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9篇
中国共产党   1篇
中国政治   10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论国际政治社会化对国际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社会化主要是指不同民族国家由于足够的交往,形成了某种国际政治文化,而这种文化反过来又从发源地向周边其他国家扩大传播的过程.国际政治社会化是人类历史进步在国际政治层面上的基本表现,也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基本推动力量.它首先导致了国际体系的产生,接着催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而在当代国际政治中促成了许多安全共同体.笔者认为,未来世界社会时代的到来,也有待于国际政治社会化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女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研究妇女在国际关系的地位及其相关解放旨趣的学问,是广义上的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一部分,总体上属于激进建构主义的范畴;女权主义似乎应该走一条类似于主流建构主义的道路,在认识论与方法论上向主流社会科学靠拢;同时也应该避免主流建构主义研究中国化过程中的不足;女权主义与主流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前途在于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做好立法工作的组织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后,在新的起点上加强地方立法,做好立法工作组织协调,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处理好地方性法规与地方政府规章(以下简称规章)的关系.它有助于综合利用立法资源,提高地方立法质量,更好地维护法制统一.本文针对规章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中出现的新情况,对做好立法工作协调谈点建议. 一、规章上升为地方性法规的基本依据 地方性法规是指有立法权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在本行政区域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相似文献   
14.
15.
"建构主义革命"的重要后果之一在于张扬研究者的国际政治社会学意识,它有助于提醒我们去研究当代中国外交中的法律、道义、身份认同、谱系学面向、外交内政互构性等一些相对被轻视或忽视的问题."革命之后"的外交研究似乎应当继续反思外交研究中的"本土化急躁"情绪,外交视野中的中国政治格局与进程,大国成长中的国际主义问题,以及当代中国外交的历史性矛盾等.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以来,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学习落实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关于立法中要突出"关键那么几条"等要求,深入研究上海地方立法的特点和规律,更加注重探索"一事一法"的体例,着力提高立法的  相似文献   
17.
5月12日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结合调研食品安全立法中遇到的突出难题和热点问题,举办民生立法理论座谈会。常委会副秘书长林荫茂,法工委副主任吴勤民、委员周锦尉等与上海政法学院副院长关保英、终身教授倪正茂、院长助理王蔚等专家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转变,上海特别是浦东新区在加强党的建设方面出现了许多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特点,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推进依法治市中加强党的建设,这是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在党建方面的一个特色。什么是在依法治市中加强党的建设?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在立法、执法和司法等工作中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使我们党始终处于事业的领导核心;二是在加强党的建设中不断提高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人大外事委员会的成立,是上海外事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它是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为推进上海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重要举措。前一段时期参加外委会相关调研很受启发,现提出几点体会,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相似文献   
20.
程哲  郭树勇 《前沿》2012,(7):24-27
自新中国成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思想便开始萌发,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与实践后,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体系。但近年来,中国学者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研究陷入低潮,究其原因,除西方主流国际关系理论先天优势对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冲击和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体系外,还缺乏与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交往———对话与论战。当前,中国的崛起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参与对话与论战提供了客观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