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论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危机与危机管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国际危机与危机管理是后冷战时期国际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在界定国际危机这一概念的基础上 ,探讨后冷战时期国际危机的成因与后冷战时期危机管理中的新特性。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以来,国际体系处于一种大变动、大动荡的局面之中。本文沿着冷战结束后美国在国际体系转型不同阶段所处的地位,梳理了与之相对应的美国一塔利班关系走向的3个阶段,即间接支持及有限接触时期(1994至2001年)、严厉打击时期(2001年“9·11”至2009年初)和交好“温和塔利班”、打击极端塔利班时期(2009年迄今)。国际社会已进入“一超多强”且“一超衰落”的新时期,美国-塔利班关系的未来走向与公正舍理中东政策的制定以及引导伊斯兰世界融入国际体系这两大要素有着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胡键 《国际观察》2016,(4):113-12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合国作为最权威的国际冲突管理机制一直在发挥着作用。但是,在冷战时期和冷战后时期,联合国的国际冲突管理模式与成效都有较大的区别。冷战期间,联合国被用以作为超级大国之间国际博弈的工具,同时也发挥着国际冲突管理的功能。除此之外,意识形态、战争技术等因素也是该时期国际冲突管理的重要工具。冷战结束后,国际冲突管理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国为维护其世界唯一霸权国的地位而采取的冲突管理模式,即霸权护持模式;另一种是要求国际权力公平分配的冲突管理模式,即民主模式。对这两个时期的国际冲突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上述两个时期的国际冲突管理特点不同,成效也不一样;更为重要的是,冷战时期的国际冲突管理明显地优于冷战后时期。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家声誉与国际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试图从声誉的角度来探讨冷战后各国参与国际制度的问题。文章首先详细阐述了声誉因素的概念,并重新界定了国际制度的定义,然后指出国际制度与声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随后运用上述理论系统地解释冷战后国家参与国际制度的行为动力。本文认为,冷战结束之后,国际体系处于变迁之中,体系中的国家之间展开了位势竞争。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建构良好的声誉,是国家进行位势竞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冷战后国际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国际体系基本是美国主导的一超独霸体系,同时也呈现欧盟、日本、俄罗斯等多强与之并存的格局。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得到很大提高,受到世人关注。面对冷战后国际体系的调整,中国如何定位,在外交理念和外交政策上应做出哪些调整与选择,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国际体系正经历着冷战结束以来最大的地缘政治变动。后危机时代,国际体系将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新兴大国群体崛起,传统大国趋向衰落,国际战略力量分化重组,多极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中美力量对比发生此消彼长的重大变化,中美关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最重要的双边关系;大国关系趋向缓和,全球和地区地缘对抗色彩淡化;国际秩序酝酿结构性调整,中国面临历史性机遇。  相似文献   

7.
世界新格局与国际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世界正处于向新格局转变的关键时期。随着冷战后国际形势和国际安全环境的巨变,与冷战时期截然不同的新安全观应运而生。国际普遍安全的目标既面临难得的机遇与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国际社会须共同努力建立基于新安全观的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相似文献   

8.
国际体系和中国国际定位的历史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国际体系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与国际体系的关系经历了从反对西方体系和两超控制的冷战体系,到积极参与现行国际体系并在其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的历史性变化.这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需要,也是中国调整国际理念和外交政策的结果,对中国拓展对外关系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国际政治形势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国际政治形势的特点河北师范学院刘中民伴随世纪末国际政治格局的转变,国际政治体系正处在重构与改组之中。冷战时潜伏的诸多因素以难以遏制之势跃上国际政治舞台,使国际政治呈现出许多不同于冷战时期的新特征。探析冷战后影响国际政治的新因素和新特点,无疑是正...  相似文献   

10.
冷战结束后,全球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与此同时,全球化带来的国际中突具有了和以往不同的特点,即碎片化、边缘化和国际化.而全球化正是使国际冲突产生这些新特征的根本原因,只有把全球化建立在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上,国际冲突才会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国际权力结构的身份确认、加入方式和与国际体系内其它国家的关系入手,认为俄美近年来的对抗处于国际权力结构的不同层次上,不构成“新冷战”,不构成对西方主导下的国际体系的替代性挑战。中俄联盟的可能性极小。国际制度安排、国际金融危机在更高层次上限制着俄美冲突的性质和范围。中国崛起比所谓“新冷战”有着更大的时代意义和体系影响。  相似文献   

12.
国际安全体系转型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国际安全体系的结构性特征、行为体间关系及其互动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并由冷战时代的两极体系过渡到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政治体系的过程。在体系转型期,非国家行为体的兴起挑战了以国家为中心的传统范式,并推动国际安全体系的权力结构、制度结构和观念结构发生转型。非国家行为体已成为安全研究的新兴增长点,并为安全研究提供了范式转换和理论创新的新契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全面地对英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发展演变做了考察,将英国的国际组织外交分为借助国际组织支撑衰退中的大英帝国、以国际组织外交支撑"三环外交"、以及积极推进国际组织外交促使英国成为全球中心三个阶段,并逐一分析和研讨。在此基础上,对当前英国国际组织外交的新趋势作研究和分析,并进一步探索后冷战时期英国国际组织外交的国际动因及其作用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当新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际,中国和外部世界一样,对世界进程的时代特征比任何时候都有更深的全新感受,把这种感受深化为理性的思考,我们发现世界确实正在步入一个新时代。纵观后冷战时期错综复杂的国际矛盾和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出。世界各种力量都在调整自己的战略与政策,以适应冷战结束后酝酿形成中的新国际格局,  相似文献   

15.
经过冷战结束以来二十年的持续演变,国际战略与安全环境发展趋势呈现新的特点。国际格局将逐步从"一超多强"走向多极化,国际体系将继续以和平渐进的方式加快重构,国际安全形势中失序和不确定因素更加突出。这些推动各国探求新的安全理念、战略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从国际秩序转型看中国的和平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际秩序处于一个历史性的转型时期,与历史上其他时候的国际秩序转型不同,这一次国际秩序转型并非发生在大战之后,其驱动力主要是全球化与冷战的终结。冷战的结束使原有的国际秩序被颠覆,而全球化的浪潮正在重组现代社会和国际秩序。东亚的力量组合、所处的国际环境、内部环境以及观念、身份、制度以及利益等均出现新的演变。总的来看,东亚秩序出现"和平转型"特质,它体现在三个转型之中:一是中国的转型,一是东亚的转型,一是中国与东亚秩序的关系的转型。国际秩序的转型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崛起。  相似文献   

17.
印苏双方在冷战时期曾发展了一种亲密的准军事结盟关系。短暂的冷淡之后,1993年开始印俄关系重新升温。冷战时期的合作是一种全球霸权和地区霸权梦想的结合,而冷战后的合作更具有互补性,双方都着眼于成为世界大国。国际体系格局的转换和印俄本身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决定了双方战略利益格局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自冷战结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国际社会领域里的地位得到,了空前加强,其价值观和对当前国际问题的基本判断、要求正以强势的姿态主导了国际体系的运行方式和方向。如何看待这种现象,是摆在我们学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将试图就此问题作一个探索。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国际体系观在后冷战时期不断调整,但其维护美国霸权地位的目标始终不变.美国的国际体系观包含四个主要方面的关切,即影响其霸权地位的权势演变、重大安全威胁和挑战、国际机制和规范以及重要区域的战略态势.进入新世纪,美国加紧完善有助于实现美国安全战略利益的国际安全机制,倡导"主权条件论"和"民主国家同盟",推行联合国"体制内变革加体制外创新"的改革立场,这对联合国和国际安全机制的改革进程以及中美在联合国安全机制领域的互动关系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王少普 《亚太论坛》2000,(4):7-11,6
冷战后,原有国际秩序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世界上关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的要求日益强烈,可以说国际秩序进入了又一个重要的变动时期。这种情况必然对中日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使中日关系带上当今时代的烙印。本文对此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