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篇
  免费   3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法律   7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28篇
政治理论   4篇
综合类   6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闻听保定市卫生健康委拟组建医疗队援疆,市第一中心医院针灸康复科主任邱超第一时间就报了名。2019年3月9日,邱超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库尔勒医院,负责康复医学科的全面工作。该院康复医学科有医护人员18人,床位20张,但仅有5名患者,门诊患者更是少得可怜。难道这里的病人真的很少吗?  相似文献   
62.
汪机是明代中期著名的新安医家。汪机一生勤于临证,著作颇丰,〖JP2〗其针灸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针灸问对》一书中。汪机在《针灸问对》一书中观点纷多,主张遵从经旨、“治病无定穴”、针灸必先诊脉、针法“有泻无补”、灸主温阳、无病忌灸等,并且勇于批判诸家之说,包括《金针赋》针法、“子午流注”针法、针灸补泻手法等。  相似文献   
63.
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作为21世纪外科术后康复的主题,提倡多学科协作模式以促进患者更好更快康复为目标.将中医药与ERAS理念相结合,探讨围手术期中医快速康复外科(Chinese medicine in 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  相似文献   
64.
目的:观察针灸对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66例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灸与中药内服并用,对照组单纯服用中药,4周后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灸合六君子汤内服对脾虚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优于单纯内服六君子汤。  相似文献   
65.
陈贵 《中国监察》2008,(9):62-62
作风之病,表象很多,但均源于内因。中医针灸治病,讲究“穴位”,找准穴位,扎到疼处,方能治病。此种辨证施治之法,对于治疗时下发生在某些领导干部作风上的毛病,极有借鉴意义。这些作风上的毛病主要反映在“四个穴位”上,分别是“省、律、正、责”。常点此“四穴”,能治疾祛病。  相似文献   
66.
彭浦新村街道魏芝芳阿婆胆囊炎急性发作,来到小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求助。青年医师薄海艳通过针灸治疗解除了魏阿婆两年多来的病痛困扰,已在别处花费7000多元医药费的魏阿婆听说这次诊疗仅需7元钱,感动不已。  相似文献   
67.
68.
《党的建设》2009,(5):49-49
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号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平凉市崆峒区)人。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卒于晋武帝太康三年(282年)。他一生所著诗、赋、诔、颂、论、难甚多,计有《晋征士皇甫谧集》2卷、《高士传》6卷、《逸士传》1卷、《列女传》6卷、《玄晏春秋》3卷、《帝王世纪》10卷、《年历》6卷、《针灸甲乙经》12卷,是魏晋之际一位博雅宏通的大学者。  相似文献   
69.
1 案例 案情:某女,44岁。因患糖尿病于某日到本村一无证行医者家中进行针灸治疗。医者先后在该女背部、胸部实施了针灸穿刺。在胸部针灸穿刺时,该女突然坐起,颜面发绀,呼吸困难,医者称把“气门”打开就好了,遂继续用针刺入心前区,该女即呼之不应,医者将针拔除,用架子车把该女送回家,卫生院医生前来抢救时,发现人已死亡。  相似文献   
70.
从先秦时期到清末现存的医籍中筛选针灸治疗眩晕的条文,对其用穴规律进行初步研究.发现用穴频次高的腧穴有足临泣、风池、前顶、阳谷、百会等;以头颈部及四肢远端部位腧穴最多见.历代医家治疗眩晕运用腧穴具有循经取穴与广泛运用特定穴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