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7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最古老的铁索桥" 兰津渡口的凶险,催生了造桥的梦想. 据传,兰津渡口造桥,始于诸葛亮南征,为了越过澜沧江,诸葛亮命人在江边搭起木桥.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诸葛亮,在桥的东面建了武侯祠,这个建筑一直存在到20世纪50年代.  相似文献   
22.
民族民间工艺如何产业化,各方的思考和政策制定,不能脱离地方经验。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中,在其他一些地方的同行面临技艺失传的背景下,鹤庆新华村的银器产业逆势增长,从最初赖以糊口的手艺,变成如今有着国际化视野的特色产业,成长模式足以借鉴。民族文化保护传承连续两年被列入云南省政府十件惠民实事清单,民族民间文化如何惠民,鹤庆新华村提供了成功的案例。  相似文献   
23.
人类要给自然留出生存、发展空间维持两者的平等和动态的平衡周琼,云南姚安人。云南省云岭学者,云南大学首批东陆学者、历史与档案学院二级教授(特聘),中国史环境史方向博士生导师。云南大学西南环境史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第12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相似文献   
24.
丽江旅游,最近很受媒体关注。有批评也有惋惜,但对于丽江今后怎么办,各种舆论常常过于理想化,难以操作。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福泉是丽江和纳西族研究的著名学者,对于丽江今后旅游如何发展的问题,他从丽江的历史经验和当下的状况出发,提出了一套建设性的建议。值得一提的是,杨福泉教授的观点,对于云南其他地方,同样有启发。如何让我们的文化传统,与当代的旅游发展结合,并不像看起来那么简单。丽江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可能会出现在其他地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25.
云南丰富的民族服饰文化,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供深入探讨的议题。有文化传承保护的老问题,也有当下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等问题,还有"非遗"这一公共的文化资源,在传承、产业化等实践中如何尽可能普惠大众等问题。杨源,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原副馆长,研究员,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会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杨源教授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85年经由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推荐,到国家民委工作,参与中国民族博物馆筹建。1990年后,她调入北京服装学院筹建民族服饰博物馆。2006年后,又因为在民族文化和博物馆领域卓越的成就,被国家文物局和文化部推荐到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担任副馆长(业务馆长)。工作中,她走遍全国民族地区,既征集民族文物,又从事民族服饰文化的田野调查,见证了过去30多年民族服饰的文化变迁,对民族服饰的传统与时尚如何对接等问题有深入的洞见。在云南,杨源教授近年来也多次参与民族服饰方面的工作。2019年由省委宣传部、省民族宗教委主办的云南卫视节目《丝路云裳·穿在身上的艺术》录制时,她是现场评委。也担任过楚雄"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的评委。因此,访谈中她对云南民族服饰的保护传承也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26.
正马可·波罗大约在1284年到过昆明,留下了对昆明社会生活的珍贵记录:"这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大城市,城中有商人和工匠。这里人口杂居……土地肥沃,盛产稻米和小麦。但是,这里的人民认为小麦做的面包有碍身体,所以不吃面包而吃大米。他们用其他谷物加入香料,酿制成酒,清香可口……"(《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还提到,这里是一省的政治中心,  相似文献   
27.
<正>乐器独奏:《"掌贡"》表演者:荣木笼(女,1965年出生),德宏州盈江县景颇族。"掌贡"即口弦,从制作材料来看,有竹制口弦和铜制口弦两类。它是景颇族男女青年在谈情说爱时,相互表达爱慕之情而弹奏的一种乐器。芒市的现实与想象下午3点12分,抵达芒市收费站时,我们都松了一口气。一早从昆明出发,经过近8小时的连续奔波,我们终于到了这次回访的第一站。  相似文献   
28.
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的书写,是我们了解中国当代民族的重要途径。这期我们对话的佤族作家布饶依露,其成长、写作和思索,显然也为我们了解佤族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代发展,提供了某种"内部视角"。布饶依露出生于佤山,成长于昆明安宁的工厂社区,30岁前后,也就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文学创作,90年代中期成为"北漂一族",全面转向佤族文化的书写与报道,其佤族作家的身份意识也正式确立。这一成长轨迹,颇有代表性,反映了少数民族作家与乡土、都市、现代文明的复杂纠葛,也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从传统向当代的巨大转变。布饶依露从佤族史和她个人的家族史中,发现了一种极其珍贵的家国情怀。她的外公刘国用是1934年沧源班洪地区发生的抗英事件的重要组织者之一,是被历史铭记的佤族爱国者。其先祖吴尚贤,是清乾隆年间从云南内地(石屏)迁徙到边疆,从事边疆经济、矿产开发、促进民族文化融合的著名先驱。其联合当地佤族同胞创办的"茂隆银厂",一度是中国最大的银厂,100多年后,这个银厂还成为英缅侵略者入侵中国沧源边境的重要目标。布饶依露对历史的兴趣,超越了历史本身。作为一个关心当代佤族社会发展的作家,她希望通过历史的梳理,为当代佤族文化提供一些精神滋养。  相似文献   
29.
30.
《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一书,是台湾历史学者王明珂民族史研究的名著,1997年在台湾出版,2006年在大陆出修订版,2013年出全新修订本,在知识界一直很畅销。被评价为"历史人类学研究领域的典范",读这本书,可以了解最近民族研究领域的部分声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