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5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107篇
中国共产党   4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谢晖 《新法规月刊》2008,(3):117-124
权利和义务作为法律的核心范畴,具有深刻的哲学根据,权利与义务关系中,权利而不是义务应当处于主要地位。因为,从义务的角度看待法律——这种现象造成的结果可能是法律本身被扭曲,人们因为被强制而遵守法律,并非因为法律是社会交往的需要而遵守法律。以权利来看待法律,首先构成对法律的批判,这种批判可能促进法律规范自身的进步;以权利看待法律的的社会效果可能唤起社会主体对法律的认同,进而促进人们对法律的尊重和信仰。权利理论在中国有了深入的进展,但是一些种类的权利仍然在实践中遭到放逐,这说明我们的权利意识不是过强,而是欠缺。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权利,继续张扬权利意识。  相似文献   
32.
创建多元化的法理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建多元化的法理学谢晖(宁波大学法律系讲师)法理学的发展有两条途径可供选择:一条是统于一律.组织全国力量编写适用于全国的统一教材体系;另一条则是充分发挥各位法理学家的创造精神,营造风格各异持论相左的多元法理学体系。倘以法理学之真正发展计,应以后者作为...  相似文献   
33.
谢晖 《法学论坛》2022,37(1):41-54
新兴权利不同于新型权利。它是法定权利的对称,是法定权利之外的、实存的社会权利,但与此同时,它是与法定权利息息相关的权利。新兴权利的生成根据,既可能出于法律遗漏,也可能是出自法律排斥,更可能出自社会关系和社会事实变迁。新兴权利的保护方式,既可能通过权利推定,也可能通过民间规范,还可能通过纠纷解决。  相似文献   
34.
谢晖 《北方法学》2016,(6):28-40
法律能否被信仰?这是国内法学界近二十年来持续关注的一个重要理论争点。尽管法律信仰的理论有演化为意识形态的倾向,但法律信仰论自身是一种严谨的理论论述。法律信仰的论述理据,不应仅仅是伯尔曼所强调的法律与宗教在某种意义上的契合性或相似性,而且还在于即便完全不受宗教影响的、世俗化的法律,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传统、"事物规定性"的规范表达以及舍此无他的利益获取机制的内在禀赋。法律在实质上是基于价值、事实以及与此相关的利益的博弈结果或博弈的规范表述,是一种制度修辞。人们对一种制度修辞抱持不尽的热忱和追求,恰如人们虔信、又热忱地追求同样是一种修辞预设的上帝一样。所以,从制度修辞视角看法律信仰,饶有兴味——法律、法治本身是信仰的事业。  相似文献   
35.
见识多元与知识整合:中国法理学的两难境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法理学的现状是目前法学界尤为关注的问题。作者从自身所从事的专业视角对我国法理学的现状进行了学理性描述,认为中国法理学正处于见识多元与知识整合的两难境遇中。其中法理学的见识多元主要体现在对法律及法律变革、法理学的功能及发展方向、法学家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歧上。而法理学的知识整合则是中国社会向法治社会迈进时进行社会动员、发展中国的法学教育和法律职业、提升法理见识多元与知识整合的明显冲突。这种冲突具体表现为:法理见识多元的民间化与知识整合的官方化、法理见识多元的自治性与知识整合的霸权性、法理见识多元的明道性与知识整合的事功性以及法理知识整合的无序化与这种整合的见识化诸方面。为此,笔者提出了中国法理知识整合体制化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36.
解释法律与法律解释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谢晖 《法学研究》2000,(5):17-29
解释法律和法律解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解释法律是要探求法律这一社会现象的根本性问题 ,是需要用哲学方法来说明法律的过程 ,因而是一个哲学命题 ;法律解释所针对的是法律的具体规定或与法律相关的具体事实 ,因而是一个法学命题。  相似文献   
37.
第二。法律程序预设了国家权力干预主体行为的范围。法律程序既是为每一个在法律管辖之下的主体而设的。更是为保障法律运行和落实的公共权力主体而设的。甚至对权力主体而言,法律程序更为重要,所以,在任何现代国家,对国家公权力,诸如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程序规制尤为强调。为什么会如此呢?  相似文献   
38.
法律的世界呈现为无限多样性,即使在表面看上去完全相同的法律内容和法律形式下,也包含着绝不相同的法律内容。孟德斯鸠早已通过比较提示我们:一方面,“相似的法律未必就有相同的效果”,“相似的法律不一定出自相同的动机”;另一方面,“相反的法律有时是从相同的精神出发的”。〔1〕孟氏的比较结论,给法律的多样性以及诠释法律的多样性一个恰当的说明。然而,正如前节所言,人类之所以要寻求法律和秩序,端在于通过它们实现分散性、多样性世界的统合。对这种统合性的追求,即使不是人类惟一的理想,但也是最重要的理想。人类在这一过程中不论在实…  相似文献   
39.
论民间规范司法适用的前提和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间规范的司法适用,要坚持民间规范的活动性、可接受性、可诉性、对主体权利义务的分配性以及合理性等基本前提。民间规范的司法适用,同时也要符合基本的适用场域。这些场域分别是:在法律调整不能,从而需要运用事实替代方法时;在法律出现漏洞,从而需要法律发现方法时;在法律出现漏洞,从而需要法律续造方法时。  相似文献   
40.
法学研究分为不同的学术流派,从研究路线来讲,两个最具有典型性的路线是人类学路线和哲学路线。从人类学路线来研究西北问题,具有相对比较优势,也较可能做出原创性贡献。近年来,身处西北的法律学人已日益重视这一问题,也做出了一些贡献,这对于形成中国法学研究中的西北法学流派具有重要的意义。西北地区的法律学人完全有可能以地域为范围、以地方性问题为内容、以关注西北地区所面临的独特的文化或秩序构造方式和西北发展中独特的法制建设问题为基础、以热衷于西北地区或甘肃地区的学者为主体.建立陇派法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