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经济威胁论"及其国家形象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珏 《国际观察》2007,(3):53-57
从经济总量威胁论到贸易、资本威胁论,"中国经济威胁论"愈演愈烈,呈阶段性递进式扩大发展,其发展过程正吻合中国国际经济地位的逐步提升.国家形象随着国家国际地位的变化而发生改变,但是,中国作为一个认知对象仅仅是影响因素之一,而认知者具有自我认知意义的信息选择过程在此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国际地位变化和国家形象的关系体现为三个悖论,国际地位并不直接决定国家形象认知的方向,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不一定必然导致国家形象的负面化,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与改善中国国家形象存在同时并行的理论可能.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的博弈不仅仅是经济、军事、政治力量的较量,国家形象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变量。国家形象对于实现和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意义表现为国家形象既是一种“软实力”,又同国家的政治实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之间具有复杂的互动关系。国家形象关系到一个国家能否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己的短期和长期目标,影响到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政治地位、经济参与程度以及凭借自身实力在国际舞台上纵横捭阖的能力。中国在全球化时代谋求和平发展,必须与国际社会建立开放、温和的良性互动关系,欲达此目的,中国必须重视“国家形象”建设。  相似文献   

3.
关于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友富 《国际观察》2006,119(2):15-19
国家形象品牌的构建和展示是公共外交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21世纪的中国国家形象品牌的重新构建也有着非常迫切的现实意义.本文提出以"和平、和谐、合作"作为21世纪中国的国家形象品牌的核心理念和内涵,因而认为,实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是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基本价值取向.文章还认为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的实现要通过一定的标识物和载体来实现,通过借鉴和吸取中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主张用"竞合"代替"竞争",积极探索合作共赢的途径,是中国国家形象品牌构建实现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当前,中国国家形象面临着严峻挑战,亟待借助公共外交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结合拉斯韦尔传播过程模式,从信源、信息、媒介、受众及效果五个方面对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这一个案的公共外交效用进行较为系统客观的评析。在此基础上,主张从主体、客体、内容、形式、体系等几个层面着手积极建构未来中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年来开展公共外交,全面展示了我国的国家形象和发展理念,促进了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年轻人以特有的活力朝气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形象的塑造出谋划策,是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重要方式,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家形象建构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国家形象的国际传播现状是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的反映,建构中国国家形象要解决多种"中国威胁论"的现实挑战,而和平发展有利于国家形象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可以说也是对各种"中国威胁论"的战略性回应,有利于进一步巩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对外传播舆论导向的正确性可以和技巧性、艺术性结合起来,从而为建构良好的中国国家形象做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国际机制的参与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机制的参与与国家形象的建构两者存在辩证统一的关系.对国际机制的积极参与有利于国家形象的提升.良好的国家形象有利于对国际机制的参与,及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与积极参与国际机制并在其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8.
国家形象,也称"国际形象"、"国家对外形象",作为俄罗斯国家形象主要内容的俄罗斯政治形象,在最近的20年问,随着由苏联到新俄罗斯的名称上的变化,其国家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俄罗斯与西方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当新俄罗斯力图在世界舞台上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时,它所展现出来的形象引起了欧美社会的不安,而与此同时,俄罗斯在中国的友好形象得到了保持和加强,从"老大哥"演变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9.
邢丽菊  赵婧 《东北亚论坛》2021,30(3):111-126
国家形象是国际社会对某一特定国家的总体感知、评价与情感,它的具体内容在主体与客体的共同建构中稳定、变化和更新.提升并运用国际话语权是主权国家塑造和建设国家形象的重要路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国家形象的海外认知情况较为复杂,积极与消极评价共存.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的国家形象被不同政治和文化背景的人密集讨论,部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污名化现象凸显出来,维护国家形象和提升国际话语权成为紧迫课题.在国际话语权相比过去有所提高的情况下,中国在国家形象的塑造和传播方面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包括“西强中弱”的国际话语权力结构的制约,以及舆论引导、议程设置和学术创新能力方面的不足等.未来,基于国际话语权的构建以维护和完善中国国家形象的具体路径可参考:以舆论性话语权加强公共危机中的国家形象管理,以制度性话语权在国际治理机制的议程、规则和话语中嵌入理想的国家形象,以学术性话语权为国家形象提供更多的价值来源和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0.
陈宗权  谢红 《国际观察》2015,(3):95-108
国家形象塑造包括形象客体的"自塑"与形象主体的"他塑"过程。目前学界对形象"他塑"的忽视,使得国家形象的理论构建遇到难以突破的瓶颈。形象"他塑"必然要追溯到形象的主体性生成问题。从形象生成的本源意义上讲,"国家形象"可以化约为一个社会心理学命题,而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范式使得简约化的"国家形象"研究成为可能,它可以为国家形象主体性生成提供理论依据和分析框架。在理论构建过程中需要一种自觉的"范式"意识,如此方能使得国家形象研究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通过理论硬核构建及范例应用等而确立社会认同视角的国家形象研究范式是可期的,未来研究的纲领可以围绕"范式"的确立来设计。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外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也是中国国家形象"他塑"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中俄互为近邻,随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俄媒体有关中国的报道日益增多。本文分析俄罗斯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州三家主流媒体2011年有关中国的报道,总结报道中体现的中国国家形象、国民形象、商品形象等特点,指出俄罗斯区域主流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与中国实际形象及两国联合声明/公报中所描述的存有一定距离,俄罗斯的中国形象建构是服务于俄罗斯的国家利益需要,受中俄两国关系、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影响,提出在俄中国形象塑造的若干思考,以缩短中国国家形象自我认知与外界解读之间的差距,有效减少外媒对中国认知的不足与误解。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对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新外交”进行了分析和解读。在分析中国新外交“新”在何处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中国新外交首先反映出中国对国家利益认识的变化,即中国对国家利益的界定已从境内扩展到周边乃至整个世界,而且从主要追求物质利益、经济财富到国家形象与经济利益并重。而中国对国家利益认识的变化又是中国国际身份认同转变的结果。中国的国际身份正在由一个注重经济利益、独善其身的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一个注重发展软实力、兼济天下的“负责任大国”,其主要表现为:中国开始成为一个自信的国家、一个倡导合作的国家和一个积极维护国际秩序稳定的国家。  相似文献   

13.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一个国家的实力既体现在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硬实力”,又包括“软实力”──一种能影响他人喜好的能力,这种能力源自该国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1]5-11华文教育即是中国提升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对中国软实力的培育和运用具有重要意义。有国外媒体曾就此评论说,“中国正在用汉语文化创造一个更加温暖和更加积极的中国社会形象。”[2]“中国政府的汉语推广战略高明之处在于,学习过去其它一些国家的经验,推广教育和语言有助于加深外部世界对一个国家的了解,这是扩大一国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战舰…  相似文献   

14.
“一带一路”如何影响中国在东南亚的形象、能否改善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形象认知?基于2005—2021年“全球事件、语言与语调数据库”(GDELT)数据,采用多重、多期差分法(DID)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对东南亚国家对中国形象认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一带一路”与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形象认知显著正相关;“一带一路”的经济社会发展效应、赫希曼效应和贸易、投资的中介效应均会显著提升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的正面评价和认同;“一带一路”与制度距离、文化差异、相互间的认知差异、外交立场距离的交互效应也会显著弱化这些距离变量对中国在东南亚形象的负面影响;“一带一路”对中美权力变化、中美战略关系和对中国威胁认知的优化、调节效应也会有效缓解、改善东南亚国家在中美之间的选择困境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中国对非洲外交视野中的国家形象塑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成长为世界大国的进程中,非洲大陆是中国树立自身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重要舞台。中国半个世纪的对非外交为自身塑造了"患难与共"、"平等待人"、"互利双赢"、"文化亲和"、"发展典范"的良好国家形象。但近年来中国与部分非洲国家的经贸摩擦和价值观分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中国在非洲的形象魅力,因此必须及时采取措施以优化和提升中国在非洲的声誉与形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形象在西方正在发生变化。西方观察中国的视角更加多元,中国形象趋向立体,增添了一些理性的元素。但是,西方国家的中国观仍然折射出深刻的意识形态偏见,严重阻碍了西方国家对中国形成符合事实的认识。这些片面的认知和不公正的价值评判使中国形象蒙尘。因此,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被提升至战略高度,在国际上营造中国和平、发展、合作的良好形象是未来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7.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能源消费与进口国,能否确保稳定的能源供应已经成为国家安全的一个战略性问题。俄罗斯作为一个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与中国有着天然的地缘优势,对中国确保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化石能源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促进两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无论对中国确保能源安全,还是对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经济全球化和中东地区处于深刻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与海湾国家的经贸合作是中国对外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海外国际形象不佳的状况,促使中国从战略高度重新审视国家形象优化问题。良好的国家形象是确保中国对外战略的实施和国家的海外利益的基础,并为中国与海湾国家经贸合作创造条件。如何优化中国在海湾地区的形象,是中国发展与海湾国家关系过程中所必须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的建构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为中国外交实践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外交形象由建立在国家实力与地位基础上的刚性形象与建立在吸引力与亲和力基础上的柔性形象所构成,从主客体塑造的角度存在“自塑”与“他塑”形象之分,从国内外公众认知的角度存在内外形象之分。建立在跨学科多元理论基础上的“实力—身份—话语”三维是外交形象生成的关键环节,彼此间存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与相互转化的紧密关系。实力外交、国家身份与话语传播分别是外交形象建构的实践基础、方向依托与桥梁媒介。建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象,需要加强“外交形象学”的学科建设和系统研究,掌握对实力外交、大国身份的叙事主动权,以“柔实力”概念超越西方软硬实力二元区分的困境,以大国和平负责任社会性内涵超越单一的权力性内涵,大力发展媒介化公共外交,建构融通中外的外交话语体系与战略传播体系。只有充分把握与协调好“实力—身份—话语”的三维互动机理,以实力为基础,以身份为依托,以话语为媒介,从“三维一体”的联系性与整体性视角出发,才能更好地塑造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外交形象。  相似文献   

20.
翟崑 《东南亚纵横》2010,(11):28-30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不断提升,东南亚成为中国塑造负责任大国形象、推进"和谐周边"建设的重地和示范区。一方面,中国成功地从"威胁者"转变为"合作者",负责任大国形象日益鲜明突出,并有进一步拓展深化的可能;但另一方面,随着当前中国快速崛起,各种制衡和挑战因素不断增加,中国的国家形象也有被国际舆论再次塑造为"挑战者"甚至于"威胁者"的可能。今后五年,中国应制定针对东南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战略,在继续保持"合作者"形象的基础上,致力于塑造"成熟的战略合作伙伴"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