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概况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社会政治生活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俄罗斯的报纸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也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并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 (一)种类繁多,良莠不齐。80年代末,苏联报刊不过几百种,但在苏联解体后,随着俄罗斯政府对新闻媒介控制的减弱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兴起,其报纸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增长。1993年已达4837种,1995年更猛增至5101种。在如此众多的报纸中,既有内容严肃、观点客观的传统性报纸,也有话题轻松、语言活泼的娱乐性报纸;既有与普通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性报纸,也有内容杂乱的“黄色小报”,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二)价格上涨,印数下降。在苏联时代,对开4版的大报每份只有两个戈比,低廉的报价使报纸的普及率极高,当时城里人早上在报摊买五六份报在上班路上看是常事。在苏联报业鼎盛的80年代末,报纸的发行量相当大。当时,《论据与事实》的发行量达到3000多万份,稳居世界报刊发行量榜首。《共青团真理报》、《消息报》、《真理报》也都分别达1800万、1200万和1000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革,民众的价值取向、社会道德现念等精神文化因素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是目的价值现基本稳定,另一方面是工具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追求个人成功得到越来越多的肯定,俄罗斯人一向追求的精神满足逐渐为金钱所代替,这无疑是市场经济文化冲击的结果.民众对政权的不信任以及法律意识的淡漠程度有增无减,犯罪率持续攀升,社会稳定丧失,道德沦丧被视为改革的最为巨大的社会成本.要消除社会的消极心理,恢复民众对未来的信心,俄罗斯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必须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经济经历了一个从全面危机到逐步实现稳定增长的过程,其中普京任期的业绩斐然.对于俄经济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未来前景,国际社会,包括俄、中两国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评价和预测.从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诸领域发生的变化看,苏联解体给俄罗斯带来的各种冲击正在被逐步消化,经济发展中的积极因素越来越多,尽管还有大量的问题需要解决,但"质"的变化不容忽视.俄罗斯经济已经具备了稳定发展的条件,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4.
俄罗斯社会基本上摆脱了苏联时期意识形态的束缚.受经济自由化等因素影响,消费社会价值观和实用主义原则日渐深入人心,民众社会政治价值取向发生深刻变化.民主价值观的认识与践行民主的形式之间存在差距,导致社会与政权关系疏远.实现俄罗斯社会的团结,必须坚持社会公正,加强法制和国家组织建设,提高行政和社会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5.
从二战结束直到80年代初期,对中东的政策一直是苏联对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随着苏联、俄罗斯内外政策的调整,中东在其外交议事日程中的重要性一度有所忽略,但中东独特的地缘政治地位及其所蕴含的巨大经济机会,使得它在俄罗斯外交战略布局中正逐步经历着从边缘向中心的回归。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苏联和俄罗斯急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转轨,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遭受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它自身发生的转变也是巨大的和前所未有的.经历了10余年的新的发展历程后,俄罗斯人文社会科学在艰难转轨的同时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它的内部结构调整和未来发展方向日趋明朗.  相似文献   

7.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社会的变化在加剧。这一变化,既表现在看得见的物质关系方面,也表现在看不见的精神关系方面。东正教在俄罗斯的复兴,正是这个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个缩影。宗教生活不象经济和政治那样起伏不定,因此可以从容地体会到这里折射出的一切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8.
我国学术界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开始的 ,对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史的研究 ,到 80年代中后期达到了高潮。此间 ,学术界发表了大量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涉及苏联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的论著。但自 90年代初起 ,随着原苏联解体 ,我国不少研究苏联问题的学者将研究重点下移至苏联解体及其原因方面。于是 ,对赫鲁晓夫时期的苏联史研究一度趋于冷清。不过 ,仍有一批学者没有“跟风”,而是一直在此领域内辛勤笔耕。在这些学者中 ,徐隆彬堪称是一位佼佼者。徐隆彬长期从事苏联史尤其是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史研究。近年来 ,他几乎每年都有这方面的论文…  相似文献   

9.
本期“外论摘编”中刊载的是俄罗斯著名政治家安德兰尼克·米格拉尼扬于1989年发表的书名为《民主与道德:个人、社会与国家》的一本小册子的摘译。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苏联开始改革后,米格拉尼扬就把他的主要精力用于研究苏联政治制度和这一制度向民主化的转型问题。他发表的上述小册子可以说是苏联当时的政治学著作中第一部探讨国家与公民社会的相互关系以及在社会范围内如何发展公民社会的论著。他在这本小册子中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社会与国家三者的关系展开的分析和探讨对我们今天研究苏联的政治制度和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依然有着较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80年代末,俄罗斯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戈尔巴乔夫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出现私有化。叶利钦时期,私有化制度由隐形到公开。在私有化过程中,各行各业的商业精英不断涌现。他们多数来源于各个部门的领导阶层,利用手中的特权或直接把国有资产据为己有,或通过从事商业活动,迅速暴富起来。  相似文献   

11.
我与本书作者、山东《潍坊学院学报》主编徐隆彬教授可以说是以文相识的忘年之交。我们至今还没有机会谋面,而是在阅读彼此的文章和著作中相识的,我已年逾80,而他正值接近50的年富力壮之时,因此可说是忘年交。20多年前,在上世纪80年代下半期,当我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即现在的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担任所长兼《苏联东欧问题》杂志主编的时候,  相似文献   

12.
一次偶然的机会,经中国学者推荐,我有幸研读了由潘德礼先生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部分研究人员共同撰写的《俄罗斯十年:政治·经济·外交》1一书。该书是一部系统研究俄罗斯社会转轨进程的学术专著。正如该书主编潘德礼先生在前言中所指出的那样:“以中国(包括越南)和俄罗斯(包括独联体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20几个原社会主义国家,构成了20世纪末世界性社会转轨浪潮中的两大社会实体群。在这两大社会实体群中,中国和俄罗斯因人口、领土面积、资源情况和国际影响等因素而成为两个最大的社会转轨实验场,因而也最具有可比性和…  相似文献   

13.
社会的变迁必定会对语言产生深刻的影响,从1985年苏联推行社会制度“改革”到1991年苏联解体,俄语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社会的转型导致俄语也相应地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进入转型时期,其媒体也进入寻求自身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苏联解体导致的经济、文化、政治衰退,民众意识形态处于混乱、迷茫状态的特殊环境下,东正教报刊异军突起。它有深厚的民众基础和丰富、繁杂的内容体系。它为宗教信徒和广大民众解读俄罗斯文化提供了一个承接平台,而且成为转型期宣传政治及社会政策的话筒。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分院历史考古民族研究所的资深研究员尼·巴·里亚布琴科(Н.П.Pяпченко)在2006年春天出版了专著:《中国和苏联:对抗的岁月(1969-1982)》(《KHP-CCCP:Годы конфронтлции(1969—1982)》,Bладиаосток:Далънаука.2006)。他曾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进行学术访问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亚社会"俄罗斯化" 概念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影响未来中亚社会发展的诸多文化因素中,俄罗斯化因素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俄国(包括苏联)200多年的影响,使俄罗斯化因素同中亚社会原有的突厥-伊斯兰化文化形成突厥-伊斯兰-俄罗斯化文化.本文就中亚社会的"俄罗斯化"概念作一简要的理论探索.本文认为,"中亚的俄罗斯化过程",是中亚社会"被俄罗斯殖民的过程",也是中亚社会"被俄罗斯同化的过程",同时还是中亚社会"被纳入俄罗斯现代化同步发展轨道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俄罗斯的石油资源十分丰富.80年代初西方估计,俄罗斯石油的探明储量为86亿吨左右,占世界总量的9.7%居,世界第三位.正是在丰富的石油资源的基础上,苏联和  相似文献   

18.
远东研究所的历史和研究领域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于 1 966年根据苏联科学院主席团的命令成立 ,至今已有近 40年历史。远东研究所是俄罗斯科学院的重点研究所之一 ,其研究范围包括原苏联和俄罗斯与中国、日本、朝鲜半岛的关系及上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历史、哲学、文化、民族等问题 ,该所的中国学、日本学研究实力雄厚 ,在俄罗斯国内和国际上都具有重要影响。俄中关系在远东研究所的学术传统中占有特殊地位。 2 0世纪 80年代 ,随着苏中关系的变化和中国的发展 ,远东所的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到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经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薛兴国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载《军事历史研究》2010年第2期)中指出,俄罗斯建国以后,其国家安全战略围绕大国复兴这一主线,总体上经历了从"消极防御"到"积极防御"再到"战略反攻"的演变过程。2009年5月公布的《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表明,俄罗斯已经结束过渡时期,  相似文献   

20.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逐渐泛起一股俄罗斯民族排斥外族人的浪潮,排外言论和活动呈现于社会各阶层,其影响范围之大,性质之严重令人堪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