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3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60篇
外交国际关系   75篇
法律   20篇
中国共产党   78篇
中国政治   94篇
政治理论   48篇
综合类   4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7 毫秒
81.
东亚准无政府体系与中国的东亚安全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学峰 《外交评论》2011,28(6):32-4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政府一直努力尝试在东亚地区贯彻安抚战略,但是其政策成效往往难以持久。东亚地区安全体系的准无政府秩序,是导致中国安抚政策难以持续并发挥积极效力的主要外部限制。准无政府体系是包括了安全等级体系的无政府体系,兼具无政府体系和等级体系各自的体系特征。在准无政府体系内,按照寻求安全的方式,国家可以划分为三类:自助国家、安全等级体系内的安全供给国和受保护国(他助国家)。而国家间安全关系则包括两个类型:一是安全竞争关系;二是安全依赖关系。东亚准无政府体系通过依赖机制、借重机制和效仿机制,限制了中国安抚政策的持续和积极效应,而冷战后中国南海安抚政策效果的变迁则对此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经验支持。  相似文献   
82.
中国经济崛起是世界体系发展的延续和补充,还是作为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对世界体系的终结?这是过去三十多年在国际学术界和国内学术界引起广泛争论的一个学术命题。从世界体系与国家兴衰的关系出发,对世界体系在过去500年形成的三个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1500-1750/1800年重商主义阶段主要基于"地理大发现"和"殖民主义",1800/1850-1914/1945年的自由主义经济阶段主要基于"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而1945-2030年的混合经济阶段则主要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制度创新"。在此基础上,"地理大发现"、"国际贸易与金融"、"科学与技术"、"国际制度与机制"是世界体系得以延续500年的四大基本动力。世界体系是过去500年每个国家兴衰的背景,而中国过去30年经济上的成功主要得益于不断融入这个延续至今的"世界体系",所以,中国未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也主要来自于世界体系以及这个体系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83.
冷战后美国对华战略目标保持了相当的连续性,即防止中国崛起为势均力敌的战略对手,但对如何防范中国崛起却充满了争论,这主要源于美国各界对“中国崛起”认知存在分歧.与此相一致,美国对华战略也经常表现出前后不一、自相矛盾.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源于其根深蒂固的战略文化和意识形态偏见,但受国际环境、利益需求和国内政治的掣肘,“认知”并不能简单地转化为政策.在中美利益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美国实际上缺少应对中国崛起的有效手段,这凸显了美国对华战略困境.  相似文献   
84.
武心波 《东北亚论坛》2013,(6):3-15,113,125
东亚迎来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第二次大变局。为遏制中国的崛起,美国调整了其远东战略,试图怂恿日本来全面对抗中国。国际社会长期担心的日本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正快速地演变为极具破坏性的"日本风险"。"日本风险"在备个层面的加速成倍释放,正在破坏二战后的现有国际秩序,给地区大国关系,区域安全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德定带来的负面溢出效应正日益凸显。"日本风险"的未来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在若干重大问题上的战略态度和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5.
金欣  潘峰 《亚非纵横》2013,(6):24-32
亚太地区国际体系的特殊性使中国崛起面临来自美国亚太同盟体系的巨大压力。奥巴马政府将关式霸权的软性特点融入其亚太同盟政策之中,使美国依然强大的权力继续受到追捧和攀附,中国则反被视为威胁地区稳定的因素。权力制衡观点对此解释力不足,威胁均衡和利益同盟的观点不失为较好的观察角度。  相似文献   
86.
王孙旺  成雅贞 《传承》2014,(12):116-117
中国的和平崛起应该是软实力和硬实力的同步崛起。中国应如何实现崛起而避免被遏制,在崛起过程中应如何建设软实力,围绕这些问题,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也展开了激烈讨论。紧扣中国崛起与软实力建设这一主题,将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有助于理清中国崛起面临的困境、采取的对策以及如何加强软实力建设。  相似文献   
87.
自冷战结束以来,日本出于其"政治大国"和"普通国家"的战略考虑,明显加快了对台政策的调整步伐,对台交往不断突破民间层面的限制,提升日台实质关系,其妄图利用台湾问题牵制中国崛起的战略意图昭然若揭,日本已成为影响两岸统一的重要障碍之一。  相似文献   
88.
2005年除中日关系更加复杂外,大国关系相对平稳;全球主要热点特别是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紧张局势仍在持续;恐怖主义活动还在全球蔓延;在经济领域,全球经济仍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东亚仍然是发展最快的地区.此外,2005年的国际形势还有4大特点一是一场关于如何看待和应对中国崛起的大辩论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二是自然灾害贯穿全年,可谓"天灾年";三是发展问题更加突显;四是和平、发展、合作正在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中国已经成为推动全球和平、发展、合作的重要力量.展望2006年,国际形势的上述特点还会继续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89.
虽然对于中国崛起已经有很多讨论,但是对中国崛起的含义仍有争议。争论的关键在于中国崛起是对全球范围的新自由主义霸权的挑战还是进一步巩固了全球范围的新自由主义霸权。本文批判地考察了激进全球化理论的一些关键假设,具体来说,就是中国代表着另一种形式的"竞争型国家",其发展抱负已经从根本上受到全球"新  相似文献   
90.
美刊《当代中国》(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012年1月号刊登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徳里克·麦克道高尔(Derek McDougall)的论文,原文标题为《中国崛起与东亚地区各国的反应:软平衡与融合》。这里的东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泛指整个亚太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