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11篇
中国政治   7篇
政治理论   1篇
综合类   7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关系的调整,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善政府形象、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加强行政伦理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一支尽职尽责、廉洁奉公、办事公道、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  相似文献   
22.
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出家乡,进城从事二三产业.社会上出现了“背井离乡寻富路,离田离土求发展”的现象。因此,部分农村孩子脱离父母直接监护,成为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23.
城乡关系发展理论大多源自于西方,二元经济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和普遍存在的现象。城市化过程就是农村转变为城市的历史过程,结合近代以来我国城乡关系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可以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外力作用下初步形成的城乡分离(1840-1949)、强制性制度变迁作用下城乡对立进一步发展(1949-1978)、市场机制作用下城乡关系调整与城乡对立扩大(1978-2003)、政府引导下统筹城乡(2003至今)。在这个历程过程中,其根本作用的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随之带来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跟进。计划经济时期长期的城乡户籍二元制度,导致人口转移停滞,城市化发展滞后。要解决城乡分离与城乡对立问题,不仅要解决个人劳动方式、生产方式的对立,而且也因此带来城乡社会发展中身份、财产、交换、政治关系等诸多方面的深刻矛盾,也就是解决人的问题。通过梳理和考究我国城乡关系发展及其演进,对于当前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型城乡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4.
“法”概念是战国时期黄老学说的核心理论之一,其对法家学说之影响尤大。但由于双方探讨基本着眼点不同,导致后期发展各异。作为战国末期黄老作品,《鹖冠子》中的“法”观念更充分地体现出自身学派的特点,并已发秦汉后新理论之先声。  相似文献   
25.
《老子》法哲学的基础建立在其关于"常"的理论上。"常"是"道"的表现,虽可为人所认知、并作为自然法规制社会,然其本质终属于抽象性的规律。在《老子》的法哲学中,"常"未能转化为"法"的逻辑原因在于对"名"的功能阐述上,而矛盾根源则为战国时期对价值观问题之反思。由于"名"理论之演进发生分歧,遂出现了庄子、黄老、法家三派的法律观之理论区别,其共同的思维模式则为中国法律传统所继承。  相似文献   
26.
我国现行刑法第269条规定了转化型抢劫罪,亦称准抢劫罪、准强盗罪、事后抢劫罪,它是指在盗窃、诈骗、抢夺的实施过程中或实施完毕后非法状态持续的一定期间内,由于行为人在主客观方面出现了特定的变化,使整个行为的性质恶化,从而在法律评价中要以抢劫罪论处的情形。转化的前提条件应是行为人实施了盗窃、诈骗、抢夺行为;转化的客观条件应是实施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转化的主观条件应是为了占有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证据。  相似文献   
27.
28.
转化型抢劫罪在司法认定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凤梅  王沛 《中国律师》2006,(12):33-36
我国《刑法》第269条规定:“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263条的规定定罪处罚。”此条被认为是“转化型抢劫罪”的规定。“转化型抢劫罪”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罪名,只是抢劫罪的一种特殊构成形式。它的特殊性在于其不是直接采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排除他人的反抗,尔后夺取其财物,而是先实施意欲获取财物的行为,被人发现后为抗拒抓捕等而实施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行为,即“先侵犯财产权利,后侵犯人身权利”。  相似文献   
29.
王沛 《传承》2014,(3):146-147
《史记》是一部历史著作,是一本人物谋略专著。《本纪》《世家》中记叙了许多智谋之士,张良、郦食其、范增等都在秦末风云中发挥重大的历史作用。他们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成名轨迹,体现了各自独特的价值追求和人格魅力,其中也无不体现了司马迁在著《史记》时所蕴含的情感意志。  相似文献   
30.
一、新见吕簋与“吕王作刑”《吕刑》为今文《尚书》中的重要篇章,在传世先秦古籍中曾被称引过16次,是探讨西周法制状况的基本资料。然而针对《吕刑》的版本流传和字词含义,历代经师分歧很大,争论颇多。近年来先秦金文、简牍新资料不断涌现,其中很多可参证《吕刑》中的有关内容,并发现以前未曾注意到的问题。本文以新公布的吕簋铭文为据,对聚讼已久的“吕王作刑”文句试加考释。《吕刑》首句日“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耄,荒度作刑,以诘四方”,以此交待《吕刑》的制作背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