖民主义政权的侵略政策提供一个历史的昭示。  相似文献   

14.
日本的有事法制:历史、现实、未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昨天的思维在今天做明天的事” ,这是对日本有事法制立法化举措的最贴切的剖析 ,也是对冷战后日本国家政治运营的最真实的写照。由标榜“不再发动战争”的“和平国家”向“能够战争”的“普通国家”急速转向的日本 ,已经在唤起人们对其历史与未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政治分析樊党生一、世界政治经济环境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在过去的十年里一直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而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被称作“东亚模式”,其中发展领先的国家和地区被誉为“四小龙”,泰国以其高速的经济增长也被称为第五条“小龙”。...  相似文献   

16.
孟晓旭 《国际问题研究》2023,(2):103-121+126
日本内阁会议通过《国家安全保障战略》《国家防卫战略》和《防卫力整备计划》,要求构建“对敌基地攻击能力”,提升防卫费,首次将经济安全保障明确纳入《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提出以集“外交力、防卫力、经济力、技术力、信息力”一体的综合国力实现国家安全利益,将中国定位为“最大战略挑战”。日本国家安全战略的重大转向是日本追求“大国化”的表现,也有配合美国战略需求和牵制中国的地缘安全考量。它突破了日本战后长期坚持的“专守防卫”原则,导致其成为新的危险性安全变量,这将加剧大国安全竞争和地区安全冲突风险,导致中日安全关系更为复杂。受内外因素的影响,日本国家安全战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相似文献   

17.
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亚太经济出现了令人注目的稳定、持续、高速增长,从而使这一地区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明显提高,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广义的亚太地区包括西太平洋诸国、美国和加拿大的西部沿海、中国、日本、亚洲“四小龙”、东盟等国,狭义的亚太地区就是东亚、东南亚地区。通常讲的世界经济发展最快和最富有活力的地区是指狭义的亚太地区,即包括日本、中国、“四小龙”、东盟等国家和地区。要考虑世纪之交的亚太经济,必须首先考虑东亚和东南亚经济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中印产业结构变动实证分析杨秀齐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长期谋求的主要目标。产业革命以来,人们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国家经历了2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发展中国家中也出现了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经济快速增长的典型。...  相似文献   

19.
新加坡经济发展迅速,并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该国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也在不断发展.本文以新加坡《海峡时报》对中国的报道为样本,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报道题材、报道方法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探讨该报纸是如何建构中国形象的.  相似文献   

20.
东北亚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的劳动力资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目前东北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动为着眼点,从资源差异、产业差异和人口数量、分布、劳动力差异三个方面论述了对劳动力国际迁移的要求。阐述了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具体分析了苏联远东、日本、南朝鲜、中国的劳动力资源余缺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北亚区域内劳动力资源合理使用的设想。文章在最后提出了四种东北亚区域内劳动力迁移的基本模式,即日本的“输入与海外雇用相结合”模式;苏联的“多层次,大批量输入”模式;南朝鲜的“输出与输入相结合”模式;中国的“多输出,少输入”模式。并从劳动力资源预测、技能培训、管理、研究机构四个方面提出了劳动力资源计划与管理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