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法律   3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21.
目的 探究虚拟解剖技术在溺死尸体上获取关键证据信息的能力及其在溺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7例溺死尸体为主要研究对象,在传统尸体解剖前行计算机断层扫描采集尸体影像数据,通过影像阅片观察特征性表现并结合虚拟测量指标,与15例非溺死尸体作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溺死者死后影像可见呼吸道较多积液、肺部呈弥漫性较均匀的毛玻璃样改变;溺死者鼻窦(上颌窦及蝶窦)内积液量为(10.24±4.70)mL,对照组量为(2.02±2.45)mL;溺死者鼻窦内积液、左心房血液、胃内容物CT均值分别为(15.91±17.20)、(52.57±9.24)、(10.33±12.81)HU,较非溺死者低(P<0.05)。结论 将多项特征性影像表现与虚拟测量指标综合考虑,有助于溺死诊断,虚拟解剖技术目前可作为一种辅助溺死法医学鉴定的手段。  相似文献   
22.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姜某,男,39岁,某年3月21日驾驶残疾人专用车与一辆小轿车发生碰撞后受伤,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4日死亡。1.2病史摘要某年3月21日,姜某因“车祸外伤致会阴部肿痛2 h”入院。查体:体温36.3℃,脉搏100次/min,呼吸25次/min,血压18.4/12.7 k Pa(138/95 mm Hg),腹软,无移动性浊音,会阴部高度隆起,压痛。急诊血常规示:  相似文献   
23.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王某,女,55岁。某年6月5日因腹部疼痛到某市中心医院就诊,入院后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腹膜炎"。于6月6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阑尾切除术",6月8日转至某大学附属医院就诊,9月16日经救治无效死亡。1.2病史摘要1.2.1某市中心医院诊疗经过6月5日首次病程记录:患者以"转移性右下腹痛1 d伴发热6 h"为主诉入院。体温38℃,伴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24.
1案例
  1.1简要案情
  某女,43岁,某年10月15日在跳舞时晕倒,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1,ZO-1)在脑外伤后皮质中不同时段的表达变化。方法建立小鼠脑外伤模型,分为脑外伤后1h、3h、6h、12h、24h、3d、7d组,同时设立假手术组及正常对照组。脑皮质中伊文思蓝(Evans blue,EB)含量检测评估血脑屏障通透性,Western印迹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皮质区ZO-1的表达。结果脑外伤后1h皮质中EB含量开始增加,伤后1~3d达高峰,伤后7d接近正常。Western印迹法显示,ZO-1在损伤1h后表达下调,损伤1~3d达到最低值,损伤7d后明显回升,但仍低于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正常脑皮质血管中ZO-1呈强阳性表达,损伤后表达逐渐减弱,损伤3d后阳性表达几乎消失,之后逐渐恢复。结论ZO-1在脑外伤后皮质区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表达规律,与脑外伤后血脑屏障通透性变化规律呈负相关,为推断脑外伤损伤时间提供了新指标。  相似文献   
26.
目的检验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这两种三维测量方法在法医学体表损伤与瘢痕测量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法对比分析直尺法、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对86处尸体损伤的测量结果;对比分析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单相机摄影测量法、Photoshop套索像素法、PDF阅读软件法对13处活体模拟块状瘢痕面积的测量结果,并记录所耗时间;以贴纸的已知规格信息作为标准值,比较直尺法、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的测量准确度,计算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对不同操作者和同一操作者前后3次测量结果的可重复性进行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一致性评价。结果两种三维测量方法与直尺法在尸体损伤上测得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单相机摄影测量法、PDF阅读软件法的测量结果和Photoshop套索像素法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后处理耗时长于其他方法;直尺法测量长距离组(10~40cm)时结果小于标准值,RMSE值结果为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单相机摄影测量法<直尺法;组内和组间的ICC值均大于0.99。结论结构光三维扫描法和单相机摄影测量法均可应用于法医学体表损伤的记录和测量,前者在测量精度及稳定性上表现更优,后者的数据色彩还原度更好,但后处理耗时较长。  相似文献   
27.
再现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故再现是近年来交通安全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利用再现技术重建事故发生的碰撞瞬间及人体运动过程,对于法医分析交通伤致伤方式、损伤特点等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从我国道路交通事故鉴定的现状入手,通过对再现技术相关碰撞试验、假人模型和碰撞模型等的介绍,探讨事故再现技术在道路交通事故鉴定中的应用前景,进一步为事故责任认定服务。  相似文献   
28.
目的建立完整的人体胸廓骨骼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探索力作用变化趋势。方法对尸体胸部进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扫描,使用有限元建模软件根据CT图像数据对胸廓骨性结构进行三维重建并生成有限元模型,模拟胸廓右季肋部遭受速度为4、6与8m/s的钝性物体正面击打,分析胸廓受击打后的应力、应变分布情况。结果成功构建解剖学高仿真度的人体胸廓有限元模型,模型体网格平均质量0.7。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胸廓受击打后发生局部弯曲及整体变形,应力与应变产生于初始打击部位肋骨,后沿肋骨向两侧传播,并于肋骨后侧及近胸骨处集中,6m/s与8m/s的打击速度可造成打击部位肋骨应变值超出相应强度极限,发生骨折。结论应用有限元建模分析软件能够建立符合真实情况的高质量的人体胸廓三维有限元模型,且模型可用于分析外力作用下胸廓骨性结构的应变趋势,为胸部损伤的致伤方式推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9.
目的应用三维螺旋CT对尸体进行检验,探索其对机械性损伤尸体的诊断能力及其优势,同时积累尸体CT检验的经验。方法对机械性损伤致死的10例尸体在解剖前行全身CT检验,随后在CT诊断的指导下进行尸体解剖,比较两者在损伤的诊断、显示效果方面的差异。结果尸体CT检验可以清晰显示身体各部位骨折及体腔内出血的三维形态特征,而且可以敏感的检查到全身各部位的积气,对于非常规解剖暴露的部位,在解剖前行CT检验可减少骨折的漏诊;对软组织内出血、器官破裂等未能形成明显X线密度差异的损伤,CT检验效果欠佳。结论对机械性损伤尸体的检验,CT有其特殊的价值,可作为尸体解剖前有效的补充,避免损伤的漏诊;对于某些无法进行尸体解剖的案件,CT检验所见可作为死亡原因判断以及致伤方式推断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0.
目的探讨影像学技术在法医学死因鉴定、致伤方式分析研究中的应用范围。方法以真实高坠死亡案例为研究对象,分别运用多层螺旋CT平扫、三维重建和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尸体进行全面检查,随后即行系统尸体解剖,分别比较影像学技术与尸体解剖在关键信息和细节信息获取方面的优点和不足。结果对于损伤死亡案例,影像学技术可以收集损伤、骨折、出血等关键信息,且具有预先探知、显示非常规解剖部位微小损伤等优点,对于细节问题显示尚存在不足,某些技术的法医学应用尚需进一步磨合。结论影像学技术应用可在致伤方式鉴定中作为法医尸体解剖的指导和补充,在特定情况下可起到一定的替代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