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中国政治   79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我自小受父亲、姑姑的影响,喜欢傈僳族民歌,也唱得好。”在2019年的“百名人才”培训班上,66岁的八才三一身傈僳族传统服装很惹眼。八才三1987年到1998年期间当选过乡、县、州人大代表,曾获得2008年首届云南民族服饰服装文化节傈僳族民歌“摆时”大赛金奖、2009年怒江大峡谷澡堂会“移动杯——澡堂恋歌”傈僳族民歌“摆时”歌王,相继被评为县级、州级、省级民间艺人。  相似文献   
72.
本次“百名人才”培训已是第三届,既是省民族宗教委持续性的常规活动,一定程度上也是项目阶段性的总结。“百名人才”项目依托于民族宗教系统的工作,目前的实践得到很多积极反馈。培养了被推选为2019年“中国非遗年度人物”候选人、金属工艺类百名人才寸发标,刺绣和染织类百名人才李蓉丽等为代表的一批懂市场、善经营、会管理,对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民族文化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73.
公孙馨这几天正在家里做高台,大年初一通海县城的“地会”,高台是重头戏。通海这个传统维持很多年了,维持得很不容易。高台或者抬阁,简单一点讲,它就是搭一个可移动的台子,把人(儿童)放在台子上,抬着(或推着)游街展示。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很有创意。比如,人不是直接坐在台子上,而是悬空挂着,而且一挂就是一串,像栽盆景一样——通海的高台也被称作“戏剧盆景”或者“立体故事盆景”,这说法很形象。在空中挂着(实际上是很安全地绑坐在稳固的铁架上)的孩子们,穿着古装衣服,讲述的故事,通常是源于民间,渗透大众生活的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内部的文化逻辑与动漫节上稀奇古怪的cosplay相似,但立场则更多体现地方的知识精英,对大众的教化和服务。  相似文献   
74.
正初识波罕丙,是在2016年11月,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组织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培训班"上。他是一百多位参与培训的学员之一,是省民族宗教委"百名人才"计划的资助对象,也是象脚鼓舞的省级非遗传承人——现在,已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今日民族杂志社记者利用培训班的课余时间采访了数十位学员,波罕丙就是其中聊得比较深入的一位。除专门采访外,在11月26日的分组传承经验交流会上,  相似文献   
75.
76.
龙成鹏 《今日民族》2016,(12):44-47
正2015年11月20日,曾就职于今日民族杂志社,从云南走出去后到光明日报社工作的摄影家徐冶先生去世。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刚过,写这篇文章,也算是一种纪念。秘境家园这期要介绍的书,正是徐冶所著的《横断山的眼睛——镜头下的西南边地人家》,出版于2006年,至今10年。《横断山的眼睛》是一套主题为"秘境家园"丛书中的一本,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第一辑的四位作者都是云南的学者,分别是徐冶,云南社科院的杨福泉、郭净和王清华。  相似文献   
77.
编者按:11月21日至27日,云南省民族宗教委组织的“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人才培训班”在云南民族干部学院开班,首次把全省范围内近百名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代表性传承人集中在一起学习、培训。
  云南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犹如漫天繁星,熠熠生辉,又如浩瀚大海,丰富深厚,其代表性传承人则犹如活态的博物馆、或行走的民族文化名片。我们选取几位,如同在星空中圈点出几颗星星,在大海中汲取几朵浪花,借此呈现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多样性现状,通过他们一张张生动的面孔,观照他们的情感、他们的摸索、他们的困惑、他们的期盼……  相似文献   
78.
<正>《云南民族工作回忆》,是王连芳这样的老一辈民族工作者对云南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总结。上一期,我们主要从民族工作者成长的角度加以介绍,本期我们继续解读。不过,因为这本书时间跨度比较大,且涉及到的都是大课题,我们不能一一介绍,现仅以解放初期民族关系的转变为例,管窥云南民族工作的艰辛与成就。  相似文献   
79.
前面有一期,我们采访军旅作家彭荆风先生,他告诉我们,军队在民族地区剿匪的时候,民族工作是他们打开僵局的根本,因为民族工作做好了,党和军队获得了当地民族群众的信任,残匪再无处藏身。今天我们总结云南民族工作的历程和经验,上世纪50年代是一个重要时期。这期我们采访的张扬先生,也是时代的见证者,他1950年就加入军队文工团,多次到少数民族地区巡演,并参与创作了不少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文艺作品。新中国早期的边疆文艺工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云南民族工作,了解云南边疆民族更深更广的时空背景,边疆民族不仅是工作的对象,也是文艺创作的母题,还是想象新中国的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