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0篇
中国共产党   7篇
中国政治   6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医疗卫生服务的可及性,也就是在因病需要就医时能否及时得到相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公共医疗公平感。基于一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的研究表明,在就医医院类型上,选择到城市二级医院和农村县级医院受访者的公共医疗公平感更高一些;在就医过程中,如果受访者认为医疗费用太高或者对医生的信任程度较低,就认为当前的公共医疗是不公平的;在基本医疗保障及其满意度上,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受访者更倾向于认为公共医疗是不公平的,基本医疗保障能够在现居住地进行结算有助于增强公共医疗公平感,对现有基本医疗保障的满意度越高就更倾向于认为公共医疗是公平的。相关研究发现对于推动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促进公共医疗的公平正义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2.
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深入开展依法行政是最根本、最关键的工作。落实依法行政,就必须建章立制,加强监督。在整个行政监督系统中,群众监督是最根本的保证。对干部的清正廉洁,奉公守法或是堕落腐化,贪赃枉法感受最深、看得最清的是群众,最敢同腐败现象做斗争的往往也是群众,虽然群众监督不具有专门监督机关的那种权威、高效、强制的性质。但都是其他形式监督的基础和强大推动力,直接体现着我国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其权力来源于人民授权。但既然权力掌握在个人手中,由掌权…  相似文献   
43.
大部制前景下中国中央政府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当前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大部门体制成为改革方向.在新的体制下,如何实现政府部门的高效协调运转,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已成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紧密结合世界公共管理的趋势和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形势要求,着重阐述了健全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的重要意义,并对我国现行的中央政府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进行分析,在借鉴西方国家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有益经验的基础上,探讨了完善我国中央政府部门间行政协调机制的可行性途径.  相似文献   
44.
由于我国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涉及的人口之多、地区之广、内容之多、目标之难在世界来说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必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相似文献   
45.
振兴老工业基地进程中的政府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过程中,政府应扮演重要角色。但这种作用不应体现为对个别企业的保护、主导技术创新和制定某种产业政策,而应体现为推进市场机制的建立与完善。为此,政府需要牢固确立三项执政原则:一是以市场为取向的价值观念;二是以创新促发展的改革思路;三是以公平求效率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46.
社会正义现状的研究,需要将公平与公正整合起来分析社会正义认知重心状况。在传统社会,民众社会正义认知重心的天平是偏向于公平一端的,认为结果的合理性高于程序,但是在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结构的转型会不断推动其向公正转变。对社会转型时期民众社会正义认知重心变化的影响因素问题的分析表明,民众的正义观念与正义感受之间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受教育程度越高,正义观念就具有更强的公正导向特征,所感受到的程序不合理现象要更多一些;与农民相比,国有部门和民营部门工作人员的正义观念呈现出更强的公正导向特征;与西部地区居民相比,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居民的正义观念具有更强的公平导向特征,而且感受到的结果不合理现象要多于过程不合理现象;与农村户籍人口相比,城镇户籍人口更为看重公平问题,其正义观念呈现出更强的公平导向特征。相关研究发现对于促进社会正义认知重心的转型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7.
"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状况测评与改善对策研究"全国调研的数据显示,随着年龄的降低,公众的总体公平感在逐渐降低,在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公众中降至最低,在90年代出生的公众中略有回升,整体趋势大致呈U型。采用序次Logistic等分析方法分析影响当代中国公众社会公平感代际差异的主要因素,进而发现:宏观层面,现代化进程借由物质财富、批判精神和对市场化的认可程度三条路径对代际公平感产生显著影响;中观层面,诸如"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关乎政治反思和经济改革的重大政策对代际公平感影响显著。公共生命历程与代际公平感的显著关联表明,自然生命规律无法抵消人口更迭的影响,未来社会的总体公平感将发生深刻的变革。  相似文献   
48.
社会公平正义是执政党、政府和普通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政府需要借助公共政策,通过对公共资源的再分配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测评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现况。测评的基本前提是厘清相关正义概念的区别,以主观和客观的差距为测评主题,从公正与公平两方面进行客观测量,从公平感与正义观着手进行主观测评,再通过整合数据分析评估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相应公共政策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的程度,为政府调整公共政策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49.
社会变迁中的利益、权利、权力和制度——透视城市拆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这次论坛的主题是社会变迁中的利益、权利、权力和制度———透视城市拆迁。社会科学研究的共识是中国自 2 0世纪以来一直处于激烈的社会变迁 ,对此各个领域有不同的反映 :哲学伦理学上的信仰缺失 ,社会学界的人士惊呼如今的中国是“断裂的社会” ,法学界的法制改革等等 ,这场变化中危险和机会同在。对法学研究来说 ,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为这种变化提供公平的制度条件 ,避免过渡期的振荡和混乱。甚至更多时候这并不仅仅是我们自己提出的任务 ,而是社会现实要求我们必须立即解决的一道道难题。城市拆迁就是一个例子。城市拆迁在建国后就已开始。…  相似文献   
50.
论政治信任的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政治信任不同于合法性,合法性是对统治正当性的提问,政治信任包括政治体系的信任和政府信任,也包括公民之间的信任。信任对象的结构性特点决定了政治信任是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局部的政治不信任并不会危及政治合法性。信任是基于对过去可靠性的对未来的合理预期,信任的这种认知特点决定了政治不信任是政治的前提和常态,政治信任要通过否定之否定来建构信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