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0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2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1篇
法律   142篇
中国共产党   134篇
中国政治   231篇
政治理论   101篇
综合类   115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张爱玲《金锁记》中的女性形象是一个人性异化的悲剧,也是一个历史的悲剧。本文分析了主人公曹七巧在男权社会、封建宗法制度的层层重压下,由被食到食人,成为新旧交替时代、男权社会的殉葬品的全过程,并剖析了产生悲剧的主客观原因。  相似文献   
112.
《聊斋志异·鸽异》中讲了一个令人哭笑不得,却又发人深省的故事: 山东的邹平有个张公子,癖好养鸽,搜得许多世间难觅的珍稀鸽种,精心培育,爱惜备至,即使是至亲好友前来索求,也不肯轻易送给。  相似文献   
113.
对自由、理想、完美、永恒的渴求,是人类存在的根本,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之奋斗不息,这一贯穿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渴求,似乎离人越来越远。面对人的悲剧命运的被动存在,是勇气和希望给了人以超越的精神。艺术总是时时不忘将勇气和希望带给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把人类的所有渴求都展现在了它的世界里。  相似文献   
114.
通过对家长权威、亲情、金钱、舆论等因素的排除分析,认为《边城》中爱情悲剧发生的深层原因是:边城里的民风民情造成人与人沟通的障碍,从而导致悲剧的发生。并进一步探讨湘西世界民风民情的历史构成,以此分析沈从文创作背后内心世界的隐痛。  相似文献   
115.
这是2007年最为成功和精彩的文学改编电影,绝对值得花费130分钟的时间去完成一次悲剧力量所带来的情感洗礼。  相似文献   
116.
论元杂剧悲剧的中和之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元杂剧悲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美学思想中“中和”的审美特征。在保持悲剧冲突的严肃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以喜衬悲,寓哭于笑,情节结构形成悲喜交集、苦乐相间的格局,使审美感情保持在参差统一的中和状态中;以象征性的圆合模式,在“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之后,象征性地加上一条“亮色的尾巴”,减轻或抑制人们精神上的恐惧和极度哀伤,使悲剧结局带有审美感情上的中和性。达到儒家诗教所倡导的“哀而不伤”的悲剧效果。  相似文献   
117.
在巴尔扎克的作品《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父爱"悲剧是人们谈论得最多的,也是争论较大的.如何看待高老头的父爱,不同时代不同人有着不同的看法.本文试图站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用当代人的观点分析、解读高老头的父爱本质,认识其具有的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8.
于健夫 《世纪桥》2012,(9):26-27
《奥赛罗》是莎士比亚根据意大利作家钦提奥1565年的《寓言百篇》中的《威尼斯的摩尔人》改编的著名悲剧。它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同时也是一部充满争议的作品,本文通过对《奥赛罗》中主要人物:奥赛罗、伊阿古、苔丝狄蒙娜的形象分析及联系作者的具体情况及写作背景解读简析悲剧形成的主题和原因。  相似文献   
119.
《党课》2012,(11):32-32
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初现。3月,《新华日报》全文连载了郭沫若写于三年前的《甲申三百年祭》。《祭》文秉笔直书,言说了明末李自成进京出京,由胜到败,39岁战死在九宫山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20.
高岩 《求索》2014,(5):138-142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及《麦克白》在题材、主题、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鲜明的特色。在悲剧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中,莎士比亚更是既注重展示人物的外部冲突,又注重表现人物的内心冲突,在这两种冲突中完整地深刻地揭示人物性格。他巧妙地把人物性格中存在着看似矛盾的特质协调地联结在一起,让它们在不同的情势下交替出现,达到内在和谐与外在整一的艺术高度,从而凸现出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